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的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通用5篇)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1

一、說教學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強,虛構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美圖,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憧憬,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瞭解和認識,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爲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說教材定位

1、說《課標》的要求:《課標》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說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爲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讀、合作探究,理解課文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析,培養想象能力、整體感知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文言常識有了一些積累,藉助於工具書和語境學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與現在生活相隔甚遠,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課時界限,《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將其確定爲:

教學重點: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據線索人物,複述故事。

教學難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三、說教法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審美入文;

利用漢語言文字特點匯入,小角度切入課文,有利於檢查預習,引起回憶並有效進入課程學習。圖片激發想象,詞語引起聯想,有利於審美入文,契合本課時重難點突破。

(二)朗讀入境,合作感知;

朗讀有利於鋪墊,合作有利於發揮學生積極性,高效解決詞句理解問題。

(三)讀議反饋,有效鞏固;

反饋是檢查,更是鞏固和強化,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是必要的,有利於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兩個大問題的設計符合建構主義理念和分層教學原則。

(四)快速瀏覽,複述故事;

複述也是爲了掌握和理解,實現反饋詞句意義之後的更高層次的強化,這符合認知心理學規律。我們之所以記住部分,是因爲我們記住了整體。

(五)朗讀入情,表演誦讀;

爲了突破難點,必須使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覆螺旋昇華,品足美感。與下一環節桃源消失,形成鮮明對比,激發學生強烈認知衝突。

(六)設疑結課,繪圖展示。

課堂延伸,有利於鞏固所學,併爲第二課時做足鋪墊。

五、說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有着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機械分析易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簡明地利用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介入文字,用充滿詩意的畫面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首先讓學生由詞到景,由景入境,彷彿身臨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愜意;接着弄懂文意,以複述爲抓手,進一步讓學生說內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後,透過開放性的“先放後收”策略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審美層次有所提升。第一課時的界限因此清楚,又爲第二課時深入探究主旨意蘊做好了充分的鋪墊,整個解讀過程,充分藉助註釋和語境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由小組到全班,共同討論解決;並透過多種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課堂有內在的邏輯。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爲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爲賞析課,以“美”爲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爲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啓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纔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爲啓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爲紐帶,以桃源‘美’境爲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爲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約6分鐘)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透過啓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透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爲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繫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啓迪和薰陶,啓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約5分鐘)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透過問題的形式啓發學生思考: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爲創造。這三件事是: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透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約2分鐘)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爲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透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3

親愛的評委老師和各位同仁們,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桃花源記》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等方面來說課。

一、 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內容:作者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了一定的社會理想。

教材特色:語言淺顯易懂,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審美情趣的作用。

二、 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2、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2、培養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重難點:

【重點】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2、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三、 說學情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應該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思維的獨立性有所發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爲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點撥法。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學法: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計劃用多媒體課件1課時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五、 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情境匯入,檢查預習,譯讀品味 ,體驗欣賞,拓展延伸 ,總結全文 ,佈置作業 等環節進行教學。

(一)設定情境匯入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匯入】教師以一幅桃花源圖片配上輕音樂,在這其中匯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四季風景如畫,當春天桃花盛開時,人們在田間自由的耕種,老人和小孩悠閒自在地生活着,這個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文中去領略一番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麗的圖片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預習檢查

新課標指出:“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同時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簡介作者。教師先檢查學生對陶淵明的瞭解情況,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從課下註解瞭解到陶淵明的部分知識,顯然這些知識還不夠,教師出示課件上的知識並引領學生去了解。

2、全班齊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瞭解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情況。如果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糾正字音、節奏、情感的環節。

3、學生對照課下註解自讀課文。教師講明自讀要求。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揚,以期成爲其他學生的榜樣。

4、展示朗讀成果。教師請幾位學生讀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字音、節奏、情感。並安排教師師範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5、再次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爲了讓學生養成透過查閱資料蒐集資訊的習慣並形成能力。2、將字音的教學放在朗讀中,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規律。3、教師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示範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譯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複習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和信達雅要求。

2、同桌互譯全文。教師先提出要求:用鉛筆圈下較難的字詞或句子,然後學生對照課下註解一人一句翻譯全文,教師在此巡視全班掌握學生翻譯的情況,並相應答疑。

3、全班交流疑難點。

4、教師出示檢測題。

【設計意圖】1、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並能嘗試着用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2、透過檢測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四)體驗欣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 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爲學生設定了一個有趣的情境——穿越時空連線,讓學生扮演記者和漁人、桃花源村人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對於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教師記錄並用多媒體呈現出來。

2、 問題有:(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尚如何?(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爲什麼?(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並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符合新課標的閱讀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爲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我們今天的社會便出現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導遊,你怎樣向遊客介紹桃花源呢?寫出你的導遊詞。

(六)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桃花源,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設計意圖】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我的說課完畢,感謝各位聆聽。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爲“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爲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爲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透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爲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序:

(一)複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二)匯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爲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複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爲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象: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五、說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着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透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爲複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註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溫故而知新。

接着,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爲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後,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爲什麼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設定作業再造想象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

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5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語文第上冊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並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着似有若無的神祕虛構的色彩,同時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於以上條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爲“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並背誦課文。

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情感目標:瞭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說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根據註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作爲文言文課程學習的重點科目,因此我準備採用三個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透過註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透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透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爲此,我是這樣設計匯入。ppt頁面中呈現出桃花背景(圖1),並播放歌曲《夢入桃花源》,要求學生思考歌曲中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歌曲停止後請同學們交換心得,同學們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終會引導學生說出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課,同時教師書寫下板書(桃花源記),同時ppt背景(圖2)變化爲本課標題。

(二)作者介紹,對詩人初步瞭解

在這裏我會對本課作者進行初步介紹(圖3),但並不會過多的去探討時代背景。因爲一味的向學生說明時代背景就會讓學生有先入爲主的觀念,在本課中的探討的部分不斷的去往時代背景上聯想,我希望的是藉助文章的徹底學習讓學生們因爲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處的時代,從而更加感受在動盪時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現在的日子。

(三)配樂朗讀,促進理解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鑑賞,以鑑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過由於本課的學生是八年級的學生,在字詞理解上也會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會和學生一起梳理字詞(圖四),讓同學們藉助工具書來進行查詢,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接下來我會播放名師名家的朗誦,讓同學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

(四)作品理解,文字翻譯(圖五)

在文言文學習中,作品的翻譯是很重要的,由於八年級的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精神,這裏我準備採用學生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同學們分組,共同完成翻譯內容,若其中有組內不能完成的翻譯,之後有班級共同完成,老師點撥,在整個實現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幫助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譯內容完成後,我會問學生這段內容中你發現了什麼?並和學生一起探討,最後給予結論(圖六)。

(五)賞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透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字,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於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六)總體感知

在對文章的認真學習後,我會再讓同學們回過頭來想想作者究竟是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才能寫出如此的作品,我們最後再來和學生探究一下所處的時代背景(圖七)。最後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圖八)。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嚮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同時最後也爲學生準備了一個桃花源記的視頻,設下問題這樣美麗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夠居住在哪裏呢?一辯論賽形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