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教案集合5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記教案集合5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明確學習目標

1.(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爲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爲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爲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亻臺然不動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習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習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請同學說說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友情、“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筆下的故事——如:《黔之驢》、《臨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紹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也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反覆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要求:

1、讀通課文,找出難讀難寫的常用字,並注音後整理到下面空白處(要查字典)。

教師提示:悄愴(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爲坻(chí)爲嶼(yǔ)翕(xī)忽爲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練而準確的反覆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準確斷句),如:範讀、齊讀、速讀等。

要求:先用鉛筆在文中自行斷句,做出標記。(如“全石/以爲底”“其岸勢/犬牙差互”)

3.文言詞語總結: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

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嵁,爲巖。(動詞,“成爲”)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4、結合下列問題,整體把握文意。

①這篇散文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景物的?具體寫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節的大體內容)提示:以遊覽的先後次序(遊蹤:發現――近觀――遠望――感受)來描寫的。先寫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寫近處潭中景象,再寫遠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後寫潭上氣氛。具體描寫了石潭、潭水、游魚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麼?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提示: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巖。 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

③潭上有什麼景物?

提示: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④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作者觀魚時的心情是怎樣的?遊覽到最後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爲什麼?提示:作者對游魚的那種“似與遊者相樂”的描寫時心情是快樂的,而“寂寥無人,悽神寒骨”的描寫中流露出淒涼憂傷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愁悶、悲憤

作業:

1、熟讀並背誦

2、預習並完成下一課時的學習內容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內容預覽:

《小石潭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記敘的順序

2、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3、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4、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重點、難點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初一年級時,我們學了《黔之驢》這則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柳宗元,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散文《小石潭記》。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著名文學家。唐德宗貞元時中進士,年二十一歲。授校書郎,調藍田蔚。升監察御史。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被列爲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坶潭記》、《鈷姆潭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爲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的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翻譯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涼。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寂靜得見不到人影。

2、結合註釋,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節,寫小石潭的環境及發現小石潭的喜悅心情,還寫小石潭的形狀及潭上的景物。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節,寫作者對小石潭的總體印象和感受。

第5節,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四、賞析課文

1、根據剛纔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說說作者寫景的順序。

明確:以作者的行蹤遊覽觀察點爲順序。

2、說說作者遊覽觀察點在整個遊覽過程中的變化。

明確:開頭是隨着人所處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寫景叫移步換景,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則屬於特寫鏡頭,後來坐在小石潭上觀察四周而寫景,則屬於定點掃描,與前後有區別。

3、說說寫景過程哪些詞和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可以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據背景資料說說本文與《永州八記》中其他文章的聯繫,體會文章開頭的一種方法。

明確:本文首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緊扣《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鈷姆潭西小丘記》,這樣的文章放在一組文章內,讓人感到自然而又貼切。

5、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借寫游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6、文章第一段中寫小石潭的全石以爲底的特徵與下文寫水的清澈有聯繫嗎?

明確:正是因爲小石潭以整塊石頭爲底的特點,纔會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說說作者心情的變化,請聯繫背景談。

明確: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後心樂之,聯繫背景看,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此處,失意之情自然溢之於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聽到美妙的水聲,便心樂之,後來寫魚似與游魚相樂則是這種情況的延伸,但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來,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小結全文

文章在寫景時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時情與景和諧的統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關於作者柳宗元。

2、說說全文寫景的層次與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

1、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本文的解讀也是如此,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層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尋找題文之間的聯繫。

提示: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纔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3、試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

提示:①動與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爲動,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4、還可以從明與暗等角度展開研究。

5、試根據以上研究,說說本文的寫作藝術。

提示:①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的運用。

②映襯手法,動與靜的映襯,音形色的映襯以及游魚與潭水的映襯等。

③對比手法,作者心情樂與悲的對比。

(三)反覆誦讀

結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內容之多,說說本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提示: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

(四)總結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的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

2、誦讀課文,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鬱憂傷的感情

3、學會欣賞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難點

寓情於景的寫法。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師生互動探究

第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字詞過關(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

給下列字注音冽()坻()嵁()佁()俶()

翕()悄愴()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2、根據課下注釋自己翻譯,不懂的劃出。(二讀課文,讀懂文意)

(1)翻譯下列句子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不會翻譯的句子——————————————

3、根據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三讀課文,讀出意境、感情)

(1)用課文原句回答

文中寫潭水清澈的句子———————————————————————————————————————————

文中表達作者悲苦心情的句子——————————————————————————————————

(2)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

4、話題梳理

(1)課文抓住小石潭的什麼特點描寫的?請試着分析一下描寫順序。

(2)你認爲作者觀賞小石潭的過程中心情有沒有變化?請結合具體語句談談。

(二)課堂學習

1、匯入新課(小石潭美景配樂圖匯入)

2、作者,背景簡介,解題。(幻燈片)

“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柳”

“永州八記”之四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3、朗讀課文(配樂範讀)

檢測預習(幻燈片)

4、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解釋、翻譯課文

老師點撥強調常見文言現象

(幻燈片)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爲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爲:①全石以爲底(動詞,當“作爲”講)

②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動詞,“成爲”)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詞類活用: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②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③斗折蛇行(鬥、蛇: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那樣、像蛇那樣)

④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牙那樣)

⑤悽神寒骨(悽、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淒涼、使……寒冷)

第二課時

5、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小組合作回答(要求:儘量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

6、賞讀課文。

小組合作交流、老師點撥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爲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遊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爲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爲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並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8、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後有什麼收穫?

(1)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正確讀原文: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會讀文章: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讀寫作背景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體會作者感情,原文中找依據

(2)小結本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三)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遊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反覆朗讀課文,合作交流探究課文景物的特點和寫景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熟讀成誦,學習文章精準的寫景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體會借景抒情的特色。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歎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着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見證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東集)《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第四篇《小石潭記》,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被後人譽爲“刻畫山水的聖手”“遊記散文的宗師”。

2、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習指導:知文意,準字意,曉節奏。

①指名學生朗讀。集體評定

②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如:篁竹(huáng)卷石底(quán)爲坻(chí)

③教師範讀課文,學生學讀,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後分男女生比賽讀,最後齊讀。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1、提問: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聞聲繪形”“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蔥鬱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就下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與“靜”

除了游魚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生動活潑外。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爲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2、提問:你覺得此處取名“小石潭”恰當嗎?

明確: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爲底”、“卷石底以出”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蘊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着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明確:“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情感由樂轉爲憂。作者當時剛三十出頭,正值施展才華之時,卻一貶十年,後又被貶到更爲偏遠的柳州。這讓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悽苦是他的感情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爲了擺脫被貶的抑鬱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透過這節課,我們在一起的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也就是這不幸和無奈成就了一代文學大師。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記住失意成就永恆的經典吧!

四、作業佈置

1、請蒐集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後創作的詩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寫一篇景物描寫的短文。(300字左右)

五、板書設計略

標籤:潭記 小石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