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鄉愁

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

鄉愁9.34K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

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1

學生們經過xxx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瞭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與悠遠的古代詩歌相比,無論是從詩歌的意蘊,還是詩歌的形象上,都沒有古代詩歌細爵起來津津有味,對於學生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學生能透過文字領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個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即在詩歌領悟的過程中,給原有的情感加上學生個體情感因素,把詩人的情感變成學生自己的情感,這首詩才算學會了。因此,現代詩歌怎麼教卻是長期困擾我的一個問題,在教了余光中的《鄉愁》之後,我彷彿在迷霧中見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餘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麼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餘留的想象的空間。這裏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麼?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麪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儘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2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以時空的變化爲序貫穿全文,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意向: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成了四個比喻句,將飄渺抽象難以捕捉的鄉思愁緒變爲具體可感的形象。。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一.詩歌,重在品讀,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薰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透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爲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爲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同時透過朗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

二.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入詩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進而培養愛國情懷。爲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充分的運用多媒體,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走進文字,走進作者,我用多媒體出示余光中的相關材料以及詩句,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資訊量遠遠超過了過去,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在指導讀第三節詩的時候採用背景音樂渲染氣氛營造出了生死離別的喪母哀思的氛圍,讓學生同作者產生了共鳴,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學有所得,獲得思想的啓迪和情感的薰陶。

不足之處:

1.上課太嚴肅,教學應是寓教於樂的,以後力求做到微笑上課激情講解,讓溫馨融化學生的心靈。

2.課堂評價語言努力做到多樣化,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3

《鄉愁》是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所以這次比賽纔會選擇它。在備課上我花了較多精力,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重建三方面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 1、這一年中,我校進行了課改,以“學洋思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爲主題開展教學。基於本課內容和洋思教學方法,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想,所以將教學分爲四個任務:既透過朗讀指導朗讀詩歌感知內容、透過自學指導(二)來整理內容、透過自學指導(三)來賞析詩歌、最後當堂訓練來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而這四點在課堂教學上都完成了。

2、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語言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課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匯入詩歌時,創設詩意般畫面,又如每個環節的過渡部分儘量引用作者詩意般語言。在這一點上,個人認爲還是比較好的。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五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讀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有所感悟,;第二次聽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齊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個人朗讀,展現自我風采;第五次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4、教學中的三個自學指導,都儘量的使題目簡化,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問題從而自己思考或小組討論。

二、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這四點基本完成,但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仔細一想原來是沒有把教學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

1、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和朗讀指導,比如在自由朗讀環節,學生讀完後,僅僅讓一位學生談了讀後感受,這裏可以讓2-3位同學說感受,讓學生多說說有利於詩歌的理解。又比如在聽讀後,要求學生把握朗讀的語速、語氣、情感等,應該讓多個同學來談談,一起得出答案。正因爲這裏沒有落實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朗讀時把握不了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自學指導2中,處理詩歌內容時,在情感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於心急,答案不是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半推半就引出來的。在對待這樣的問題時,個人認爲應該結合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加以引導,這樣又自然學生也能理解。

3、處理自學指導3時,要求學生6分鐘完成題目,但是我沒有注意時間,多花了2分鐘。這兩分鐘如果放到朗讀裏面去,在朗讀上多加以指導,那後面的環節就可以落實到位了。

三、課堂重建

我所設計的教學,實施以後,並沒有落實,不僅是在細節上沒有做到位,在構思也存在一定的問題。45分鐘的課堂,要把所學的馬上運用到寫作,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我所設計的當堂訓練有一定難度,可以把寫一首小詩改成寫一句話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學中可以添加一個環節,選取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進行對比閱讀,效果可能會更好。

總之,一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對專業知識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鑽研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處理問題。其實課堂教學是一件極富智慧的活動,不論是大環節還是小細節,都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這次的課堂教學讓我收穫頗多。我明白了教學細節的重要,最大的收穫便是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也讓我明確了未來的日子中,我該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還有機會,我一定還要爭取參加縣內教學比賽!

九年級語文鄉愁教學反思4

《鄉愁》這首詩我很喜歡,備課也很用心,但上下來後感覺並不好。下面我就這節課從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學設計

這是一首抒情詩,在教學上我儘量體現其詩意。

1、在教學環節的命名上體現詩意。“走近余光中——讀《鄉愁》,感覺詩的音樂美——品《鄉愁》,體會詩的情感美——說‘鄉愁’,展現詩的神韻美”。

2、在教學語言上體現詩意。

課堂上,儘量去掉不必要的口頭禪,多用散文化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呈現出一種美感,。如在介紹余光中的生活經歷時,用這樣的語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風光,夫子廟的雅韻早已滲入他的血脈。抗戰期間輾轉於重慶讀書,嘉陵江水,巴山野風又一次將他浸潤。他受過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他的心中,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眷戀與深情便化作他心靈深處的一縷縷鄉愁。

3、在朗讀中體現詩意。這節課,我設計了四次朗讀,每一次朗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得字正腔圓;第二次讀,要求把握節奏,讀得抑揚頓挫;第三次讀,要求把握情感基調,充滿深情地讀。第四次讀是美讀,分男女聲部來讀。這樣的朗讀,是小步輕邁,使朗讀技巧及情感能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朗讀中一步步感受詩意。

二、課堂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並沒有達到我所預期的效果,雖然每個教學環節都能落實,但上完後總感覺少了什麼,原來缺少的是一種感染力。主要表現在:

1、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余光中說:“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確實,我們的學生才十幾歲,對這些離愁別緒並沒有一種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課堂上我又沒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引導,因此學生在朗讀時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傷的情感基調。

2、不必要的緊張使這節課上得很拘謹。站在講臺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體教室卻是第一次。情緒緊張使課堂少了些許靈動的東西,缺乏教學的機智,更少了一種教學的激情。由於這種緊張情緒的干擾,使課堂出現兩處明顯的失誤,一是產生錯覺,提前下課。二是收束本節課的配樂朗誦,本來是由老師朗誦的,因口誤,多說了一句“讓我們一起朗誦”,學生便一起朗誦了。學生參與朗誦,情感的表達未能恰到好處,使配樂朗誦缺乏感染力。

總之,這節課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後的日子,在丹中這個大家庭裏,我的“得”會越來越多,我的“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