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作者簡介

導語:《飲湖上初晴後雨》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其中第二首廣爲流傳,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爲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裏,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爲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裏,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爲“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爲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改寫

夏天是多麼美麗呀!看,那杭州西湖的水波流動的時閃着一點一點的'小光,多麼像星星在天空中閃爍着。突然,天空下起了一陣大雨,不過透過“雨層”看那朦朦朧朧的西湖多麼像一位身披白沙的害羞少女若隱若現。

要是把這麼美麗的西湖看成是四大美女之中的西施,無論是晴天在陽光的照耀下,還是在朦朦朧朧的雨霧後,對西湖來說都非常適合。

看來,連西湖都告訴我們夏天是個美麗的季節。

今天天氣晴朗,蔚藍的天空上飄着朵朵白雲。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跟晴天相襯好似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隱約可看見幾條小魚嬉戲着。遠望連綿不斷的羣山在水霧迷茫中,好像在跟雲霧敘說着美好的明天。小雨似乎也來湊熱鬧,淅淅瀝瀝下着,猶如在山前掛上一幅白沙似的窗簾。在小雨、在雲霧中,高山不斷向上攀登,想着突破雲霧,與天相接。終於山成功了,遠遠望去山的頂端浮在雲霧上,好像海面上的蓬萊仙島,多麼像人間仙境啊!如果把這風景迷人的西湖比作美豔的西施,不管是清淡的梳妝還是濃豔的梳妝對西湖來說都那麼合適啊。

西湖山清水秀,美不勝收。晴天時,水面上波光粼粼,人坐在船上游覽這美麗的景色。柳樹上輕盈的柳條落在水面上,好像在陽光下沐浴。

雨天時,遠處的山色在雨幕中空空濛蒙一片,就像清洗了一遍,山色一片翠綠,空氣十分清新讓人們感到格外舒服。

美麗的西湖就像古代美麗西施一樣,永遠向人們展示着她的美麗、動人。無論濃妝的,還是淡沫的,這樣陽光,這雨霧都很適合西湖。難怪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就像仙景一樣美,是沒有一樣寶物能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