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集錦六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瞭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在課文學習中理解白描手法並懂得怎麼樣運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學習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作者的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和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同讀、同議、同寫、同評;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鋪墊引入:

“未若柳絮因風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飄灑灑的雪花,無時無刻不在激動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着熱烈、靜穆、自由。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錯哦!雖然我們這裏雪未下,但我可以帶你們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體顯示“雪景”,匯入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讀感知

1.教師設定背景音樂,教師範讀或者聽錄音,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提示學生注意幾個字音: 更(ɡēnɡ) 定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個讀,學生點評,學生分組讀

3,再讀課文,參照註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並質疑。

(2)組內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並解難。

(3)集中釋疑。後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

三、品讀體味

1.多媒體顯示學生最感興趣的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同學意譯,學生明確:湖上瀰漫着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可結合配套插圖,回放一下雪景的畫面。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在描寫雪景的時候,具有怎麼樣的特點呢? 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多媒體顯示兩段有關描寫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掌握一種新的描寫方法。 (過渡)你們認爲白描是不是隻用於寫景呢?不是的,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於寫人的範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多媒體顯示:) “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唐韜《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選幾個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說說所提供的畫面,其餘同學來做一個點評。

2,多媒體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們認爲作者在寫景和敘事的時候融入了怎樣的情感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明確。

五、齊讀齊背,再品味

六、遷移運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1,學生背誦《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學生思考,交流。明確。

3,試着運用白描手法,模仿寫一段關於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嗎?要注意情感與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一:匯入

有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麗風光吸引着人們,文人墨客爲他夢縈魂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這些分別是描寫西湖的春 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隨張岱去領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懷。

走進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大家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請大家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詞。

3.2生朗讀課文,字義理解

4.對照課文註釋,同學間相互幫助,用現代文翻譯全文,有難點的地方做好記號。

5.訂正難點

6.抽點翻譯。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請找出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

1. 這種景色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讀出蒼芒靜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時的心境也猶如此景}

2. 如果換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個,有什麼不同?

3. 這段景物寫法上有何特點。(用繪畫的手法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景物特徵,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園,多與少,大與小 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蒼茫靜寂的情味。)

4. 理解白描,並辨別例句。

5. 背誦

四:析人物

天寒地凍之日卻心懷雅興,前往西湖賞雪景之人絕非常人,用文中一個字概括,哪個字?【癡】

1. 癡在何處?請出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癡在行爲,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寫法特點(聽覺)

癡在情感 【獨】(清高孤傲 超凡脫俗)(有舟子隨同前往,爲何還說是獨往湖心亭)

2. 作者已夠癡了,更有癡似相公者。兩位癡人相見會是何種情形呢?

根據課文最後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擬表演。

師小結:從你們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鄉遇故知的喜悅,看到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和別曾相識的坦蕩,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離別的傷感。

3. 我要採訪你們了,既然知音難覓,爲何不互留聯繫地址姓名,不進一步瞭解身份官職,只是說“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靈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這也是他們不同常人,“癡”的性情的表現。

4. 不知有一點我們同學們注意沒有,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清朝,而開頭時間依然以明朝的崇禎年號記錄時間。有何深意?(文章瀰漫一種淡淡愁緒,對故國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脫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清淡雅緻西湖雪景,瞭解了蒼勁大氣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脫俗情懷。可謂“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學會讓景物含情。

六:背誦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情意目標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讀提示]

1、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遊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4、 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癡”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癡”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重點難點導學]

1、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著名文學家。喜遊山玩水,在文學、戲劇、音樂方面有很深的修養,明亡後隱居山中著書,有《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夜航船》、《快園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熾。

2、 誦讀指導

首先要讀得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是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一是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3、 字詞積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爲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4、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下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慄”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助學資料]

1、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裏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夜深人靜,我僱了一條小船,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爐火,獨自去西湖裏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裏霧氣濃重浩茫,天空、濃雲、遠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着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着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着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癡呆,還有像您一樣癡呆的人呢。”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西湖最盛,爲春爲月。一日之盛,爲朝煙,爲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爲寒所勒①,與杏桃相次②開發,尤爲奇觀。

註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個接一個。

(1)解釋下列詞語。

①朝煙

②夕嵐:

③開發:

(2)比較下列句中加點的字的不同意思。

西湖最盛

今歲春雪甚盛

梅花爲寒所勒

尤爲奇觀

明確:(1)①早上的雲霧

②傍晚的山氣

③指花的盛開

(2)

興旺,指景色最美之時被,介詞

①②

大,指雪很大是,動詞

[知識網絡]

線索重點靈魂

景中含情

湖敘事寫景抒情

情景交融

心移一痕

天空步一點局部孤獨落寞

亭時崇禎五年十二月全景雲層換一芥有超凡脫俗的

大雪三日更定湖水景兩三粒閒情雅緻

看地湖心亭

雪事看雪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臨其景

[達標訓練]

一、課堂討論:

對“西湖”詩文的認識有哪些?

二、自測題。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惟長堤一痕B、一童子燒酒

C、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D、餘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點字與“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A、顧之,客請與予對局B、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C、以河爲守亞夫爲將軍,軍細柳D、有兩人鋪氈對坐

3、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筆下爲什麼是“一痕”、“一點”、“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附達標訓練答案:

二、1、C2、C

3、因爲湖上霧濃,所以長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點”、“一芥”,形容船小。

4、描寫手法 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 烘托 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附[導讀提示]答案:

1、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見餘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遊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于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得到了應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癡”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

教學關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簡介作者: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明朝滅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隱居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夢憶》和《西湖夢錄》。書中緬懷昔日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獨樹一幟。

2、掌握體裁:小品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形式比較活潑,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從時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遊記。

3、讀準注音:

崇禎更定拏毳衣霧凇沆碭一芥氈更有喃喃

4、解釋實詞:

絕拏毳衣霧凇沆碭一白一芥焉得更強飲大白客此及

三、走進課文

1、老師範讀2、同學讀課文,以組爲單位疏通課文,提出疑問。3、疏通文意。

四、賞析課文

1、初探敘事內容

(1)歸納記敘要素

A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點:西湖湖心亭

誰來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一下湖心亭

正如同學們所介紹,湖心亭四面環水,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那冬季的湖心亭風景如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C人物:餘、舟子、兩金陵人、童子

D事件:看雪,喜遇知音

2、共賞雪後奇景

(1)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C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簡要說明理由。

(3)“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古人寫文惜墨如金,此處卻連用三個“與”字,是否拖沓重複?

(4)把“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A體會量詞的妙筆B寫法:白描

問:文中“西湖夜雪圖”的景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C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吧,“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3、同品冰雪癡情

(1)大雪三日後,天寒地凍之時,作者爲何深夜獨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麼志趣與追求?

(2)本文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了,這是不是矛盾?

(3)飲酒之前不問姓氏,之後才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卻不寫名字,不留地址,這樣寫有何深意?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爲張岱覓知音

六、佈置作業

1、課後選一處鍾情的景緻,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文字,注意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飽含深情的誦讀全文。

3、收集並積累關於“西湖”及“冬雪”的詩詞句。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課題】湖心亭看雪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爲題材的散文,是文人學士所鍾愛的一種體裁,他們追求與自然融爲一體,山水本是無情物,因他們融入了自己的細膩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與自然可以親切的交流對話。《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張岱所作的散文,它以簡潔凝練的筆墨描寫了雪後西湖的獨特風光,在蒼茫廣袤的冰雪世界中,寫出了作者超凡脫俗的高雅情趣。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瞭解作者有關情況,積累文言詞語,培養閱讀能力;理解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的寫作特點。

2、過程和方法:反覆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語言特點,感覺詩情畫意,學習白描手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欣賞西湖雪後美景並理解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猜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1. 學生準備:藉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反覆朗讀課文,直至熟練背誦。愛好美術的同學可以透過繪畫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選擇與美文相配的樂曲進行配樂朗讀。

2. 教師準備:小黑板或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一)導語: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同學們能不能找出幾句描寫西湖的詩句呢?(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豔,對秋冬的蕭瑟與悽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衆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簡介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號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三)解題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爲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四)檢查預習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霧凇沆碭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鋪氈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1)一字多義:

①餘拿一小舟:撐,劃;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2)詞類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2、學生藉助註釋疏通文意,整體翻譯課文。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癡”)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1)“是日更定”——說明時間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說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麼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麼好看的,按理說,應是躲在家裏,圍着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癡”。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大雪後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3)“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麼冷的天,這麼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癡”,表現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爲什麼說是“獨往”呢?(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並不上湖心亭)——他爲什麼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爲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後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癡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後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麼看待這個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爲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爲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發之於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餘同飲” 強飲三大白) 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 知己難覓,難求。爲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着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1)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後”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癡迷人”,那麼,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癡”嗎?(值得)

(2)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閒情雅緻。(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着濃郁的詩意。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爲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2、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3、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纔是“淡妝”(白描),並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擡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着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1、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後者屬烘托手法,景爲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後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六、課堂總結:

1、 學生談收穫

2、 教師結束語: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運用更是恰到好處,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七、佈置作業

1、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

八、板書設計

作者 超凡脫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賞)

淡淡愁緒 思戀故國

白描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課後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首先感謝蔡主任、張主任,感謝臥龍中學能夠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讓我們欣賞到這麼多精彩的課,下面我就屠老師的《湖心亭看雪》這節課談談我的拙見。

屠老師的這節課,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從教師的基本功方面來說:

1、用流利的普通話教學,語言規範簡潔,通俗直白;

2、教態顯得親切、自然、大方;

3、板書工整,言簡意賅,層次清楚,圍繞“癡”字來設計:癡行、癡景、癡情;

4、能夠比較熟練的運用多媒體教學。

其次,從教學內容上來說:

1、教學思路基本清晰;

2、能夠面向大部分學生,給學生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3、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比如第二個環節,檢查預習的情況,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句由學生透過互幫互助的形式自己來解決,這些能夠體現出老師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意識,再如屠老師的一句“老師期待着你們大膽地表現自己”,可以說是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作爲文言文教學,能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理解,對重點詞語的分析到位,如“天與地與人”中“與”字能不能去掉,引導學生領悟了渾然一體的培養;

5、在教學過程中,不侷限於文字,能夠引導學生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拓展,如對“癡”字的理解很好地引用了紅樓夢中“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句詩,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從教學目的的落實方面來看,我看到屠老師的教案設計中教學目的比較明確

第1點就是“熟讀成誦,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但屠老師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未能體現出作爲一篇文言文的教學重點,對文言字詞的落實欠火候,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深入瞭解並適時調整授課內容,如“沆碭”這個詞,後面好幾個同學在讀這句時都停頓了一會兒,並有讀錯的現象,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這個詞,老師也沒有及時指出並給以引導;再者,作爲一篇文言文,特別是這篇文章,在《散文名作欣賞》中,國學大師吳戰壘爲這篇文章寫了一篇題爲《詩的小品,小品的詩——讀張岱<湖心亭看雪>》的賞析文章,對於這篇富有詩意的小品文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去讀,就像屠老師在教學目標中所寫的“熟讀成誦”那樣,但在教學過程中屠老師只讓學生讀了兩次,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語文特別是文言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開課文文質兼美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沒有機會去感知課文語言,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

第二、教學過程的設計不夠合理,缺乏科學性。

1、老師匯入之後先是字、詞、句的理解,然後再回頭讀字音,這個順序值得推敲,而且所用時間也比較長,耗時18分鐘;

2、讀的時間太少,對課文僅讀了兩次,而且老師最好作範讀,並要對學生的朗讀做具體指導;

3、對作者張岱的經歷及處世態度,老師顯得更於推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感悟能力脫了節,顯得有些強加給學生的意思,這種癡謎於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值得欣賞,但這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不值得向學生推廣,學生也難以理解。

第三、教學中不能夠隨時瞭解、理解學生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1、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應以鼓勵爲主。

課堂上有個學生滿臉笑容地讀完課文後,老師是進行了直接的批評:“你讀得不流利”、“你對課文不是很熟悉”、“老師要批評你”、“你還滿不在乎的樣子”,像這樣當衆的“棒喝”對學生的心理上的打擊是很大的。

2、教師的引導性語言還需琢磨。

一處就是在聽完錄音之後,老師說:“你們能不能朗讀得跟錄音機一樣好?”聽完這句話學生大都不敢起來讀了,這就是老師表達方面的失誤導致學生不敢向所謂的權威挑戰的局面這也是對學生的不信任。再一處就是老師在讓學生譯第一段的時候,一個女生不敢出來,老師就又叫了一個男生起來,但老師要求他們齊讀翻譯,這一點就與新課標的要求是相違背的,現在都叫句子理解,不叫翻譯,各人的理解不一樣,即使是教參上的譯文也寫着“參考課文”,只要關鍵詞語正確,大致意思相近就可以了,所以讓兩個學生齊讀所謂的翻譯就顯得有點強人所難了。

3、教師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稍欠火候。

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你想要學生做什麼,學生會不會學習,哪些應該讀,哪些應該記筆記,什麼時候該討論,老師都沒有進行具體的指導?

4、對學生的瞭解、學情的分析、學生的尊重還需加強。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教師在對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張岱的處世原則的處理上脫節;

②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不高與老師對學生過高的期望值脫節;

③尊重學生、以生爲本、以學生爲主體開展教學的意識還需加強。

我們說以學生爲主體,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但這節課課件中設計的字型過小,室內較暗,學生基本上摸黑上課,我們爲了追求投影儀的效果就不顧學生的感受,這就不能體現出尊重學生身心發展這一要求了,當然這個也是受到了客觀條件的限制。

④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還需進一步加強,老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需進一步瞭解。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領導老師批語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