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河中石獸

初一語文河中石獸教案

七年級語文《河中石獸》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初一語文河中石獸教案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閱讀淺近文言文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初讀課文,正確把握讀音以及朗讀的節奏。

2、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關知識。

3、反覆朗讀課文,複述課文中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結合課下註解弄懂課文意思

2、小組內互相釋疑

3、分小組串譯課文,指出重點字詞,流暢翻譯。(講解參照①小段)

4、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第一種:

第二種:

第三種:

第四種:

5、文章最後一段運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有什麼啓發意義?

三、當堂達標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棹小舟(  )曳鐵鈀(  ) 湮(  )溯流(  )  臆斷(  ) 齧(  )

2、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山門圮於河 ②二石獸沉焉

③棹數小舟 ④曳鐵把

⑤是非木柿 ⑥湮於沙上

⑦不亦顛乎 ⑧齧沙爲坎穴

⑨反溯流逆上 ⑩可據理臆斷

3、下列語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一寺臨河干 B.曳鐵鈀 C. 不亦顛乎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古義和今義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D.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5、翻譯下列語句。

(1)山門圮於河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

( 3 )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6、《河中石獸》選自 。作者是 ,字曉嵐,清代 ﹑ 。他學問淵博,在乾隆年間輯修《四庫全書》

﹙二﹚閱讀理解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爲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爲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衆服爲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7、用自己的話寫出下列代詞指代的內容

⑴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8、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鬆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___________(A、爾輩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豈能爲暴漲攜之去?C、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顛乎?);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爲_________(A、水不能衝石;B、再轉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擲坎穴中)。

9、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注音或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門圮於河(倒塌)      B.棹數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顛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一種見解是從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認爲應在石獸落水處尋找石獸。

B、一種見解是從水暴漲衝擊石獸而走作分析,認爲應該到河的下游去尋找石獸。

C、一種見解是從石性、沙性和水衝擊角度作綜合分析,認爲應到獸落水的上游去尋石獸。

D、三種見解都是正確的,只不過實踐更重要。

11、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找出文中說明這個道理的.原句。

道理:

作家作品

作者紀昀(1724—1805),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識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謫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主題思想

這則故事用和尚、道學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裏的石獅子的三種不同結論,來說明天下事物雖有共同的規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質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於一般的道理而主觀臆斷。

寫作借鑑

1、層層鋪墊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爲講學家的看法做鋪墊,以突出講學家的看法“衆服爲確論”,並且透過講學家對寺僧的評價“顛”來寫出講學家對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後寫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話,加上“果得於數裏外 ”的結果,巧妙地表現自信的講學家“不更顛乎”,極具戲劇性和諷刺性。

2、具有較強的思辨色彩

不管講學家的觀點是否與實際相符,,其闡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們能信服;老河兵的觀點處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辯駁的說服力,事情的結果也驗證其看法的科學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細節描寫增加了文采和可讀性。

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對寺僧的嘲諷和一種自信,刻畫出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