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化石吟

《化石吟》教案設計思路

化石吟1.55W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科學抒情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下面是教案設計思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化石吟》教案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烏有 骸骨 幽雅 歎服 海枯石爛 潛行”等詞語。

2、瞭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

1、 體會詩歌的節奏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2、 學會快速默讀評析探究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理解詩歌的內容和結構特點。

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設適宜誦讀的情景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誦讀中來,讀中見意,讀中悟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 聯想法

【課前準備】

1、請教生物老師,查找有關古生物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蒐集一些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由於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瞭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讚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將各自蒐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圖片或文字資料,拿出來展示一下,然後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備“拓展延伸”環節使用。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烏有、裹藏、蔥蘢、幽雅、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讓部分學生示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拓展閱讀:《化石吟》的教學實踐構想

【學習要求】

1、讀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領略科學之美、文學之美。

3、也嘗試來點化石吟哦。

【學習重點】

詩意的課文朗讀和拓展材料的詩句擬寫。

【學習課時】

二課時。

【操作程序】

第一課時

“吟”詩切入,首尾解讀:

一、入課

詩歌難寫,但會“吟”則可以出詩。俗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也是詩歌體裁的標誌之一。加以引導,讓學生回顧已學帶“吟”標題的詩歌,諸如《石灰吟》、《遊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師可不說出標題,期待學生報題,再予以綜合歸納)。在學生報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齊聲朗誦這些詩句。再提示這些詩歌皆是短章,表現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寫,其吟詠的內容不是個體的生態體驗就是眼前所見的相關事物。就科學現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學可能是首次。

二、標序

整首詩共七節,要求學生先將序號按慣例標出。

三、首尾解讀

首尾即1、2、7節。首先,採用多種方式吟誦和朗讀。以教師範讀始,接着或齊讀,再點讀,分組讀,將詩句讀得琅琅上口,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師生進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續而,逐節於詩意作出概括並板書。其間,留給學生醞釀並互相之間充分交流的`時間。然後點名或自主回答,教師點評且歸納總結:1、2節發問求教,語意探詢;第7節照應作答,語意肯定。以詩句來就生物進化的科學現象進行仰頭向天式發問,在我們有限的讀書生涯中,似乎這首詩是第一回。其實,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歌詠。比如愛國詩人屈原寫過《天問》,詩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現象,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對應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對》。科學與詩可以相通,科學引人作詩意般的遐想,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詩。又續,深味具體詩句的含義。比如,“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說話”的意思,即是考古學家們能從遺存在化石中的資訊裏,找到或者解開生命現象的某些密碼,客觀上就等於化石在說了話。那麼,“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一句,“剛甦醒”是什麼意思呢?在引導積極、自主發言的基礎上,或予以歸納綜合,或予以提示點撥,“剛甦醒”就是化石發掘出來以後,進行了相應考古研究,獲得了初步的發現和了解。收尾,研讀第7節最後一句,留下釦子,設定懸念。第7節末尾句雲,“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讓學生大聲忘情地朗讀,接下質詢,“你講的故事”是什麼故事,我們知道了麼?故事應在哪?這種設問,學生答出,則順勢接過;學生未答,則教師自問自答:故事在3、4、5、6節;是什麼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且聽下回分解。由此轉入學生課後預習理解中間四節的期待。

四、課後作業佈置

把“讀一讀、寫一寫”後的單字和詞語抄寫三遍,且單字給注音,詞語加以解釋。

第二課時

聽你故事,展我詩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範圍指代

開初仍繼續齊讀第7節,拎出“你講的故事”發問:故事在3、4、5、6節早就講過,這第7節的收束句不過是總結、劃句號而已。誠然,前面的幾節裏到底講了什麼故事,讓我們一起深潛感悟吧!

二、朗讀

多形式反覆朗讀,逐節進行,或範讀起首,或以範讀作結,前者是爲了演示舉例,後者是爲了正宗表白。但重頭戲始終放在學生興趣和主體的參與上。獨誦也好,二重演讀也罷,小組競讀、全班齊上陣等等,就讀的量而言,每一詩節起碼不應少於四遍,應讓學生爛熟內容。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是注意以意義爲節奏單位,一是標出雙行中的押韻詞,朗讀時重音收落,讀出參與的熱情和洋洋意氣。

三、感悟故事內容

予以簡練概括。其過程可大致逐節進行。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或一句話,或一個語詞提煉,點評標註於相應的詩節旁,同時註明爲“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點名,或讓學生自行公佈結論,且要求聽者認真記下同學的思維成果,與自我批註並列,旁註明“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隨機掌握課堂,也平等地公佈相應看法並板書,也同樣要求學生旁註“師”字。教師的概括和板書大意爲:

揭示真理(3)

儲存資訊(4)科學之美

描繪進化(5)文學之美

復現自然(6)

三者合列,於學生得到比較、鑑別、提高和反省的參照系。這種自注、衆議和老師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錯進行的。對於各節詩行,有的先朗讀後感悟筆記,有的邊讀邊悟記,有的先默默悟記後大聲朗讀,多樣且有變化地教學,不是全部都機械地先讀後整理。

四、具體詩句的理解和探究

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萬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觀存在;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使猿變成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使人聰慧……儘可從日常生活中和學習實際聯繫起來,找到例證,啓示學生認識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質性。另外,“海枯,石爛,日轉,星移……”幾種現象的指代意義,且從詩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殼運動、時間推移、空間換位、世事的滄桑變遷,學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後者以後續句“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爲照應解答。

五、拓展閱讀並寫作實踐

發放複印資料,即《深圳商報》2001年11月6日新聞“古脊椎動物年會在深圳召開,與會專家稱化石森林成爲深圳一塊瑰寶”,引導學生爲深圳擁有“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後的又一奇蹟”而興奮和燃燒。爲更好地激發詩情衝動和寫作慾望,教師也又提供自己根據新聞而發的題爲《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詩作(甚而當場即興下水也未嘗不可,也許更好),自得其樂、自我欣賞地誦讀一遍,然後讓學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議說長短優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時要求學生也當堂抒發我心中詩情,注意押韻更好。這個環節是重頭戲,前面的學習和感悟要爲此時的抒寫蓄勢作鋪墊,以期達到人人都是小詩人、我也來點詩情的效果。

六、給出相應時間,教師巡堂

待多數同學即將完稿之時,隨機抽誦詩作並組織討論,發現值得圈點的,不求全責備,哪怕一句半行,教師也應予以張揚、肯定和點評。

七、解鈴而全班統收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