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琵琶行

實用的《琵琶行》教案4篇

琵琶行1.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琵琶行》教案4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欣賞並學習詩中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二詩段,以串講爲主。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示:字詞正音:

湓pén(江名)賈gǔ(商人)思sì(名詞,思緒)嘈cáo(聲音粗重)

舫fǎng(船)蝦蟆hámó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裝飾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頭用具)嘔啞ōuyā(象聲詞,樂聲嘈雜)嘲哳zhāozhā(象聲詞,聲音細碎)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鍼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爲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學過他的作品《賣炭翁》。

三、詞的相關知識

1、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爲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2、關於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四、課文分析鑑賞

元和十年(9),予左遷(10)九江郡(11)司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職爲秋天(我)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14)。問其人,本長安倡女(15),

鄰船的人那琴聲地發出京城樂曲的聲調原來是歌女

嘗學琵琶於曹穆二善才(16),年長色衰,委身(1)爲賈人(2)婦。遂

過向樂師年齡增長,容顏衰老嫁給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彈數曲。曲罷憫然(5),自敘少小

叫(手下人)擺酒暢快彈奏幾支曲子彈完(她現出)憂鬱的樣子述說年輕

時歡樂事,今漂淪(6)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淪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輾轉遷徙各地京官外調(已有)

恬然(8)自安,感(於)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爲

自己覺得安然(卻)被這人的話感動了才覺得被貶謫的失意之情因此寫了

長句(9),歌(10)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這首)七言詩作歌並送(給)他共字命名叫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爲五段:

潯陽江頭(13)夜送客,楓葉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邊秋風下,響瑟瑟

第一層: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着悲涼的氣氛。

主人(16)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卻)沒有(助興的)音樂

醉不成歡慘(18)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酒)歡樂悲傷分別(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裏

分析:"主人下馬"與"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

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後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形象說明詩人此時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樣無邊無際,此時的心緒就象江中破碎動盪的月影一樣零亂。以上這些描寫,爲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寫與客人餞別時的淒涼情景。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然聽到面(飄來)琴聲回去(也)出發

分析:從側面表現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鬱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後見其人。

第三層: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

第一詩段: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琵琶行》說課稿教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創新教案

尋聲暗(19)問彈者誰?琵琶聲停語欲遲(20)。

順着輕聲詢問要回答,(又有些)遲疑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20)重開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盞新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聲聲(她)才(走)(卻)還着遮住半邊臉

分析:"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誇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複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願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複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

第一層:寫邀請琵琶女的經過。

轉軸撥絃(22)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動琴動琴(調音)三聲兩聲沒彈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聲聲思(24),似訴平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鬱(的樂聲)(一)愁思好傾一能

低眉信手(25)續續(26)彈,說盡心中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不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2、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無限同情和共鳴。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步驟

一、匯入

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後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後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後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羣的音樂才華受衆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透過瞭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爲什麼?(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體會詩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輔助:

幻燈片

開課時間:

20xx年3月

開課班級:

高三(6)班

教學過程:

1. 匯入

唐宣宗李忱曾寫詩讚揚白居易的詩,其中兩句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說說這兩句詩說的什麼意思嗎?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琵琶篇”理解)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傳之廣,也由此可見它的感染力之強。

那麼,《琵琶行》爲什麼有那麼強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聆聽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裏行間蘊涵的強大的情感力量。

2. 齊讀全詩,再次走進文字。

3. 分析:中學語文在線

教師提問:琵琶篇裏說琵琶,全詩一共寫了幾次聽曲?幾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麼樣的感情?

三次:岸上聞曲 船上聽曲 船上再聽曲

第一次:只寫聲從水上傳來,且極富吸引力,並無特別的情緒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悽悽不似向前聲”,淒涼

② 爲什麼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緒?

齊聲讀第三節,說說你找到的原因是什麼。

年輕時色藝雙全,受人追捧;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委身賈人,獨守空船。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琵琶女前後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聽了這支飽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傾訴,作者有什麼反應?

作者爲什麼要嘆息?

作者爲什麼會有“天涯淪落”之感?

這種“天涯淪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麼相似點?(四個問題分步提,學生答出第一個後再問第二個,依次類推)

齊讀第四節,思考問題。

“我聞此語重唧唧” (落實“唧唧”一詞,“唧唧”即嘆息)。

“同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白居易的身世經歷:謫居 臥病 地僻 心苦

相似點:都從京城二來,都曾受盡恩寵如今備嘗冷落,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爲什麼“悽悽不似向前聲”?

齊讀第五節,思考問題。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鳴,這次的彈奏包含兩個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內涵更深重。

⑤ 你怎麼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句的情感內涵?(討論進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強調本詩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聽了不禁潸然淚下。一千多年後,一篇《琵琶行》,我們讀了唏噓不已。人生的沉浮誰能主宰?只可嘆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請同學們再讀2、3兩節,找出最能打動你情感的語句,並說出你的體會。

教師預計學生可能交流的語句:

l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曾經年輕貌美,才藝出衆,卻不知年長色衰後竟有那樣淒涼的人生!

l “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l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回想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風光無限,有豪華奢侈的縱酒放歌,有醉生夢死揮霍光陰,和今日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年長色衰,無奈委身於重利輕離的商人,所託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獨守空船

看江水冰涼,明月無情,這時刻是何滋味?以景襯情。

l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忽夢”實非偶然。內心時刻被巨大的淪落感侵蝕着,那一道道縱橫的淚痕實在是無人傾訴而無奈時的一種情感釋放呀!白日的痛苦誰都不願帶到夢裏。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夢也痛苦,然則何時而樂也?

l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城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貶謫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爲兩個時期。前期有兼濟之志,後期則獨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連陰雨,雪上加霜。

耳不聞雅樂,眼不見令人賞心悅目之景,見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這樣的感傷之景,聽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從中來的杜鵑聲和猿哀鳴,怎能不時時被貶謫之意包圍?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爲聽”

良辰美景無人同賞,一人獨飲用孤獨寂寞釀製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與“絲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顯然有寓意,流露對貶官的怨言。

l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興奮、激動中看出對絲竹之聲的飢渴,這實在是貶謫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評價學生的發言,以一副教師自創對聯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上聯:琵琶女奏琵琶曲,彈者有心,聽者有意

下聯:白居易嘆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淒涼

橫批:同是天涯淪落人

4. 小結本課重點,佈置作業,結束此課。

《琵琶行》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爲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衆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標籤:教案 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