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化石吟

《化石吟》課文賞析

化石吟1.3W

《化石吟》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感情豐富。下面是《化石吟》課文賞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讀這首詩可以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詩共7節,可分3層。1、2節是第1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開啟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3、4、5、6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是表現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來就是寫飛揚的思緒了。科學家透過對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進化的科學觀點,所謂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是明證嗎?古代生物雖已死亡,其肉體經過億萬年早就化爲烏有,但它們作爲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是實實在在的,有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斷的。在這些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些有機物的殘餘不就是生命的資訊嗎?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不就是破譯這些密碼嗎?第5節的前兩句寫“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起人。人臉上的皺紋就是生命歷程的寫真,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並不是寫人,還是在寫化石。作者的思緒飛向那遠古洪荒,海枯石爛,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無論多麼久遠,無論變化多大,都阻擋不了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級向進階演化。皺紋和化石是什麼關係?作者爲什麼要寫皺紋呢?假如化石是人的臉,那麼刻在這張臉上的皺紋不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第6節,作者轉入現實。當你參觀古生物博物館,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你會作何感想呢?你可能想像它在引頸長吼;當你站在重現的遠古林木之中的時候,難道你不會讚歎大自然的高妙嗎?“歎服大自然”,這是作者由衷的讚歎,大自然是魔法師,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達到高潮。讀到這裏,我們會突然感到,詩的第1節中接連四個問句是怎麼引起的呢?可能是參觀博物館時生髮的疑問。

最後一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教學時要注意詩的韻律,透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拓展閱讀:《化石吟》課堂實錄

詩歌難寫,但會“吟”則可以出詩。下面是《化石吟》課堂實錄,一起看一下吧。

師:有一首動聽的歌《木魚石的傳說》,是這樣唱的: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穫……

歌裏會說話的石頭就是化石,同學們一定也不陌生《侏羅紀公園》吧!它也是透過儲存古生物生命資訊的化石,讓我們窺見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引領我們遨遊那遠古的神祕世界,滄海桑田的變遷引起人們無限遐思,讓我們跟隨張鋒的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再次接觸這些“會說話的石頭。”

整體把握

師:同學們知道什麼是化石嗎?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可以逐漸認識遙遠的過去生物的形態、結構、類別,可以推測出億萬年來生物起源、演化、發展的過程,還可以恢復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各個階段地球的生態環境等。

師:《化石吟》從體裁上是什麼樣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讚頌化石的抒情詩,吟,這裏是讚頌的意思。

師:從結構與內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開的呢?

生:本詩共七節,可分三層來理解:1、2節是第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3、4、5、6節是第二層,爲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具體內容。最後一節爲第三層,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

技法歸納

師:本詩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生: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師:同學們認爲透過哪些途徑學習這篇課文比較合適?

生:①首先要透過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②可以聯繫生物課上所學內容(如魚類進化、鳥類祖先、兩棲類祖先、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知識);在查閱、積累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調動自身的想像力,去體會詩中“沉睡億年的石頭”所說的話及內涵,增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題例分析一

例題一: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有何好處?

解析:本題意在讓學生體會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美的特點。

生(討論後回答):詩的1—2節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像。連續不斷的問句表現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一下子開啟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最後一節,“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第七節是對第二節的迴應。這樣整首詩開合自如,首尾圓合,顯得結構嚴謹。

典例分析二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①“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出下文。()

②“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化石中隱藏了古生物的資訊。()

③“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運用擬人的手法,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瞭解。()

師生互動:這幾個判斷題考察的是對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兩個問句不是設問,因爲設問是自問自答,而這兩個問句只問而沒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歷程的痕跡比作條條皺紋,把化石比擬爲人的臉。所以是√。(3)句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是對的,但是並沒有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瞭解,而是說明人們剛剛挖掘出化石,開始瞭解他,所以是×。

互動探究

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怎麼沒有腿?

最早的樹兒怎麼不開花?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師:詩歌的開頭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這樣開頭有什麼樣的作用?

生:運用了排比手法,透過連續的問句,引發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師:詩歌的最後一節與第二節有什麼樣的關係?它們能否互相調換?

生:最後一節照應了第二節,第二節用問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結尾時,用陳述的語氣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拓展閱讀:《化石吟》教學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3.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體會化石向人類講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進一步認識自然的奧妙,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

(三)、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圖片。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匯入新課。

(屏幕放映一則新聞並展示一些化石圖片)

師:同學們,看到這些化石,你們有什麼聯想呢?你們知道這些化石中動物的名稱嗎?你們能想象到它們所什麼生活的時代是什麼樣子的嗎?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動物已經不存在了,變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詩人也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化石,他感慨萬千,於是,詩興大發,吟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張峯寫的《化石吟》。(板書課題)

這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首科學詩。“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在這裏是“讚頌”、“讚美”的意思。所謂的科學詩就是把詩與科學結合起來,用優美的詩語言和意象去描繪科學世界,去傳播科學知識,去表現科學精神,去啓迪科學思維的詩。

我國雖然是詩的國度,但在科普園地裏,科學詩這朵小花還開得不太絢麗,這大概是寫科學詩,既要懂科學又要懂詩歌,可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和詩歌兼通的.人卻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張鋒的這首科學詩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品味。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首先,我們看看本節課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屏幕顯示學習目標,指明學生讀)

二、誦讀全詩,加強理解。

1.自由誦讀,初步理解。

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能有選擇地背誦。

2.閱讀資料,加強理解。

①最早的魚兒、最早的鳥兒、最早登陸的魚兒、最早的樹,依次指的是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獁象:也稱“毛象”,古代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象,身上長滿棕色長毛,上門齒向上彎曲。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更新世(延續時間自160萬年前至1萬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區。中國東北、內蒙古和寧夏等地曾有這類動物的化石發現。

③“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資訊”,研究表明,化石還部分儲存着生命有機物的殘餘,並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屍骨。

標籤:課文 賞析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