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一剪梅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1.01W

引導語:秋天伴隨着片片飄零的黃葉來臨,蕭瑟的秋風、西墜的斜陽、兼有梧桐的細雨共同鋪成一張悽楚迷離的畫卷,憂傷而令人神往。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寫出了弄弄的哀愁,寄寓着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這首詞收錄在高二語文課本里,下面小編來分享一下《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教學目的:

1、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2、在誦讀品味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學生詩詞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秋天伴隨着片片飄零的黃葉來臨,蕭瑟的秋風、西墜的斜陽、兼有梧桐的細雨共同鋪成一張悽楚迷離的畫卷,憂傷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個季節仰望秋天,我在每一個秋天沉醉懷想我總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與秋天連在一起,與愁緒連在一起,或許她本來就是愁緒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緒和殘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剪梅》,穿越歷史的塵煙陪同這位傑出的婉約派女詞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二、詞作賞析

1、教師範讀,融入詞中

2、把握詞的基調後,集體誦讀

3、師生共同想象品味

三、比較閱讀

一般詩詞的學習過程總是先從作者的生平事蹟和作品的背景資料引入,然後同學們再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於詩詞進行鑑賞,這似乎成了學習古典詩詞的固定模式了當然這樣做有助於同學們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更好領會古典詩詞的內涵

那麼今天我們這堂課對李清照的《一剪梅》和《聲聲慢》的比較閱讀課就做個嘗試,搞個實驗,我們反其道而行,從對兩首詞的細緻品讀,看看我們能不能憑着已有的鑑賞能力透過對兩首詞的賞析去領會詞內外的意蘊

1、閱讀《聲聲慢》和《一剪梅》兩詞,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明確:同:①風格上:都是婉約詞,細膩婉轉(李清照藝術主張:詩莊詞媚,詩如《夏日絕句》)

②節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2、兩篇中都寫“愁”緒,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細細品味,我們便可發現這“愁”的內涵是不同的,正所謂“一般愁字別樣情”細品兩詩,體會兩者之愁有何區別?

(1)在這兩首詞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於景兩種抒情方式,我們先來看看浸染詞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

《一剪梅》――“紅藕香殘”、“花自飄零水自流”

“紅藕香殘”從色彩上、氣味上寫出了荷花的清麗,即使飄零水上,仍是一幅輕盈雅緻的圖畫

《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傷感,雖然滿院盛開,可由於自己憔悴瘦損,也沒有心情去摘花賞花花向來喻女子,此處菊花愁損容顏,也指詞人如今孤獨寂寞,沒有人欣賞、沒有人守護,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現實寫照

《一》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說“誰寄”,即是無人寄也――相思之情

《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雁”未必相識,卻說是“舊時相識”,這裏寄寓着作者兩層感情:雁足傳書爲古詩詞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後又是失落:“雲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並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②《一剪梅》和《聲聲慢》中還有哪些意象傳達了詞人這種悽苦的心境?

“三杯兩盞淡酒”――喝酒的不經意;喝酒毫無心緒;所以感覺無味;借酒澆愁愁更愁

“晚來風急”――心境的淒冷

“獨守窗兒”――無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一葉而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僅滴在耳邊,更滴向心頭長夜如磐,風雨如晦,細雨綿密不斷,而愁苦也就絡繹不絕

小結:所有意象,無一不是生愁、牽愁、助愁的,可以說是觸處成愁:薄酒澆愁,淡而無味;晚風勁吹,心境淒冷;徵雁南飛,離人傷逝;黃花憔悴,飄零淪落;獨守窗兒,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寫“愁”,而除結句點明之外,全用所見抽感意象來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勢

(2)找出兩詞中直抒胸臆的詞句,說說它們抒發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根據分析介紹兩首詞的背景

五、總結

李詞的特殊魅力就在於它一如作者的人品,於艾怨纏綿之中有執著堅韌的陽剛之氣,雖爲說愁,實爲寫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讀下去於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化爲悽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着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於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積的黃花和殘留的葉片,讓人產生濃得化不開的清照情結,每個秋天我都會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潔的'性格,淒冷哀憐的命運,還有那美妙絕倫的詩詞。

      教學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飄零水自流”說起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爲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於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於,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後,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開啟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爲什麼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開啟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佔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於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於“飄零”,更在於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飄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髮。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於兩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獨之情,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個專題中,這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次:

塞上長城空自許(陸游《書憤》),“自許”有一廂情願的遺憾;

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無人欣賞的落寞;

各自東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寬(鮑照《擬行路難》),“各自”有種讓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寬”有憤懣難解的自憐。

這些句子當中“自”字的運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較而言,以上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內出乎其外,能以“奴僕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