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木蘭詩

《木蘭詩》七年級語文評課稿

木蘭詩2.01W

X月X日,聽了X老師執教的《木蘭詩》,對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我想X老師的這堂課的成功源於對文字的深入解讀,成於關注課堂上與學生的有效對話。

《木蘭詩》七年級語文評課稿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許多教育性價值,諸如坦誠對話的態度、高超的言語解釋和表達能力、思想的活躍、人格的獨立等,唯有在一個身心倍感自由、人人暢所欲言的“對話場”中才能可能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對話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就是一種對話關係,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就是一種對話實踐,學生語文能力的表現亦是一種對話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了語文知識與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對話與人一人對話這兩種對話實踐中培養語文素養,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讀文字,實現人本對話

木蘭是英雄,在我們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師在研讀文字的基礎上提出,木蘭不僅是英勇善戰的英雄,而且,還是一個女英雄。她之所以成爲英雄,是因爲她承擔了“阿爺”、“長兄”這兩個男性的`職責。而且木蘭主動承擔的職責不僅僅是家庭的,而且是國家的。這個英雄的內涵,是從承擔起“家”的重擔開始,到爲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所以這個英雄的內涵不單純是沒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內涵是不忘女性本來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師的分析下,還原了這樣一個女英雄的形象,這篇經典深邃的特點,從思想到藝術,就如同泉水一樣冒出來了。

優秀的文字往往有意識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義的語文文字形式,如象徵、隱喻等構成的詞義空白以及整體意境空白等激發人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想象、去補充、去創造,以產生不同的意義。因此,關於如何創造性地把握文字的意義,就成了文字解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也是我們備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上好課的基礎。

二、關注師生對話,展現靈動課堂

X老師用問題推到教學。從木蘭在人們心中是什麼形象匯入,引導學生到詩文中找依據,並以讀帶動講,學生從“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感受木蘭爲國爲家犧牲、從“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感受到她的不慕榮利、從“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感受到木蘭的英勇善戰的精神品質。學生從文章中找到相關語句,體會,朗讀,感悟,分析融合在師生對話中。在分析中,又將師生對話推入更高層次,木蘭與趙子龍、岳飛不一樣,她是一個女英雄。老師帶領學生感受木蘭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悅與歡快。在層層剖析之上,概括木蘭形象,水到渠成,渾然天成。我想教學包含的另一個方面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自我對話,它們是對話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決定知識與意義是否生成的關鍵。師生對話是指師生雙方彼此敞開心懷,彼此接納,以理解他人爲基點,在共同的話語上溝通與交流,達到二者之間的視界融合。生生對話更多的是體現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養成,是關於學習主題、意見、情感的交流與分享。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纔有自我對話,自我對話是在與文字、與他人對話的基礎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這些對話之所以得以開展,是因爲一直圍繞有價值的對話話題展開。話題是師生對話的中介,亦是對話教學運作的軸心。現實教學中有不少提問並不具有思維啓發性,存在的弊端具體表現在:籠統貧乏,中心不明;過於簡單,無須動腦;瑣碎頻繁,缺乏主次;對待回答,反饋不當等。X老師在本堂課設計的對話教學的話題具有定向、整合、導學、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思維空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