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雨巷

戴望舒雨巷 賞析

雨巷2.39W

這首《雨巷》創作於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爲“雨巷詩人”。戴望舒(1905-1950)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爲傳誦一時的名作, 1932年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41年底被日軍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願》、《等待》等詩篇。1949年後,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戴望舒雨巷 賞析

《雨巷》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樣,文章並不完全是寫景,1927年是中國最混亂的時期,每個人都不能逃避政治上的選擇,經歷過“五四”運動又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尤其苦惱,像朱自清、戴望舒等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不敢和當時的政府抗爭,只能將自己的苦惱寄託於作品中;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行走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着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心態。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詩句採用了西方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意象朦朧、含蓄,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句的“聲象”構成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像一般人或物構成意象的詩一樣,由聲音構成意象的詩,具有整體意象的有機關聯,這首詩的“聲象”就會深深感染你,使你沿着“聲音”的小巷,漫步在初春淅瀝的雨中,爲某種古老而永恆的生命孤寂所打動,默默地,心中生出種種惆悵和期待使“雨巷”的漫長、幽靜和孤寂,在連續的聲音流中呈現出來。聲象彷徨、悠長、哀怨、調悵、迷茫,並不是以人的形象和物的具象引人聯想,而是由於聲音的內在遞轉與情感的內在逆轉完全相統一,把詩的情感形象渲染得十分充分,迴盪不息的聲音喚醒生命的聯想、聯覺,並使之具有了時間性和運動性。可以說,詩句的韻律和節與節的復沓,不是一般性的描寫性效果,而是純粹的音樂性表達效果。在反覆輕吟中體會《雨巷》的旋律和和聲奧祕,也就是從音樂的情調把握住音樂的主題。

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20年代的知識分子舊學功底較深,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這顯然是受古詩詞中的啓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詞中有“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雨巷》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爲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戴望舒對這意境並非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創新,《雨巷》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 “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雨巷》也是中國現代派詩中最成功地運用暗示性抒情的典範。這首詩用一種不可捉摸的感覺,飄忽不定的內心狀態,模糊朦朧的形象,表達自己徒勞地追求丁香般美好理想的孤獨、迷失的感覺和空虛惆悵的情緒。

《雨巷》同樣寄託了戴望舒對完滿愛情的盼望;戴望舒的感情生活並不完整,他曾和施蟄存的妹妹訂婚,但這感情最後無疾而終;後來和一個比自己小12歲姑娘結婚,但最後也是離婚收場,他的感情生活並不順利。戴望舒的生命也很短暫,只有45年,文學作品只有100多首詩及一些旅歐的短文,沒有什麼大部頭的作品,但憑《雨巷》這首詩已令他可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正如葉聖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