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範例

引言:《登鸛雀樓》,唐詩名,爲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其中的代表作就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案例,歡迎大家閱讀!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範例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語文

3、學生課前準備:(1)自學生字。

(2)初讀古詩,瞭解古詩大意,給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3)用百度搜尋查閱王之渙和鸛雀樓相關資料。

(4)畫紙、彩筆。

4、教師課前準備:百度搜尋《登鸛雀樓》相關教學資料

(1)找《登鸛雀樓》一課教學設計作參考。

(2)依據《新課程標準》、班級學生學情,結合百度搜尋,確定《登鸛雀樓》一課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制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尋《登鸛雀樓》朗讀錄音學習參考,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古詩。搜尋《登鸛雀樓》歌曲音頻資料,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種形式學古詩。

(4)用百度搜尋《登鸛雀樓》一課課件作參考,搜尋相關圖片整理製作PPT課件用於課堂教學。

教學課題: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17課《登鸛雀樓》。

教材分析: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爲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所作,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時的所見所思。詩雖短小,但內容卻很豐富。整首詩氣勢恢弘,意境高遠。這首詩由兩個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巧合天成,意境渾圓深遠,讀起來琅琅上口。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是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着連綿起伏的羣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由實及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爲後兩句析事明理鋪墊。

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發了他高瞻遠矚、蓬勃向上的情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學習生字,背誦課文。

難點是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匯入,瞭解詩意

1、導語匯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3、教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着羣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裏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還不滿足於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只可惜站在這裏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學生動腦想辦法。

4、如有學生提出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時,教師相機講解:這座樓它叫鸛雀樓。板書“顴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鸛雀樓”。

5、同學們,課題中就出現了兩個生字寶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雀”,怎麼讀?你怎麼記住它?“樓”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爲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麼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7、同學們,我們接着來替詩人想辦法,詩人僅僅登上這座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嗎?那我站在樓的一層,行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爲什麼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爲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後,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並啓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 出示詩人,瞭解詩人。

2、 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範讀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