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模板集錦7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圓明園的毀滅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模板集錦7篇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 “舉世聞名、衆星拱月”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透過學習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瞭解圓明園的輝煌。

4、課後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圓明園的輝煌。

 難點:句子訓練,感悟輝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直觀教學,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讀、思、議、說

教學過程

一、藉助多媒體,激情引入

播放關於圓明園昔日的美麗和毀滅的多媒體圖片,引出課文題目。(它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樣子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板書)

二、讀課文,瞭解圓明園的建築風格和歷史文物,感悟圓明園的輝煌。

讀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課文。

感悟第二自然段:

選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問: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舉世聞名”指什麼?(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 請讀出舉世聞名的氣勢。

感悟第三自然段:

師:剛纔我們感悟了圓明園舉世聞名的佈局,你知道課文的哪個自然段寫了這些舉世聞名的宏偉建築嗎?(請學生說說他看到的哪些是舉世聞名的宏偉建築, 圓明園的哪些建築給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感悟重點語句。

出示課件1: 圓明園中有__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_的亭臺樓閣;有象徵着_________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_________的山鄉村野。

句式訓練:①圓明園中飼養着許多珍禽異獸,有( )的丹頂鶴,也有( )的綠孔雀;有( )的鸚鵡,也有( ) 的天鵝。

②圓明園中種植着許多名貴的花木,有( ),也有( );有( ),也有( )。

假如你來到圓明園中,你最想去哪觀賞風景?說說理由。

感悟第四自然段:

圓明園不但建築宏偉,還收藏了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你知道都有什麼嗎?

說課堂

圓明園中,有這麼多的宏偉建築,有這麼多的中外名勝,有這麼多的歷史文物,同學們,我們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它呢?(輝煌)是呀!當時的圓明園是多麼地輝煌!那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圓明園是怎樣毀滅的?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2、選作:蒐集文字或圖片資料,瞭解舊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板書設計

21、圓明園的毀滅

舉世聞名

佈局——————衆星拱月

昔日的輝煌 建築——————風格各異

文物——————珍貴異常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瞭解圓明園的輝煌和它的毀滅,使學生記住這一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2、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並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表達的。

3、自學重點詞語,用指定的詞語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明園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強盜行經的仇恨。

2、有感情朗讀。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師簡介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歷史。

2、欣賞課件:

圓明園今天有是什麼模樣?

3、質疑:

眼前慘景,使你想了解什麼?

4、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

1、默讀全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什麼?

2、指名回答。

板書:

輝煌、毀滅。

3、質疑:

聯繫課題,你發現什麼問題?

4、指名回答,用課文裏的一句話概括。

5、齊讀第一段。

過渡:

爲什麼說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自學輝煌(2~4段)

1、小組學習:

請你從2~4段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段話,認真閱讀,提出問題與小組同學共同學習。比一比,誰是提問專家,誰是解題高手?

2、小組代表彙報學習情況:

教師隨機指導:

⑴ 結合課件(圓明園鳥瞰圖)瞭解圓明園的結構佈局。

⑵ 結合課件(圓明園四十景)瞭解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⑶ 結合課件(圓明園文物)瞭解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過渡:

那麼,圓明園的建築是怎樣被毀滅?這些珍貴文物有是怎樣淪落他鄉呢?讓我們睜大雙眼,看清侵略軍的滔天罪行吧!

四、學習毀滅(5段)

1、演示課件(火燒圓明園)。

2、談感受。

3、作者又是怎樣表達這種滿腔憤怒呢?自由讀最後一段。體會哪些句子突出表達了你的憤怒?

4、指名讀,師生評議。你認爲他讀得怎樣?爲什麼?

五、總結

1、演示課件(圓明園的殘垣斷壁)直到今天,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仍在空曠的田野上立。它不會說話,卻年復一年地仰天長嘆。它的毀滅向世人昭示什麼?當我們站在它面前,你想說些什麼?

六、拓展

辯論:圓明園是否有必要重建?爲什麼?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3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爲“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真是一個悲劇,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把蒐集與整理、運用資料結合起來,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字裏行間飽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教學時可以以情激情,以讀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實激情,特別是要重視以讀激情,充分體現閱讀教學“以讀爲本”。透過讀書,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引導他們把最感興趣的景觀想象出來,並談一談自己的腦海裏浮現的畫面。感受到圓明園的瑰麗與輝煌再去讀圓明園的毀滅,更能激發學生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燬、瑰寶、灰燼、舉世聞名、衆星擋月、玲瓏剔透、亭臺樓閣、詩情畫意、天南海北、奇珍異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圓園明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整理資料的方法。

【教學重點】

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毀滅”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

 【教學難點】

1、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爲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感受祖國的燦爛文化。

2、文章的題目爲《圓明園的毀滅》,而大量篇幅卻是描繪昔日的輝煌,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學的又一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蒐集圓明園的相關資料。

2、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段以及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構建話題,激發情感

1、同學們,雨果曾說過:“人們一向把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競技場、巴黎的聖母院和東方的圓明園相提並論。如果不能親眼目睹圓明園,人們就在夢中看到它。”

圓明園因何有如此的美贊?我們引以爲榮的圓明園又經歷了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1課《圓明園的毀滅》瞭解圓明園的昨天與今天。

以雨果對圓明園的盛讚,引發學生的閱讀慾望。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人們夢中的圓明園昔日究竟是怎樣的輝煌?它是怎樣毀滅的呢?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走進圓明園,瞭解圓明園。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的概括能力。

(學生讀書、思考,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2、讀後交流,在交流中正音,學習生字:

⑴ 認讀生字與寫字:

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玲瓏剔透”中“剔”讀_;“掠走”中的“掠”讀_;要注意“損”“宋”是平舌音,“侵”、“燼”是前鼻音,“統”的右邊與“流”的右邊不一樣,不要多寫一豎,可採用形近字比較等方法,指導寫好“剔”、“瑤”、“侵”、“瑰”等字形較複雜的生字。“侵”要注意中間不可多寫一豎。

⑵ 體會詞語的`含義: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計算的意思。“不可估量”這個詞語說明圓明園的毀滅損失巨大,無法計算。

衆星拱月:圓明園的主園有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除三園外,還有許多小園。“拱”,環繞。“衆星拱月”,無數星星環繞着月亮,比喻許多東西圍繞着一箇中心。“許多小園……衆星拱月般地環繞在圓明園周圍”描繪出了圓明園的總體格局。

金碧輝煌:形容建築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玲瓏剔透:“玲瓏”,精緻靈巧;“剔透”,剔除多餘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瓏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瓏,精緻奇妙。

西洋景觀:“西洋”,泛指歐、美各國。在長春園內,有一個景點叫“西洋樓”。這是一座西式宮殿建築,建設風格爲巴魯克(洛特)式,樓房石柱的柱頭柱身皆仿羅馬式,庭院中的松柏樹模擬歐洲幾何圖案修剪,圍牆和道路鋪裝以及石雕陳設小品等也都是西洋式。第五句“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中所說的“西洋景觀”指的就是“西洋樓”。這座西式宮殿建築,佔地面積達100多畝。

三、細讀課文,瞭解圓明園的建築風格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透過讀書,你對圓明園有了哪些瞭解?

2、讀後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課文:

⑴ 針對第二自然段:

① 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舉世聞名”指什麼?

(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這裏指圓明園在世界園林史上享有盛名。 )

② 結合學生回答,FLASH課件演示:

(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課件標示出三園及周圍的小園,弄清三園的大概方位及小園的分佈情況,進而理解“衆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⑵ 針對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① 你知道課文的哪個自然段寫了這舉世聞名的宏偉建築?

(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② 圓明園的哪些建築給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請同學們自己潛心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③ 與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學生靜心涵詠文字想象畫面後生生交流,有助於對文字的理解,加深體驗。

④ 請同學談一談,被譽爲“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你腦海中是什麼樣子的?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來談,感悟重點語句。)

A、課件出示:

圓明園中,有__的殿堂,也有__的亭臺樓閣;有象徵着__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__的山鄉村野。

請仿照上面的句式用上“……有……也有……有……也有……”說一句話。

B、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

⑤ 代表我們民族特色的建築課文中列舉了哪些?

⑥ 課文中沒有介紹的景觀還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嗎?

(同學們可以展示課前蒐集的有關資料和圖片。)

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和圖片,既有助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運用資料的能力。

⑦ 指名讀圓明園的景物,腦海裏想象着畫面。

當我們走進這樣宏偉、這樣精美的圓明園心中怎能不發出這樣的讚歎──學生齊讀:

漫步園中,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

指名讀這一句,相機鼓勵有個性地讀。

3、引導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

四、置留問題,佈置作業

1、人們夢中的圓明園只有這些宏偉而精美的建築嗎?不!遠遠不止這些,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走進圓明園,欣賞我們的圓明園。

2、抄寫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練習背誦。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是我國近代屈辱歷史的見證,從而喚起學生捍衛祖國神聖尊嚴的責任感,22.圓明園的毀滅。

2.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會並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並結合課文理解詞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會圓明園的建造和毀滅反映祖國的強盛與衰敗,喚起學生捍衛祖國神聖尊嚴的責任感。

教學難點

理解重點語句:“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及與中心思想的關係。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準備

圓明園園景的錄像帶(或幻燈片)、膠片、投影儀、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發興趣

1.有哪些同學去過北京的圓明園遺址,請舉手?誰來向大家介紹介紹圓明園呢?(學生說。)

2.教師:同學們說得對,現在的圓明園是一片廢墟。它是怎樣成爲廢墟的呢?圓明園原來是什麼樣呢?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會告訴我們一切的。(板書課題:22.圓明園的毀滅)

二、範讀課文,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讀後簡單說說。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藉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對照課後生字表讀準字音,利用熟字記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錯的地方。

2.讀通課文,劃出生字、詞,並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不理解的做記號。

3.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並思考:圓明園是被誰毀滅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毀滅的。)

四、檢查自學情況,出示生字卡片

損失 蘇州 幻想 唐朝 博物館 藝術 統統 奉命

1.指名、齊讀生字卡片,糾正不正確讀音。

2.讀詞語,說說哪個字字形易錯。區別:“幻”與“幼”、“博”與“搏”、“統”不要寫成“”。

3.指出不理解的詞語,大家討論。透過查字典或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

4.讀第116頁第4題“讀讀寫寫”,並對詞義加以理解。

5.指名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然後回答思考題。

五、自己朗讀課文,質疑問難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2.朗讀課文。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5

一堂動人心魄、蕩氣迴腸的語文課結束了。不,不是結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課的學生和聽課老師的深層思考:英法聯軍毀滅的究竟是什麼?而他們永遠也毀滅不了的又是什麼?“圓明園”這個符號帶給我們的是怎樣的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怎樣把孩子們引領上一條個性充分發展的金光大道?

竇桂梅老師是“新生代”特級教師的領軍人物。她首倡的“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先進理念,在全國小語界引起強烈反響。這次展示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在原有基礎上又是一次飛躍,是一堂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閱讀教學課。

這堂課,概括地說,就是從新課程觀的高度,從生命成長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目光,整體先“構建”,而後又“解構”課堂──緊緊圍繞一個主題,透過與多個文字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種深深浸潤在文化之中的開放的語文課堂。透過薰陶與體驗,理解與揚棄,感悟與反思,使得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主題學習中獲得質的提升,從而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這便是竇桂梅老師所倡導的“主題教學”。

一、走近圓明園

課前學生閱讀了兩篇課文,一篇是《圓明園的毀滅》,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點燃了。“英法聯軍把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搶掠一空,焚燒殆盡,真是強盜行徑。”“我讀了兩篇文章感受是兩個字:悲憤,無比的悲憤與憤怒。”“東方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變成了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讓人痛心不已。”學生在讀書中真的動了感情。

竇老師引導學生透過有關資料知道圓明園佔地約458.9公頃,有一萬多個禮堂這麼大。學生感受到課件上顯示的廢墟在風雨中已經佇立了144年。學生低沉而緩慢地誦讀:“圓明園裏,荒野的風,嗚咽地講述着──一個古老的故事;殘留的柱,痛苦地書寫着──一個國家的恥辱!”學生開始領悟課文上的這段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說:“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纔有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真正把書讀進去了。便從“走近圓明園”昇華到“走進圓明園”了。

在這裏,把文字整合成一個三維立體的“集成塊”,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獲取資訊。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薰陶。這充分顯示了竇老師“主題教學”的魅力所在。

二、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畫出了一系列的關聯詞,如“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學生在讀書中掌握“衆星拱月”是怎樣的佈局,“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畫”“奇珍異寶”又是多麼珍貴。在此基礎上,再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學生被那“恍若月宮”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語言文字的載體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也告訴世人:“圓明園的價值在祖國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竇老師引導學生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此時,竇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屏幕上大火熊熊,濃煙滾滾,所有珍寶都化爲灰燼,大火燒了30秒。沒有任何聲響和音樂,學生的心縮得緊緊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個30秒啊!在老師的引讀下,剛纔板書的“有……也有……”等詞語間,老師加上“沒有……也沒有……”的沒字,這種強烈反差,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痕。當屏幕上出現李大釗的詩句“圓明兩次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時,學生對侵略者的罪惡痛恨有加。

在這裏,主題教學的流程就像在一幅偉大畫作的框架中,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三個超越”有人誤認爲是不要教材,脫離課堂,拋開教師。根本不是這個意思。正是在以文化爲教學主題的引領下,教材要整合,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文字中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情感體驗,豐富人生涵養,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發。這樣的超越正是對學生成長真正負責任的體現。

三、走出圓明園

再讀課文開頭段,學生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一天以後,圓明園被摧毀成一個廢墟。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跡都擦去,稍留殘跡。)留下的是憤怒,是淚水,是嘆息,是奮發,是立志……“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如果歷史可以改寫,回到144年以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護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暴行,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會文字的深刻內涵。)當學生從資料中獲知有一種傳說──火燒圓明園的帶路人竟是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橙,這時學生們從心中僅僅是“仇恨”和“憤怒”嗎?這時“圓明園”這個符號在你心目中又是什麼?學生答:是恥辱,是警示牌……

在這裏,主題教學的另一個層面──自省,進入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個性的養成,是語文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它不是把語文教學視爲思想灌輸,而是引導每一位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走上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並最終建立屬於自己的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6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資訊技術,實現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下面就《圓明園的毀滅》課例來談談我是如何在資訊技術環境中進行語文教學的。

教學設計思想: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要多讀、多想、多體會,獲得真切的感受,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本篇課文雖語言簡潔,但內容距離現實生活較遠,學生頭腦中缺少文中所描繪事物的表象,課文的優美詞藻在他們眼中也就成了單調、抽象的符號,尤其是農村孩子對那些名園景觀知之甚少,學生很難由文字描述展開想像。我設計的方案就旨在透過創設一個資訊量大且極具感染力的網絡環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自身感悟、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下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整理、加工資訊,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資訊素養。

媒體設計思路:

爲了彌補學生認知上的不足,我製作了《圓明園的毀滅》的學習課件,其中包含名園風光(名園四十景的部分畫面)、課文賞析(對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解釋並顯示圖片,比如:衆星拱月、亭臺樓閣、山鄉村野、平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明園文物今何在》、《明園浩劫》等文章)等幾個版塊,爲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和擴展性學習提供了資源,搭建了平臺。在圖、文、聲、像等多元資訊的共同作用下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由這些感性認識深入到對文章中心的感悟。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瞭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以及毀滅過程。

②理解重點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透過毀滅前後圓明園的對比,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語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識。

②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深刻含義,感受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

難點:①在輝煌與毀滅的強烈對比下,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②體會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引入,提出探究問題。

讀了題目,你想了解些什麼?

(歸納總結兩個問題:①圓明園是怎樣的一座園林?②它是怎樣被毀滅的?)

(二)初步讀文,整理概括。

1.讀文思考兩個問題。

2.議答。文中怎樣讚頌圓明園?

(板書:博物館藝術館瑰寶精華)

(三)藉助課件深入感知。

1.學生自由瀏覽名園風光、課文賞析兩個欄目,感知圓明園的輝煌,進行自主學習。

2.說圓明園爲什麼會得到這麼多的評價?

3.感情朗讀24段,體會它的美。(欣賞、讚美、自豪之情。)

4.這麼一座萬園之園是怎麼被毀滅的?(出示幻燈文字)(感情朗讀、讀出痛恨、仇恨之情。課後練習)

5.我們應該牢記這一恥辱的歷史:(出示課件句子:有把火曾把恥辱寫在每一箇中國人的臉上,同時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烙上了深深的仇恨,這把火騰空燃燒的時候,一個擁有黃河和長江滾滾波濤的民族,一個擁有億萬雙有力的手和億萬雙淚汪汪眼睛的民族,卻只能握着空拳,眼睜睜的看着這座萬園之園化爲一片灰燼。)說說此刻心中的感想。

6.大家爲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感受?

討論: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爲什麼用較大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

(四)拓展延伸。

1.選讀課件:拓展延伸中的三篇文章。

2.瀏覽網站:

3.進入論壇,發表貼子(應不應該重建圓明園?)

4.以圓明園爲主題製作電子文稿,可以查閱網上資料。

教學反思

在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非常投入,獲得了強烈的感受(這在交流當中有明顯的表現),這是單純靠讀書所達不到的。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間,不僅可以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而且會體驗到用多媒體形式表達和組織資訊的特點,逐漸掌握透過多媒體形式學習知識的方法,最終形成一種資訊素養。

圓明園的毀滅教案 篇7

近日拜讀了《該段移至末好》,該文認爲把《圓明園的毀滅》的開頭一段:“園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移至文章最後更合適一些,筆者認爲不妥,理由如下:

其一,小學生對圓明園是一座什麼樣的園林,是如何被毀壞的,毀壞的程度如何等知識瞭解較少,所以在文章開頭寫圓明園是祖國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教師可由此讓學生質疑,讓學生饒有興趣並帶着疑問去學習課文,其積極性就可以調動起來。隨着課文學習的深入,學生也會隨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其二,文章在講述完圓明園被毀的經過後,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爲一片灰燼”。這一感嘆句作結,給人意猶未盡之感。精妙之處在於給了學生一個無限遐想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縱橫於歷史的時空轉變中,更能激起他們對侵略者的強烈憤慨及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三,在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而特殊的結構方式正是對傳統章結構的挑戰,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很好的範例。若迎合學生的思維習慣而採用傳統的按事情發生、發展的記敘順序把第一段移至末,則會使文章變得模式化,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文章不應拘於形式,形散而神聚,對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的訓練都是有好處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該段移至末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