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湖心亭看雪》的量詞妙用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的量詞妙用,歡迎大家分享。

《湖心亭看雪》的量詞妙用

量詞妙用

僅就文學層面來說,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文學巨匠們創作的佳作美文浩如煙海,美不勝收。張守仁先生編選的《世界美文觀止》一書,收錄了從古希臘到中國先秦迄今的全球美文精華,然而,在遴選我國明朝到清初的文學作品時,僅收錄了清人張岱的《糊心亭看雪》這一篇。蓋因此文文短意豐,字麗詞妙,在遣詞造句中,以量詞的巧妙奇配,別開生面,使文章詞簡意豐,因富有立體感和張力,熠熠動人,獨佔鰲頭。

張岱的美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僅有160多字,文短意豐,景中有事,事中有情,情景相融。寫的是西湖“大雪三日”後的景象:“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張岱在此文中乘舟而來,“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文美詞妙。

從文中量詞的巧妙搭配來看,張岱在遣詞造句中,巧妙運用量詞這“一白”“一痕”“一點”“一芥”。頓時巧妙神奇地點出了雪後西湖惟妙惟肖的絕佳景象了,總比你描寫那麼多文字勝著一籌了。尤其,僅以“兩三粒”的“粒”字而言,將平常人們僅用默默無聞,搭不上眼的稀鬆平常的動、植等物極少用的量詞而已,誰見它卻和兩三個大活人相提並論,卻巧妙搭配在一起?!這種大而化小,小而見微,微而映大的“粒”字原子反應,別開生面,恰如其逢,將這種微不足道的量詞巧妙運用,卻是神來之筆。尤其,恰巧無比生動而獨特地描寫出了闊大中的人物景象,頓時讓這個不起眼的微型量詞的語言生髮出了原子似的無比璀燦的藝術光芒,使全篇文章蓬蓽生輝,成爲經典,光耀千古。

張岱在此文中遣詞造句,別開生面,同中出異的量詞的巧妙搭配,風生水起,別出洞天,真是神來之筆,讓人讀來同中出異,別開生面,文美意豐,愛不釋手而拍案叫絕。由於量詞的巧妙搭配運用,使此文蓬蓽生輝,光耀千古,成就了《湖心亭看雪》的不朽藝術而成了經典之作,因此,他纔是古今罕見的語言大師,最具超遠獨有創造性的絕才!

張岱一生著述蔚爲壯觀,其著作就有20多部,其中據他耗時30多年寫作的歷史鉅著《石匱書》220卷,比起《湖心亭看雪》就顯得微不足道遜色多了。難怪這篇《湖心亭看雪》精美短文被張守仁先生編選《世界美文觀止》之書中。

當然,一個成功的作者,無論從事文學或新聞寫作,要使作品具有先進、積極、美好、向上的,必須從遣詞造句中,巧妙駕馭運用語言藝術開始,而決不是相反。也絕不能相反。

什麼是語言和語言藝術,要使語言表達具有先進、積極、美好、向上的藝術語言品位和品格,纔是語言大師,能成爲語言藝術家,否則,只是一個語言匠。只有成爲一個語言藝術家,才能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或新聞家。因爲客體作品是由主體語言表達創造的,自然會打上主體語言的藝術印記,存在決定意識,主體傳導客體,這是自然的。當然,在語言的巧妙運用上,要堅持主體的求實和客體務虛的辯證,要用藝術語言說話,要使作品從平原走向高峯,成爲“經典”,文化語言創造和文藝語言的創作佳構,都是寫作者一輩子的追求與心血的凝注,都是其沁心徹骨的藝術推敲與語言妙用的體驗與精神結晶。

張岱的作品存世不少,爲何《湖心亭看雪》被慧眼識珠的文藝大師張守仁惟一選入《世界美文觀止》之書中,其主要是量詞的巧妙運用,因爲這篇精短作品是作者對生命中最深切體驗生活中最深刻感悟的語言量詞的藝術表達。儘管作爲那個年代我國美文的代表作選在這裏,主要是緣於文中幾個量詞的巧妙奇配,才從衆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爲傳世經典,當之無愧的著力扛鼎之作或從平原走向成名的高原頂峯。這恰恰印證了一個作者的語言創造的一個不二法則。

張岱在《湖心亭看雪》此文中的4個量詞的巧妙奇配運用,而這,便是量詞的語言藝術,語言藝術的創作產生實效的真正價值與永恆意義,正在於此,便是創造,便是美。

總的來說,一個作者無論著作多少,文字長短,有一篇(首)的文學和新聞作品留作傳世的“經典”,這就是他漚心瀝血的一生精華。作家劉成章先生在他的著文《傾慕張岱》一文談到:《湖心亭看雪》文中的“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四個量詞放在這兒,抵得上40噸黃金。並強調此篇“獨創性太重要了。”

這足以說明量詞在文中巧用的藝術含量是多麼的重要了。因此,一個作者的文學和新聞通訊作品有一篇(首)或數篇(首)詩文被讀者認可和歷史洗禮後才能成爲“經典”。然而,這4個量詞在這篇文章中巧妙奇配運用,無可厚非地成就了張岱穩立於文學史上。

以上所說,對一個從事新聞寫作的作者來說,在閱讀欣賞的學習與借鑑中,借古今用,對量詞的恰如其逢的巧妙搭配運用,無可厚非的顯得同樣十分重要,引人醒目。

構圖

《湖心亭看雪》的構圖也如此。張岱先撒一把大雪,白茫茫一片,整個色調統一了,然後在這當中,勾勒出幾個亭子,幾處欄杆,幾葉扁舟,極其醒目,“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整體被隱去了,個體突出來了,“一痕、一點、以芥、兩三粒”,幾個數量詞,西湖及其周邊變得簡明瞭,各種元素削減之後,從視野捕捉上而言,變得可控了。

西湖被簡化,就如同小石潭、承天寺月色被一個比喻概括一樣,化繁爲簡,不一樣的情懷,導致不一樣的筆法和線條。圖之簡約,因爲心之簡約,藝術的功夫,有時候是減法的功夫,去除得愈多,得到的藝術真相愈多,和藝術的'核心則愈近,中國人的審美,中國人的藝術,功夫很深,表現出來卻很簡單,文字和畫圖都如此。

文學賞析

此篇是張岱小品散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稱字字珠璣。此文篇幅雖小,意境卻闊大,表達的情緒也異常幽遠,從此也可以見出小品文的審美意趣。

文章開頭簡單地交代時間與地點,接着便切入描寫的對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許多可以值得寫的景緻,作者卻未像施耐庵在《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那樣極盡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鳥聲俱絕”七個字加以概括、烘托,簡潔得近乎吝嗇。用字雖少,卻有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加之從雪後之景起筆,寧靜、空明的景緻傳達出清涼、孤寂的意緒。在這樣的環境中,作者內心的情感也一定不會熱烈、歡快到哪裏去。這種自然氛圍和內心情緒,奠定了全文純淨、明潔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調。

在用寥寥幾句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調後,文章進入看雪具體過程的描寫,先寫出遊的時間和情景,次寫舟中所見,再寫亭上所遇和歸舟的情形,舟中所見是全文描寫的核心。從字數上看,也不過四十二字。看似疏陋,實質境界開闊用情幽深。在這裏,存在着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問題。就其描寫的方式看,很符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無我之境”的表達法。所謂“無我之境”,就是“以物觀物”的結果,表現爲“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的特點。但仔細體會這段文字的意味,仍然會發現這其實還是包含着作者內心情感的“有我之境”。聯繫作者的身世變遷,就不難體會他在作品中滲透的那種傷感、落寞與淒涼。這種心緒其實在一開始就已展示出來了,只不過展示得很隱蔽、很節制。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寫的又一重要情節。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無奇,實質上卻傳達出豐富的內心活動。“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飲酒人的驚訝,同時也道出作者的驚訝。由於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調在這裏得到調節,清冷的基調融入了些許暖色。這種暖色來自情趣相投的喜悅與撫慰。特殊場景下相遇,定然有許多相似的心緒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無從言傳的感受可以被對方捕捉。雖然是路人,卻又是情感上的相知;雖是相知,卻終究是路人。這種複雜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只有藉助酒才能得到完滿的傳遞。於是,不會飲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強飲三大白”。

文章最後,在基調上緊接上一段,是一種暖色的持續。在這裏,清涼的雪景隱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變得微溫。舟子的話,是對作者內心感慨的點白。這樣處理,最大限度地隱蔽了“我”的影子,從而與全文的基調保持一致,使全文處於和諧中有變化,變化中寓和諧的情感波動之中。在舟子喃喃而語的時候,大概可以猜測得出抒情主人公頷首微笑的神情。

此文除了在情緒的傳達上朦朧幽深外,在寫作手法上也極富藝術感染力。首先,文章圍繞西湖大雪賞雪所見亭中所遇這一線索展開,逐層遞進又峯迴路轉;其次,描寫景物時充分吸取了中國寫意山水畫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細膩而注重全局的生動與傳神,不求多而求簡,追求以少勝多、無聲勝有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