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的詩句鑑賞

詩句】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的詩句鑑賞

【出處】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意思】你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只須再走上一層樓就可以盡興了。

“鶴鵲樓”位在山西省蒲州城,是一座三層的樓閣。

本詩描寫登樓眺遠所見景物,充滿豪邁之氣。

【賞析】詩句寫登樓的實感,寓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故李鏌謂“後二句不言樓之如何高,而樓之高已極盡形容,且於寫景之外,更有未寫之景在,此種格力,尤臻絕頂。”(《詩法易簡錄》)

【鑑賞】詩人在日暮時分登高臨遠,映入眼簾的是落日傍山的雄渾與 黃河歸海的壯闊。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眼界再開闊一重,達到舉目千里 呢?需要做的就是再登上一層樓臺。詩句一語雙關,既說出想要看到更 多的景色,必須不辭辛苦再多登高一步,又闡釋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道理。後人常在很多領域引用此句自勉:一方面若是要取得更大的成 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是隻有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才能獲 得更高的眼界。

【英語翻譯】

1. The view of a thousand li to command,

Up a storey higher thou shouldst now go. (孫大雨譯)

2. Exhausting my eyes to a thousand li further,

I am ascending one more step of the tower.

3. If you'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You’d climb up to greater height. 《千家詩英譯》

【全詩】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題解】

鸛雀樓舊址在永濟縣城西南舊蒲州城上。傳說古代有鸛雀棲其上,故名。樓有三層,前瞻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是古時登覽勝地。唐人留詩者甚多,作者的這首五絕可稱爲壓卷之作。此詩所以膾炙千古,在於第一聯僅十字,就展現出一幅壯麗開闊,絢爛多姿的畫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後一聯又“景入理勢”,把這種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層,極富哲理性,啓發讀者的思考,激動讀者的心緒。

【註釋】

①“白日”句:夕陽西下在遠山中隱沒。

②“欲窮”句:要想窮盡目力,遠看千里之外。

【鑑賞】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本家晉陽,官徙絳郡(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後拂衣辭官,優遊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縣尉,天寶元年卒於官舍。王之渙少有俠氣,好擊劍縱酒,當時詩名很高。他與王昌齡、高適、暢當極友善,詩作多被樂工譜曲,布在人口。王之渙的詩多是描寫邊塞風光,意境遠大,情感奔放,可惜儲存下來的只有六首。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鸛雀樓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城上,高三層,登樓可以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因常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此詩深得江山之助,日落遠山,河走東海,這充塞天地的無邊景物,詩人使其自然入詩,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寫所見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這首詩以景抒情,以情納理,達到了景爲情使,以情爲根,理隨情現的三者合爲一體的高度完美地步。

詩人遊目騁懷的山是綿亙一百六十多公里長的中條山,河是從北流下到這裏折向東去的滾滾黃河,這兩種景緻是蒲州的奇觀。對人的視覺來說,只有登高處眺望,才能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爲可以同時加以把握的審美對象。詩人借登臨處的廣遠視野,選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動的河加以描繪。詩人是以詩驅景,山不動,讓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撫着山巒走向山後;黃河奔流,歸宿正長,則以詩筆推進,送它流入遠海。至此,青山着意,黃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過程中,描繪了雄渾壯闊的審美圖畫。詩人的.宏偉氣魄,隨白日依山而顯著,因黃河入海而遠伸,這就是以景抒情的藝術妙處。

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滲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壯採,無疑會更加激起攀登之興,眺望之願,這時會使人在感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雖然在表象上是不具體的,但作爲心志狀態卻是真實的,可以具體加以表述的,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勢,對此,用詩中的語言肯定就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景象激發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納於豪情中表現的。詩中的審美過程,從超越的視點——宏偉的景緻——壯闊的情懷——高遠的志向,步步擴展,層層深入,造成了對自然圖畫的審美,也成功地顯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奮的時代精神。

這首詩只用二十個字,寫了這麼多的內容,字字都有確切含意,特別是詩中的四個動詞(依、入、窮、上)的使用,使鮮明的形象畫面,更顯得生意盎然。由於詩中表現了高瞻遠矚、積極向上的精神,讀後使人心胸廣闊,精神振奮,最後兩句已經成了許多志士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