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沁園春

沁園春長沙說課ppt課件

沁園春1.88W

“說課”是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語文網小編特地爲教師朋友分享課文《沁園春 長沙》的說課稿,這篇說課稿可以迅速讓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做到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希望對大家的授課有一定的幫助!

沁園春長沙說課ppt課件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現代詩歌的特點。

2、掌握中國現代詩歌的鑑賞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中國現代詩歌的特點。

2、掌握中國現代詩歌的鑑賞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中國現代詩歌的鑑賞方法。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準備

教學資料

教學時間

安排兩個課時

一、導語設計

現代詩歌又稱新詩,一般指“五四”以後在繼承發揚民歌和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吸收西方詩歌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法而逐漸發展形成的詩歌。具有形式自由、韻律靈活、自然清新的特點。新詩採用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詩家語”),它高度凝練,大幅跳躍,富有暗示性。“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劉勰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作家詩人創作時,是先有了情思抒發的衝動,再發而爲文辭形成作品,讀者必先透過文辭才能瞭解作品傳達的情思。這樣,由文辭入手,去解讀作品,發幽探微,即使是隱微的內容,也會使它顯露出來。因此,在閱讀鑑賞現代詩歌時,就必須把握其語言特點,從解讀詩歌語言入手,進而探究詩歌的意蘊和思想內涵。

現代詩歌衝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語言趨於口語化、散文化,其語言與散文的距離縮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點。

二、現代詩歌鑑賞

(一)現代詩歌的特點

1、分行排列

押韻,讀起來順口,而且應富有感情地去讀,不能像讀新聞那樣客觀冷靜、語氣平緩。

2、飽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兒》中有這樣的詩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罵,

只怪爸爸連累你,

乖乖兒,

快用鞭子打。

雖然是普通的場景,卻表達出極爲複雜、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淚下。

3、立意新穎

王夫之說過:“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爲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蘇軾也說:“詩者,不可以言語求而得,必將深觀其意焉。”這是強調意的重要性,實際上意不光重要,還應該新穎,應該寫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新意來,應該有獨特新奇的發現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經過一夜的不平靜,

決定把這顆心,

貼上八分郵票,

寄出去就是了。

簡樸自然,平中見奇。

4、聯想自然

聯想自然即從眼前的事物觸發靈感,聯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聯結起來,沒有牽強附會之感。如楊樹林的《雄雞》: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師把祖國的版圖懸起,

望着“雄雞”他久久佇立,

我願變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豐滿了,

她就能從地球上騰起,

一片片心湖蕩起了旋律,

浪花中匯成同一個心曲。

這首詩由祖國地形圖想到了雄雞,由雄雞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飛”,寄託了作者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躍自如

詩歌不能像小說那樣,細微末節,娓娓到來,也不能像散文那樣,抓住某個片斷,盡情揮灑,大肆渲染,它要在極短的篇章裏包蘊極其複雜的思想內容,有時時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過渡,跳躍自如。如曾卓的.《我遙望》:

當我年輕的時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爾擡頭,

遙望六十歲,像遙望,

一個遠在異國的港口。

經歷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而今到達了,有時回頭,

遙望我年輕的時候,像遙望,

迷失在煙霧中的故鄉。

這首詩前後兩節,一節一個層面,中間一個大斷層之間,如果寫散文、小說的話,正是用武之地,而寫詩只能這樣跨,用“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作爲跳躍的翅膀,從年輕時跳到六十歲,中間留給讀者去思考、去補充,蘊味無窮。

6、凝練集中

凝練,指語言,集中,指主題,即能夠用極其精練、準確、生動的語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簡意深,在有限的詩句之內,容納豐富的思想內容。如徐志摩的《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原詩十八節,詩人只選取了一個最難忘的鏡頭,即“一低頭的溫柔”,把這位日本女子內心說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隱祕、別離的憂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現出來了,詩人感覺她恰似水蓮花那樣秀美、純潔、嬌弱而又靈動,再聽她軟語溫存的一聲“珍重”,交織着“蜜甜”與“憂愁”,她把思念留給了自己,仍把祝福給了對方,最後的那一聲音譯的沙揚娜拉(再見),更是情韻搖曳,縈迴不絕。這首詩可以說凝練集中之至了。

7、節奏和諧

在反覆朗讀中品味,體會詩歌節奏展示的美感。這就要求把握好輕重感、韻律感,把作者所要強調交代的情感重音讀出來,例如賀敬之《桂林山水歌》開頭寫道的:

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灕江的水!

透過反覆品讀,可以從“神”“仙”“情”“夢”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麗山水的個性:神姿仙態,如情似夢,迷離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誰都沒有見過,但云霧中影影綽綽出現的仙女形象,喚起了人們那種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夢也是不確定的,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就深刻地體會詩歌所具有的韻律美、節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愛和最美麗的夢境,從風姿綽約的桂林山水圖中,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讀出語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動

形象,本義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體外貌,具有可視可聞可觸可感的性質。現在人們把“形”與“象”組合成一個複合詞,作爲藝術概念,指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選擇、綜合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和審美意義的具體可感、鮮明生動的圖畫,包括人物、環境、景物等。

詩的形象是詩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詩人的主觀感受凝固而成的有聲有色有形有態的真善美的統一體。

如曹增書的《笑》:

“倚着春俏麗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這首詩是“春花秋實”的形象化表現,詩人妙用擬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動,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鏡頭。

9、意境優美

意,指意脈,即思想感情的脈絡;境,指境象,即意脈貫注的對象。意境合稱,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境界。也就是說,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爲一體,透過藝術手段描繪出來,構成一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讀者可以從有限感知無限,得到一種韻味無窮的美感。如沙鷗的《新月》:

新月彎彎,

像一條小船,

我乘船歸去,

越過萬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鄉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嗎?

我在你夢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詩人的懷鄉之情,爽性當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開的故鄉,故鄉的親人正在夢中,“我在夢中靠岸”情深意美,極寫其兩地相思、魂牽夢繞的情景,意味深長。

10、虛實相生

像與不像、似與不似、切與不切、不即不離等說法不同,意思一樣,都可以歸結爲虛實處理問題。詩歌也一樣,有實有虛,虛實結合,才能把讀者帶到一個既不脫離現實、又能超越現實、亦真亦幻、迷離朦朧的藝術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園》:

雞鳴起伏,

雨點兒在屋瓦上,

彈奏《十面埋伏》,

當雀鳥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親已從窗外菜園裏,

掐來一筲箕溼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兩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鍋乳白的晨曦,

我舉起筷子,母親瞪我一眼,

她怕我夾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賣聲……

蒼老的父親,牽着水牛走向田間,

牛鞭,抽醒幾聲蛙鳴,

一曲山歌,在羣山間迴盪往復,

於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爲一隻嘯天的老鷹……

這首詩,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擬人、比喻、通感、錯覺、象徵等)加以“變形”,使語言“陌生化”,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給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鮮別緻的感覺,增強了藝術魅力。

除以上特點以外,還有一些特點也需要了解。如:押韻,或一韻到底,或每節換韻,韻腳的韻母要相同。有些古詩押的是入聲韻;有些新詩外表看起來並不押韻,但它符合內在情感的邏輯停頓,讀起來也不覺得不順口。句式的排列或對仗或參差,要整齊勻稱、錯落有致。還得注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規律,給人以抑揚。

(二)現代詩歌的鑑賞方法

1、要知人論世。讀懂一首詩,首先要了解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歷和創作風格。可以說,每一首詩的產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個契機激發詩人創作的靈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爲一次被捕,一場大雪,想起了身世淒涼的大堰河,從而引起對她的懷念,一口氣寫下了這首自傳體抒情詩。瞭解這一背景對理解整個詩的內容是大有幫助的。當然並非所有的詩歌都要了解其創作背景,主要還是從詩歌本身內容出發,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要把握形象。現代詩是透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閱讀、鑑賞詩歌就要透過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感受詩中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贈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抓住詩的開頭這兩個令人難忘的形象很重要:“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實際上是以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我們讀到這樣的藝術形象,就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沁人心脾,彷彿吸進了水仙花的香氣一般。接着詩中寫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執手相看的朦朧情意,被詩人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讓讀者與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離愁和那千種風情。我們抓準了詩中的形象,也就能從整體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詩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詩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悅,或憂傷,或憤怒,或悲哀……無一不浸透在詩的字裏行間。只有很好地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從詩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啓迪讀者的東西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該詩塑造的“一隻鳥”的形象,使人體味到詩人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也抒寫了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準確理解詩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確把握詩歌的主題了。

4、要品味語言。詩人十分重視錘鍊語言,使詩歌表現出形象、凝練,富有色彩、節奏和動態,且以最恰當的字句生動而圓滿地表達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如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每節開頭分別用“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概括了詩人生活道路的四個階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選擇的四個形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都是鄉愁的載體,各有特色,又具有豐富的內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張”“短短的一方”“淺淺的一灣”等詞語,迴環往復,委婉和諧,如泣如訴,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國母親的情感,也給人以韻律美的感受。品味語言還要善於抓住關鍵的詞語進行品析,並藉助想像和聯想,纔可能進一步讀懂其深層含義,領略詩歌語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雲/擰下一陣雨/匆匆地掠過車篷。”一個“擰”,一個“掠”,多麼生動傳神,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品味語言一般包括遣詞造句、語句含義和語體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詩歌的藝術技巧重在體會修辭手法和詩歌表現手法在詩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反覆、排比、對仗、對比等,常用表現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託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渲染、象徵及映襯等。如上文所舉例子中,《贈日本女郎》運用比喻和反覆,《鄉愁》運用比喻和排比,《雨中》運用擬人;《我愛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後直抒胸臆。由此可見,詩人是透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來抒發豐富的情感的。

6、要重視誦讀。鑑賞詩歌,無論是領會詩歌的思想情感,還是把握詩歌的表現手法,都離不開誦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透過誦讀,可以讀出詩人傾瀉在詩歌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詩中的情感波瀾,可以深刻理解詩的意境。反覆誦讀,還可以讀出詩歌的音樂美,特別是講究節奏的現代詩歌。

以上就是語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關於課文《沁園春 長沙》說課稿的全部內容,此分享對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小編祝教師朋友們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