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鄉愁

《鄉愁》教學案例介紹

鄉愁3.27W

經過七八年的正規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瞭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形象大於思維,寥寥數語總是承載了詩人滿腔的深情。華麗也罷、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個載體,學生能透過文字領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個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即在詩歌領悟的過程中,給原有的鄉愁加上學生個體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鄉愁變成學生自己的鄉愁,這首詩才算學會了。 初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裏選錄的余光中的《鄉愁》一詩,看起來是一首很簡單的現代詩歌,但是其實它的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短短的十幾行字中蘊涵了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並非易事。要教學生欣賞現代詩,尤其是欣賞《鄉愁》這一類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最大的困難就是讓從未曾嘗過背井離鄉之苦的學生進入到詩人所創設的感情環境中去。仔細看余光中的《鄉愁》,從頭至尾無一華麗的詩句,但詩行之間卻充溢着蕩氣迴腸的濃濃的愁緒。而這種濃濃的愁緒,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生領會的東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一切的創新纔有實現的可能。所以,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課堂。

《鄉愁》教學案例介紹

第一步,我設計了一個有感染力的、能讓學生進入鄉愁情境的匯入。余光中的詩,因在赴美留學期間受了當地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十分注意節奏感,具有較強的音樂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詩作被人選中譜曲演唱,包括《鄉愁》亦是如此。其詩作中有一首堪稱鄉愁的姊妹篇的《鄉愁四韻》,由臺灣民謠歌手羅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簡單動聽,音畫的結合將鄉愁的`氣氛渲染得極好,令聽者不免愁上心頭,頗有繞樑三日之感。學生在欣賞此曲之後,很自然地進入到濃濃的鄉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這個好的開端就等於爲學生開啓了一扇通往美好詩歌世界的大門。

不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無法對詩歌有透徹的瞭解。爲了不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懶惰和依賴的習慣,我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余光中,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他們課外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的瞭解。結果在課下,學生透過各種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詳盡的余光中的資料,我在課堂上只作適當的補充,主要側重於餘詩的特點以及終其一生的鄉愁情結。

朗誦朗誦再朗誦,多種形式、反覆地再現詩歌的聲音形象,始終是學生理解詩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欣賞詩歌純粹的主體,朗誦的過程,他們是自己在教自己體會詩歌中的感情的過程,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聲音把握詩歌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朗讀分爲有機組合的幾個階段。初讀階段只注重對詩歌節奏的把握,並從朗讀中得到初步印象。這是最基礎的朗讀。在分析討論主題之後再進行朗讀,就要着重於詩歌中情感的表達,讀出思鄉的韻味。這是對餘詩情感把握後的朗讀。等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鄉愁的思維發散遷移之後,再進行自由的朗讀,就可以在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這次朗讀則對餘詩進行了加工,讀出來的就是學生自己的鄉愁。

在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環節是要學生經過討論找到意象之後,再讓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感情,學生完成得十分順利。做好了這一步,再開始拓展遷移,

第二個環節給學生一個模式,讓他們展開聯想,在頭腦中發掘曾經接觸過的擁有類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這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聯想,又可以在“知新”的過程中不忘“溫故”,拓展了詩歌情感的外延。在這個環節裏, 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詩歌與生活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動情時,有的孩子還掉下了眼淚。

第三個環節則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書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鄉愁》,同樣的題材,詩人相似的經歷,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處,但又因創作風格迥異,讀起來感受又大相徑庭。這是最好不過的比較閱讀材料,我藉此發展一下學生的求異思維,看看學生們各自喜歡哪一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課堂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最後老師再進行了恰當的總結。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明白相同主題的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透過比較領會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詩句中蘊涵的濃濃懷鄉情。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臺,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各自不同的喜好、陳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時候,也就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他們的思維。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裏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麪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 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一堂創新的詩歌教學課,少不了一個體現創新意識的課外作業劃一個圓滿的句號,作業設計我們還是從發展學生想象力着手。余光中的《鄉愁》,一個章節就是一場悽美的離別,但這場離別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也缺少細緻的場面描寫,給讀者遺留了寬廣的想象空間。我讓我們的學生充當一次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模糊的離別補充清楚,這也是對詩歌鑑賞的延續。

現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已成爲每一個語文老師的面臨的首要任務。現代詩歌文字較爲簡單,所以對於現代詩歌教學,我們的確應當大膽放開攙扶的雙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在簡單詩句背後的深刻含義,方能令他們擁有自由出入現代詩世界的本領。

標籤:案例 鄉愁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