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弟子規演講稿【精】

弟子規1.53W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弟子規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演講稿【精】

弟子規演講稿1

這周由我們繼續和大家一起學習弟子規中入則孝的內容,“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親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爲人子女感受得到父母的恩重如山,自然小心謹慎地行孝,不敢讓父母掛念操煩,這樣的孝順並不困難。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纔算是難能可貴啊!一般人總認爲父母要對子女有付出後,子女纔有行孝的義務,但是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有一個女孩子,因爲一點小事,被母親批評了幾句,一氣之下,就離開了家。她一邊走、一邊哭,不知不覺天就黑了。這時候她看到了一個賣拉麪的,就更覺得餓了。可是剛纔出門的時候忘記了帶錢,又不好意思回家取。她就來到拉麪攤前看着別人津津有味的吃着拉麪。老闆發現了她,就問她:“你想吃麪嗎?”她說:“想,可是我忘記帶錢了!”老闆說:“沒關係!改天路過時再給錢也行”。說着就給她盛了一大碗麪。小女孩感動的熱淚盈眶。一邊哭一邊說:“謝謝老闆!”老闆接着說:“我纔給你煮了一碗麪,你就謝謝我。你可曾給你煮了十幾年飯的你的媽媽說過謝謝麼!”小女孩聽到老闆的話,非常慚愧。趕快吃完了拉麪,就往家裏跑。快到家門口的時候,遠遠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站在門前,象往常等着自己放學回家一樣,那個瘦小的身影就是她的媽媽。她趕快跑過去,撲進媽媽的懷裏。此時此刻她才真正懂得了父母的恩情和家的意義。有的人卻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爲父母做的,父母疼愛我們是應該的,孝敬父母是有條件的、附加的。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父母要講求孝順,但是父母也不免會犯過錯,爲人子女的可以勸諫嗎?如果應勸諫,那要如何勸諫才恰當呢?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父母親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起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怡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就要等到父母親高興時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遭父母不瞭解我,動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無怨言。只希望雙親能體會我們的真心,改正過失就值得了。父母親有過錯,說話和氣,臉色溫和確實很重要啊,在溫和的氣氛中,子女的意見纔可能被父母認真考慮,纔可能被接納,而且不傷父母子女間的親情。我們對父母親的勸諫只能限於他們的過錯。如果僅僅是生活瑣事上的想法不同,意見不同,只要父母親高興,那就隨他們去吧!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對父母改不了的小毛病,小缺點要能容忍,要多想想他們的優點和他們的長處,要多想想他們的艱難與不易,這樣的話內心就會平靜下來,就不會對他們產生嫌棄之感,怨恨之心,才能真心地去愛戴他們。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利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弟子規演講稿2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奇妙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我們以簡單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總結出來的精神財富,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順父母,愛兄弟姐妹;其次,在所有日常言行中,一定要謹慎守信;與羣衆相處要平等友愛,親近仁義之人,向他們學習,這一點很重要。

作爲一個孩子,我們應該儘量早上早起,晚上睡懶覺,因爲人生很有限,時間很容易流逝,年輕人一眨眼就變成了老人,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寶貴的時間。

至此,你可以猜出我今天帶給你的話。沒錯,就是早起晚睡,來得容易,珍惜這段時間。今天和明天之間,有很長一段時間,趁你還有精神,趕緊學會做事。歌德說過這句話,他是對的。如果我們不珍惜時間,我們就會浪費生命中的美好時光。別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

作爲孩子,你要時刻關心父母,處處關注父母。黃翔在二十四孝中,爲了讓父親安睡,夏天睡覺前會幫父母扇牀;冬天冷的時候,溫暖爸爸的牀,真的很值得學習。當你早上起牀時,你應該問候你的父母。下午回家,要把今天缺課的情況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告自己的安全,讓老人安心。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感恩。對於一個人來說,最應該回報的善良,就是父母的善良。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一個人可以感恩,可以感恩,可以生孝心。所有美德中,孝順是第一位的嗎?

孝是一個會意的詞,一個古老的詞,加上一個兒子的兒子,合起來就是一個孝字。總是指上一代,兒子是下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成爲一個孝順的人。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是分不開的。我們看這個詞,就好像一個兒子揹着一個老人。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接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他會讓自己的習慣成長起來,而這種習慣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如果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受過這麼好的教育,受苦的絕對不僅僅是這個孩子!他會影響到身邊所有的人,甚至是下一代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學好這種奇妙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講了太多道理,大家慢慢品味,從實際行動中驗證!

大家都學《弟子規》。如果我們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我們的校園會多麼幸福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穩定和諧。讓我們爲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弟子規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練習《弟子規》!

古人云“德以孝爲先”,練好《弟子規》三分鐘演講。一個人如果能孝順,就會有一顆善良善良的心。有了這種善良的心,他可以造福很多人。

《弟子規》說:“父母打電話不要慢,父母做事不要懶,父母教書要尊重,父母負責任要服從”。

意思是:在家裏,父母給我們打電話,一聽到就要接,很久都不要說好。如果父母想讓我們做什麼,我們應該迅速行動,不要拖延或懶得做。當父母教導我們時,我們必須尊重地聽我們的話。當我們犯錯時,父母會責備我們。我們應該服從並承擔錯誤。我們不應該違抗他們,讓他們難過。

《弟子規》裏,說讀書有三種方式。也就是說,閱讀的方法要注意三個方面:心、眼、口。這三點應該是實際做到的。

《弟子規》還說:事情雖小,但不要擅長;事情雖小,但不要私底下隱瞞。三分鐘演講“練習《踐行《弟子規》三分鐘演講”

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不要不告訴家長和老師就做決定;事情雖小,但不要藏在背後。

《弟子規》這些規則看似簡單平凡,但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們學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學生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禮貌、良好的節能環保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良好習慣、愛護公物的良好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表彰優秀的集體和個人。

學生,播種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練習《弟子規》,培養自己的性格,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弟子規演講稿4

《弟子規》是我上大班的時候早上上學路上我和媽媽背的。每天背一小段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全文。學完《弟子規》,你會知道很多道理。比如:“父母來電,不應該慢下來;父母,不要偷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不能慢動作。父母打電話給你,你不能拖拖拉拉。“你在哪裏說話,先信,騙又騙,你能怎麼辦?”也就是說,你說的應該是實話,而不是廢話。“讀書有三種方式,你要誠實,要相信。”是用心、用眼、用口去閱讀,從而專心閱讀。“心中有疑惑,就跟着筆記走,問人,求真相。”就是把自己不會的寫下來,有時間就去找別人請教。

《弟子規》裏有很多古代孝子的故事。我想向他們學習。還有九個《三國演義》人物的故事,我很喜歡看。以後我會把《弟子規》中的原理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弟子規演講稿5

弟子規,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子規》以來最深刻的感受。

講到孝,任何人都不會不想到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親和母親如今已是天命之年。二十七年前,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齡,他們相知、相愛,一直相守到現在。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

父親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愛護着他們的孩子,我和弟弟;

他們從來都是關心我和弟弟認爲是最簡單,並且重複了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出門多加些衣服、不要感冒了......;

但他們卻從來不讓我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也總是重複同樣的話----我們用不着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

到現在,母親和父親還在爲我和弟弟勞累奔波。我和弟弟都清楚地知道,我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親母親爲我們放下心來,因爲無論我和弟弟有多麼的聽話,更或是有多麼幸福的生活,但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兒子,永遠是他們心目中最難割捨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父親和母親頭髮已經花白,他們也有自己的父母----我的外公和奶奶。外公今年已經84歲了,奶奶也剛過了第78個生日。父親和母親,包括外公和奶奶所有的兒女對兩位老人都非常的孝順,他們的晚年過得都非常的幸福。外公最近腿腳不好,父親和母親雖不在身邊,但非常關心老人家的身體,經常寄錢、打電話詢問外公的情況,幸好外公的腿病已經慢慢地好起來,奶奶身體一直很好,這是我們一大家人最感欣慰的事情;

深深地感謝我的父輩親人賜給了我和弟弟這一代後輩們如此仁孝、和諧的家庭環境,給我們創造了這麼幸福的生活。你們不僅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後輩也會像你們孝敬外公、奶奶一樣尊重你們、報答你們、愛你們!

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和弟弟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育之恩,也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爸爸、媽媽,我和弟弟愛你們!

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實生活中。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誇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纔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後我要按《弟子規》裏的規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着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裏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啓蒙經典之一《弟子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讀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記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規》時是在父母大學網的有獎知識答題時。爲了更好的參加活動,每天都更加認真去讀《弟子規》並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書中的第字每句,每讀一遍,自己對《弟子規》又加深了一遍理解,總之每多讀一遍,收穫都會多一點。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

弟子規演講稿7

《弟子規》的禮儀標準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如果一個人的願望是武斷的,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在學習了《弟子規則》後,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的每個人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畢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一個語文老師說的“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山裏的村民,不管是懂一點字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讀,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修養”。這句話,我感覺越來越深。一個觀念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哪裏不受影響?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基礎,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和強大。

弟子規演講稿8

“受傷而煩惱;道德傷人,令人慚愧。”是弟子。"

《條例》中有一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帶來悲傷。我們的品德缺失,會讓父母覺得丟臉,沒面子。”這句話給了我最深刻的見解

深深的,回想起自己做過的事,總是深深的自責,因爲我知道,給父母帶去悲傷,讓父母丟臉,是對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儘管父母反對,我還是堅持去野外玩。爬山的過程中,不小心被一塊玻璃刺傷了腳。還好有個大同學幫我扛到醫院通知了我

我的父母到達醫院時,已經包紮好了。看到我流血的腳,媽媽急哭着問我疼不疼。看到媽媽這麼着急,咬着牙輕鬆的說:“媽媽!”

爸爸,沒事的。一點都不疼!”醫生還安慰她媽媽說:“只是個洞。沒關係。小心不要讓她的腳碰到地面。會好的更快。”母親擦了擦眼淚,答應道。

回到家,媽媽心疼的看着我的腳說:“姑娘,真的疼嗎?”他也十分焦慮地說:“唉!這個什麼時候好?”爲了減輕我的痛苦,我媽媽拒絕讓我下牀。

不僅抱着我大小便,還親自餵我。閒坐着的時候,我媽怕我傷口疼,就用扇子輕輕扇我的腳。在爸爸媽媽的精心照顧下,我的腳恢復得很快。

就是這樣。但是折騰了幾天,我媽圓圓的臉明顯瘦了。要不是媽媽堅持要出去玩,要不是我沒有照顧好自己,媽媽也不會這麼擔心,比如

這種悲哀,現在想起來,真的不應該!

我的腳好了以後,我媽因爲我缺課很多,不得不送我去補習班。因爲我不喜歡補習班的老師,所以我經常在補習班大聲說話。補習班的老師說我的時候,我就是

老師不忍心大聲反駁他。她打電話給她媽媽,讓她帶我回去。她氣喘吁吁地走過來,馬上道歉:“對不起,老師!”!請讓我好好教訓她一頓

別逼我帶她回去!老師拒絕了,媽媽說:“老師,我可以再給你一些錢嗎?”老師不耐煩的說,“求求你,放我走,我把你交的學費退了!"

我媽說了一大堆好話,老師不肯挽留我,我媽只好帶我回家丟人。回到家,我媽也沒說什麼,只是坐在椅子上哭。看到媽媽哭,心裏很不爽。

現在想想,我媽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我好,可我的品德缺失不僅讓我媽沒面子,還傷了她的心。想起我媽想給我請老師,想起我媽淚流滿面,我後悔了,我真是個不孝的姑娘!

感謝《弟子規》,它讓我明白,如果你對父母有不好的感覺,就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身體受損,免得父母擔心你;如果孝敬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培養良好的品德,免得父母以你爲恥。

弟子規演講稿9

弟子規矩,從小做起,從孝順做起。這是我學《弟子規》以來最深的感觸。

說到孝順,誰都不能不想到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親和母親現在是命運之年。二十七年前,在我們現在這個年紀,他們相知相愛,一直在一起到現在。他們一天都沒有懈怠,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近30年的青春;爸爸媽媽關心愛護孩子,哥哥和我無時無刻;他們一直很關心我和我哥覺得最簡單的問題,重複了1000遍,10000遍——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出門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但是他們從來不讓我們擔心他們的健康,每次總是重複同樣的話——我們不需要你擔心,你自己保重就好;到現在,我的父母還在爲我和哥哥努力。我和哥哥都很清楚,我們不能也不能讓爸爸媽媽爲我們放下心來,因爲無論我和哥哥多麼聽話,或者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兒子,永遠是他們心目中最難纏、最長大、最不懂事的孩子。

我爸媽都是花白頭髮,也有自己的父母——我爺爺奶奶。我爺爺今年84歲,我奶奶剛過78歲生日。爸爸媽媽的孩子,包括爺爺奶奶,都很孝順兩位老人,他們的晚年很幸福。我爺爺最近腿腳不好。雖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但是很關心老人的健康。他們經常寄錢打電話問我爺爺的情況。還好我爺爺的腿病慢慢好了,奶奶身體一直很好。這是我們大家庭最欣慰的事;我深深感謝我的父母和親戚給了我和我的弟弟這樣一個孝順和諧的家庭環境,爲我們創造了這樣幸福的.生活。你們不僅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年輕一代會像尊敬你的祖父母一樣尊敬你,回報你,愛你!

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的弟弟和我向兩位老人深深鞠躬。我們永遠無法報答你的好意,也不敢忘記你的諄諄教誨。我們將履行我們對你的承諾,用我們的一生來榮耀你。

爸爸媽媽哥哥我愛你!

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10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品味經典,完善人生》。

有這樣一本書,字字珠璣,讀來讓人有醍醐灌頂的猛醒;有這樣一種文化,是幾千年民族智慧的結晶;有這樣一種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有這樣一種教育,它能授之以漁,讓你終身受益。

這就是經典。

一直以來,我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在教學中也一直滲透着經典的閱讀。新學期伊始,響應“國學經典閱讀進校園”的號召,我校閱讀經典的活動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這讓我欣喜不已。《弟子規》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聖賢學問的根基,是聖賢的智慧經驗,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能完整系統的學習經典,是學生之幸、老師之幸、學校之幸、民族之幸。

作爲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我自認爲是父母身邊的好女兒,是孩子心中的好媽媽,是學生眼裏的好老師。當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聖人的諄諄教誨時,我才明白自己離聖賢之道有多麼遙遠,多麼需要自我完善。真的很幸運在35歲時能重新審視自己,找到了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因其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適宜孩童記誦,是童蒙養正、規範言行的上佳讀物。本應在孩子幼小心性非常純潔的時候給予《弟子規》的教育。而現在我面對的是十五六歲的中學生,一些孩子已形成不良的行爲習慣。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他們不以爲然;打架鬥毆、衣着怪異,他們當成時尚。“現在的孩子真難管”,成了目前家長和老師共同的心聲。我決定要盡力給他們補回這堂課,用《弟子規》來規範學生的言行,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我首先強調了學習《弟子規》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思想上有一個概括的認識。然後結合《弟子規》的內容深入淺出的講解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恪守的行爲準則和道德規範。爲了讓學生易於背誦,我引經據典,用名人軼事或故事使其形象化。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古人的言論與思想有些已不合時宜,爲了讓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經典,我古今對比,理論聯繫實際。如《弟子規》中“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幾句,我就給學生講了古代黃香孝敬父母的故事,又聯繫今天,讓學生說一說利用什麼方式孝敬父母,使父母能冬溫夏凊。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冬天給父母預備好電熱毯、電暖寶,夏天提前給父母開啟電扇或空調。這樣,孩子們不僅吸取了《弟子規》的精華,還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做到了知行統一。

八年級二班有一個女同學叫陳佳,整天無精打采,一副很落寞的樣子。我曾經問過她原因,她說同學們都不喜歡她,甚至沒人願意和她同桌。我進行了開導並讓她從自身找找原因,但她一直自我感覺良好。課堂上,當我們學到“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時,突然好幾個同學同時指向陳佳,並大聲嚷着,你就是“倘掩飾,增一辜”。我很驚詫,班上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而且矛頭指向了一個女生。我平息了同學們的情緒,看了看滿臉無辜的陳佳,問到底怎麼回事。據同學們講,原來陳佳同學經常犯錯誤,但每次都死不認錯,還找理由爲自己開脫,結果使班級榮譽受損。我終於明白同學們不喜歡她的原因了,我先批評了同學之間沒有互相幫助、和睦相處,沒有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又非常嚴肅的告訴陳佳這樣做的嚴重後果,如果小錯不改,鑄成大錯,就悔之晚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你會吸取教訓,向着聖賢邁進,成爲一個受人喜歡的人。此後,她果然發生了很大變化,與同學們的關係變得融洽了,臉上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學習《弟子規》一段時間後,學生的精神面貌大爲改觀。出口成髒的少了,講文明用語的多了;遇到師長扭頭就跑的少了,主動行禮問好的多了;上課不聽講的少了,認真學習的多了;各種禮儀也變得規範了。許多家長也高興地反映孩子乖巧懂事了,不僅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而且在待人接物時也變得彬彬有禮、落落大方了。

看着這些可喜的變化,我感到特別的欣慰,心底由衷地感謝《弟子規》,它不僅規範了學生的行爲習慣,也讓我受到了洗禮,沐浴在古聖先哲的智慧裏,我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淨;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我的內心變得更加豐富。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將義無反顧的弘揚傳統文化,時刻讓《弟子規》成爲自己和學生的行動指南,在聖人的教誨中不斷完善人生。

弟子規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做文明人的弟子守則》。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讀書的聲音:“弟子規矩,聖訓,孝爲先,信爲後。潘愛公,親仁,閒容,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忍不住停下來輕聲讀了起來。這是我看過的《弟子規》的大概描述。

我喜歡讀《弟子規》。

弟子的規矩,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數百年禮儀的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矩,賢者訓練,孝順,我信。潘愛公,親仁,閒容,則學文。”把1000多字的文明禮儀改成了24個字。雖然只有24個字,但也確立了我的文明態度。

弟子的規矩是聖人的教誨,讓我明白了文明的道理: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愛兄弟姐妹。那就要慎重,誠實守信。平等友愛地與大衆相處,親近有仁有德的人,有閒有精力的話多方面學習。

之前一直不知道什麼是文明,所以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順——小兄弟。

所有美德中,孝順是第一位的。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對我一直都是百依百順的,我提出的每一個合理的要求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我。我一直認爲父母爲我做的一切都是正當的。有時候父母關心我,跟我說幾句話,我卻覺得父母囉嗦。有時候父母讓我做一件事,我總是拖延,儘量避免。就算我做了,也只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對孩子來說是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家長要打電話,我們不能耽誤。父母決定的時候不要偷懶。父母應該尊重他們教的東西。父母的責任一定要接受。“爲了不辜負養育過自己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之前一直不知道什麼是文明,所以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信——遍。

誠信是三月的春風,五月的花海。商人說,誠信是寶貴的名譽,無價的財富;長輩們說,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份不可背叛的人生契約;我說的老實,就是兩個小指頭勾起來之後,百年不變,一千年不後悔。

可能有些朋友安慰自己說,誠信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沒長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就錯了,非常錯!當你把果皮扔在乾淨的操場上,你誠實嗎?當你看到老人上車假裝閉眼的時候,你老實嗎?當你爲了一時的虛榮心而考試作弊的時候,你誠實嗎?我們真的會驚訝地發現,我們有太多的不誠實!

這是不文明的!

之前一直不知道什麼是文明,所以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和諧——愛所有人,同時愛仁有餘力,然後學中文。

和諧的人,德行高尚的人,自然受人敬仰。物種以競爭爲目的,人類以互助合作爲目的。不管你是哪個種族,你們都是同類,要和睦相處,互相配合。這是一個文明人。學完《弟子規》,我明白了我們校長的座右銘:你今天笑了嗎?就是教我們做一個人際關係和諧的文明人。所以,如果有餘力,就要珍惜時間,多學習。能夠親近仁義之人,向他們學習,會讓我們的美德一天天提高,減少我們的錯誤。你也會變得更加賢惠,成爲一個文明人,受到人們的尊重。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記住“弟子之規,聖人之訓,一孝二信”。潘愛大衆,但親仁,餘力,遂學文學“!這是我們學生的傳統,也是學生的文明。我深信,有了它,我們將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我深信有了它,我們會飛得更高、更遠、更廣!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弟子規演講稿1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以孝爲先》。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

我喜歡讀《弟子規》,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我們生活的典範,它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誠實守信、小心謹慎。和大衆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多向有德學的人學習。它把文明禮儀縮略成了24個字,教人們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像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百善孝爲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很多人所理解的孝道一定要表現在大事上才爲孝,方不知,小孝不盡,大孝難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爲人子女最痛苦的事。《弟子規》,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

子規》以來最深刻的感受。講到孝,誰都會想到自己的父母。我們從一個嬰兒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從吖吖學語到能在社會上立足,需要耗費父母多少心血啊! 他們一邊工作養家餬口,一邊騰出時間來照顧我們,想自己所不能想,做自己所不能做。二十八年前,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齡,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愛護着自己的孩子,並且重複着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吃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相處。。。。。。;但他們卻從來不讓兒女爲他們擔心,每次也總是重複同樣的話—不用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是啊,我們的笑臉就是他們疲憊一天後最好的獎賞,我們的健康平安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所有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父愛的深沉”。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育之恩,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鑄成固若金湯的堡壘。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讓她記載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弟子規演講稿13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爲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僞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爲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有關

《弟子規》共由1080個字組成,它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蘊含着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身爲子女就應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的“入則孝”中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生育我們,整天爲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回到家自然是累了。作爲子女,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容遲緩;父母讓我們做的事,要馬上做好,不容拖延。我們應該多體諒父母,幫忙分擔家務,多爲父母着想。“入則孝”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與《弟子規》的“泛愛衆”中說到的“到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同一個意思。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軍事基地的事。他的朋友說:“我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此事。“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好友急切的回答道:“能。“羅斯福微笑着說:“那麼,我也能。“這說明一個道理:自己不想承受的言行,也不要強加給別人,要學會尊重別人。“泛愛衆”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總會看到這樣一類人:每天學習到很晚,可是成績卻不理想。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讀書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沒有專注在課業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讀。平時我讀書時便是如此不專心,雖然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心卻不知在何處,所以無論我怎樣努力,成績一直上不去。“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學習。

《弟子規》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我們應深入內心地反覆朗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爲的指南。《弟子規》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作爲華夏子孫的我們,應該把聖人訓傳承千秋萬代。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這學期,我們班開展了蒙學進課堂活動,每天語文課開始前的幾分鐘,老師都帶領我們讀、背《弟子規》,透過幾個月的學習,我懂得了讀《弟子規》對我們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弟子規演講稿的作用

一、培養我們良好行爲習慣的規範。

美國作家薩克雷說:“播種行爲,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但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有些小問題出現:比如:坐不端,立不正,有的動作磨蹭,一點作業寫半天,邊寫邊玩,有的字寫得很不規範,這些都不利於我們的成長,《弟子規》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屢、俱緊切”做起,告訴我們首先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結合學校的要求:戴乾淨整潔的紅領巾,行標準的隊禮,有學習的目標,也以此來規範我們的學習行爲。

二、教育我們學會做人。

《弟子規》將學會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張有餘力再去學習其他的學問。還規範了我們的思想,行爲,對我們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確立起着關鍵的作用。

1、事雖小,勿擅爲

老師在指導我們背誦《弟子規》時強調,一個人可以不成材,但是必須學會做人。老師經常鼓勵我們樂觀向上,向我們講好學生的標準首先就是有高尚的品質。另外要有關愛他人,樂於助人,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我們班有的同學看到別人的橡皮很有趣,也想要,但他不是讓家長買,而是讓自己的好朋友帶錢給自己買,事情雖然小,卻在班內造成了不良影響。讀了《弟子規》,我知道了不正確的事不能做,哪怕是件小事,因爲《弟子規》中講:“事雖小,勿擅爲,苟善爲,子道虧。”

2、父母教,須靜聽

《弟子規》中也特別強調做人首先要“孝”,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多,好多同學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父母頤指氣使,丟失了傳統的仁義、禮孝,變得以自我爲中心,目無尊長,缺乏感恩之心,若父母稍有不從,便大發脾氣,指責父母,好想父母成了他們的奴僕,父母應該爲他們幹這幹那,就連作業忘帶也是說,父母忘了給他裝書包裏了,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們懂得了知恩、感恩、報恩,每天回家給父母倒一杯水,爲爸媽捶捶背,幫他們做做家務,成了我們作業以外的必修課。

3、愛學習 勤思考

《弟子規》中的《餘力學文》篇是如何教育我們從小要愛學習,勤思考的。例如: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課業上,也是白看白讀。所以即使“心眼口”這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裏頭想着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教育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不能夠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定要堅定自己有能力。不要輕易地說我不行,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

小小的一本《弟子規》,讓我們距離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越來越近了,我們爭取透過學習和力行《弟子規》,能健康快樂成長,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繼而有良好的品行,《弟子規》也讓我們對國學經典越來越喜歡,它已經成爲我們的行爲規範。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14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我每天都詳細的看《弟子規》,但是發現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很多不足。

《弟子規》說:“羅列經典,有固定的地方,讀與讀,還原。”

“雖然有緊迫性,但量工整,有缺陷,補上。”但是我一定是反對書的。我的桌子上有練習本、練習本、漫畫書。所有與學習有關的和學習無關的書都放在我的桌子上,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有時候找一本加急的書比去天堂還難。現在要清理乾淨,保持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還說:“出去了你會說,但你會面對。”但是我出去玩的時候經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出去玩,沒告訴媽媽。當我回到家時,我媽媽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演講。看了《弟子規》,我就知道我做錯了。出門要跟媽媽打招呼,回家要跟媽媽說。所以媽媽不用擔心。

看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演講稿15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很高興能爲你們解讀《弟子規》,願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穫。

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華易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正好要找他。別人告訴他:老師,宰予在睡覺。孔子很生氣,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意思是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說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樑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牀,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裏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麼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麼能寫出那麼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後,要洗洗手。

提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不禁想到臺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臺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開啟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衛生紙放進車裏,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着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着旁邊上千經過的人,用衛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同學們,畫面中的漂亮小姐不亂扔紙屑,華麗貴婦自掃咖啡的行爲丟人嗎?不,她們反而更讓人感到,令人肅然起敬。由此我想到我們中有的人睡前醒後不洗漱,飯前便後不洗手,更有甚者,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所吸菸破壞公共環境,真是害人害自己。要知道,一個人的生活衛生習慣並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還是一種社會公德的表現,我們中學生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同學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個小故事如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們的方向,一本好書如一縷溫暖的陽光,照耀着我們的心房。好好閱讀我們手中的《弟子規》吧,願這本書能做大家成長中的夥伴,學習中的搭檔,生活中的朋友,帶給你“沙”的溫暖,“花”的芬芳,爲你們插上自由的翅膀,飛向成功的遠方……

標籤:弟子規 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