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有關《湖心亭看雪》教案三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湖心亭看雪》教案三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一、匯入

師: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許多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生花妙筆描摹了西湖的美。

開啟記憶的背囊,分享一下你所熟悉的詩句中的西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

師:同學們分享的詩句中,西湖多姿多彩,但是明代的汪珂玉卻說過這樣一段話: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學生齊讀)

師:他認爲西湖最美的是什麼景?(雪景)然而他又感慨很少有人能夠領會到這一點。今天,我們就去認識一位能夠真正領略山水之絕的人,他就是張岱,讓我們走進《湖心亭看雪》,領山水之絕色、悟作者之情懷。

二、讀美文,整體感知

師:這是明清時期的一篇小品文,文中有很多容易讀錯的字,你們有30秒鐘的準備時間,敢挑戰的就勇敢的舉起你的手。

師:全部正確,向他學習,每個詞語讀兩遍。

(有錯誤時:咱們同學都讀的跟他一樣嗎?學生糾錯後。嗯,第一位同學是我們班的勇者擔當,第二位同學是漢字小英雄。)

師:掃清了文字障礙,請同學自己大聲地朗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清句讀,一會找同學展示朗讀。

師:同學們朗讀的興致盎然。哪位同學爲我們展示一下呢?(女生讀一段,男生讀二段)

師:這兩位同學爲我們開啓了朗讀之旅。誰能來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呢?從字音、句讀兩方面評價。

師:兩位同學爲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讓我們捧書端坐,大聲地朗讀這篇美文。(生:齊讀)

師:從同學們洪亮的聲音和整齊的朗讀中,我看到了你們的自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再朗讀課文,對照課下注釋,自主學習,積累重點詞語,疏通文意,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向小組成員尋求幫助。

那兩個小組把你們積累的重點詞語板書在黑板上?回去後繼續疏通文意!

(生:自主學習)

兩個小組展示翻譯

師:同學們對文章的字詞句都有了準確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生:張岱在下雪後,到湖心亭看雪,遇到金陵人的故事。)

師:概括的很到位。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能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嗎?

三、精讀賞析

1.咬文嚼字品癡行

師:張岱確實是一個癡人,張岱的癡先表現在行爲上,我們先來咬文嚼字品癡行。文中的哪個字最能表現他的癡呢?

生:絕。因爲絕寫出了大雪之後,湖中一片安靜,什麼聲音也沒有。

師:嗯,這個絕不僅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雪後的冷清寂靜,還給人一種森然寒意。作者偏偏選擇這時候看雪,表現作者冒寒賞雪的雅興。可見他的癡。老師突然想起,我們之前學過的一首詩《江雪》,好像意境相似。

生:老師,我覺得獨也能體現出他的癡。因爲他是獨自一人去看雪的,而不是跟很多人一起,表現他超凡脫俗的情趣。

師:我們賞雪,一般會選擇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賞雪?這樣的奇人張岱,眼中的景色定然是與衆不同的,來到湖上,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讓我們和張岱一樣身臨其境賞雪景

2.身臨其境賞癡景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張岱眼中的雪景。

(生:讀)

師:癡人眼裏出癡景。這片景奇在哪裏呢?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色?同學們邊自由朗讀邊思考,然後跟小組成員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A: “天雲山水,上下一白”,一個“一”字,寫出天地間一白茫茫的,渾然難辨的景象。給人一種蒼茫、遼闊的感覺。

師:分析的特別好。你能嘗試着讀出那種感覺嗎?同學們覺得他讀的怎麼樣?生評價——語速應該慢一點)

師:在你的朗讀下,老師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片空闊的白茫茫的世界。

師:還有哪個小組有別的想法?

生B: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寫出了雪的大,人和景的渺小;跟前面的蒼茫遼闊形成對比,會讓人產生一種孤獨的感覺。

師:你理解的真深刻。你能讀一讀嗎?

師:大家說我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語速應該(慢一點),語調呢(低一點)?

(生:低一點,要越來越低,因爲後面作者寫的時候給人感覺越來越小,最後好像都沒有了一樣。)

師:哪位同學再來試一試?讀出了人和景越來越渺小的感覺,也讀出了作者內心的那種孤獨。下面,我們一起將整片雪景朗讀一遍。

師:在咱們同學的朗讀聲中,我彷彿置身於這片雪景,彷彿融入到一幅畫中。如果說把這一片雪景畫成一幅畫的話,你覺得應該濃墨重彩,極力渲染呢,還是輕描淡寫,簡單勾勒的一幅水墨畫呢?所以這兩句的語言有什麼特點?有沒有運用大量的修飾語,細緻地刻畫雪景?

師:這種寫法用在文章上就是白描。用簡潔的文字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不過多的渲染。給我們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 讓我們帶着這樣想象,試着齊背這段文字,把景融入到自己的內心。

3.知人論世悟癡情

師:如此奇景,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癡情呢?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早有兩人鋪氈對坐,飲酒賞雪了。“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爲什麼要強調他們是金陵人呢?“金陵”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的嗎?“金陵”這是明朝的稱呼,他鄉遇知音,這兩個金陵人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呢?其實在第一段中,也有一個稱呼是屬於明朝的,“崇禎五年”可是明朝再也不存在了,所以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對故國的無限眷戀)

師:我們瞭解張岱的生平經歷。張岱的前半生和後半生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原因是什麼?明亡後,張岱入山著書一直到死。他主要寫了兩本書《陶庵夢憶》《西湖夢尋》,書名中都有一個夢字,張岱自己告訴我們書中內容“想餘生平……”,所以書中緬懷了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故國,在張岱的生命裏,是永遠地痛。

四、悟奇情

師:(音樂起)哪位同學來讀一讀?(找一名讀的很好的同學)

師:這位同學深情的朗讀,讓我們走進了西湖,走進了張岱的夢,走進了他的家國情思。

(以他爲榜樣,我們再次捧讀課文。機動時間)

師:在世人眼中,他如“癡”人一般,”在他自己心中,五十年來人生恰似一夢。

(板書:癡心似夢)(將“奇”畫出來)

師總結:

這就是奇人張岱,他將自己的滿腔奇情盡賦予西湖奇景之中。西湖之於張岱,也已超越了風景這一單純的意象,而成爲斯人留之守之,尋之憶之的精神家園。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瞭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在課文學習中理解白描手法並懂得怎麼樣運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學習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作者的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和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同讀、同議、同寫、同評;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鋪墊引入:

“未若柳絮因風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飄灑灑的雪花,無時無刻不在激動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着熱烈、靜穆、自由。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錯哦!雖然我們這裏雪未下,但我可以帶你們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體顯示“雪景”,匯入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讀感知

1.教師設定背景音樂,教師範讀或者聽錄音,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提示學生注意幾個字音: 更(ɡēnɡ) 定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個讀,學生點評,學生分組讀

3,再讀課文,參照註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質疑。

(2)組內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並解難。

(3)集中釋疑。後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

三、品讀體味

1.多媒體顯示學生最感興趣的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同學意譯,學生明確:湖上瀰漫着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可結合配套插圖,回放一下雪景的畫面。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在描寫雪景的時候,具有怎麼樣的特點呢? 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多媒體顯示兩段有關描寫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掌握一種新的描寫方法。 (過渡)你們認爲白描是不是隻用於寫景呢?不是的,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於寫人的範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多媒體顯示:) “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唐韜《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選幾個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說說所提供的畫面,其餘同學來做一個點評。

2,多媒體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們認爲作者在寫景和敘事的時候融入了怎樣的情感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明確。

五、齊讀齊背,再品味

六、遷移運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1,學生背誦《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學生思考,交流。明確。

3,試着運用白描手法,模仿寫一段關於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嗎?要注意情感與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初步瞭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雪後奇景的賞析

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l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匯入:

同學們,學語文有一個好處,足不出戶,卻能坐觀天下景。前一段時間我們賞過了陶弘景筆下的人間天堂,又賞過了蘇東坡筆下的月夜小景;賞過了三峽的水,又賞過了錢塘江的潮。

今天我們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一起去賞賞湖心亭的雪。(板書:《湖心亭看雪》)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學生齊讀註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裏?——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二.整體把握課文

(一)朗讀課文.

(二)檢測預習:

注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釋義:

是日更定:是,這。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定,完了,結束。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餘拿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裏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爲何“強飲”?——“酒逢知己千杯少”。說明他把那兩個人當朋友了。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斷動詞。(是字的兩種用法,一種作代詞,一種作動詞。這裏是用了哪種?)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說相公癡:癡迷。

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沒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三) 再次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四)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課文寫了什麼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明確:(展示板書)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讀賞析

(一)看雪的時間——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麼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翻譯)

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幹嘛?作者爲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個人去賞雪的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爲什麼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他爲什麼不把舟子拉上一塊看呢?——他認爲舟子看不懂。)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嗎?——有,湖心亭對坐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讀出來。

作者爲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金陵人”,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知道明朝開國時定都哪裏嗎?(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爲明朝的留都。)作者點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紀年,身在清朝還念念不忘明朝時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

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齊讀。請同學起來翻譯一下。

明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①誦讀。

②雪後奇景的賞析(討論:這段景物描寫的特點?)

A.寫景的順序。共兩句話。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對什麼進行描寫?第二句又是對什麼進行描寫?這是從整體到局部地描寫。

在整體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

在局部描寫部分,又採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B.修辭——誇張,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哪些詞語體現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徵?“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D.思考:作者還採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來寫景?看誰預習得最仔細。

明確:白描。什麼是白描?(習題一·2)

白描——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用詞較少,沒有華麗的辭藻)

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這樣兩句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描”就是——“淡妝”。

四.遷移訓練

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妝”,哪些是“濃抹”。如:

①“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 (√)

③那烏鴉在筆直的樹枝間,縮着頭,鐵鑄一般站着。 (√)

④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兩岸連山 (√)

⑥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

⑦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豪雄 (×)

⑧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

⑨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啓笑先聞。 (×)

練筆:寫兩段描寫文字,一段“淡妝”,一段“濃抹”。師點評。(提示:可以寫人物肖像,可以寫景物;可以寫學校的花壇,可以寫街上的小景;可以寫花草,可以寫樹木;可以寫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寫冬天的景色。)

同學們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現在再回過頭來看課文這段景物描寫,別看它只有短短的兩句話,實際上卻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起來回顧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文章寫了什麼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麼景?——雪景。你從這些寫景敘事的文字中讀出了怎樣的感情?——故國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偶遇知音之樂(愉悅)、孤獨落寞的傷感(傷感)之情。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寫景、敘事、抒情融於一爐,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五.小結:“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癡了吧!他癡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癡迷於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