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7.76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的意思是指學生,規就是規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儘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裏,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首先,學校將《弟子規》開發成校本教材,印製在讀書筆記本里。

其次,學校要求語文老師利用讀書活動時間向孩子們講解《弟子規》。

再次,學校要求孩子們讀後要寫出高質量的讀後感,要學以致用。

自從《弟子規》進石磷以後,石磷的家長反映孩子們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石磷的老師反映孩子們在校比以前愛學習多了,社會上的羣衆反映石磷的孩子比以前文明多了。

我們相信:《弟子規》將在石磷生根、開花、結果。

《弟子規》讀後感2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爲,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啓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校園裏不時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寒假期間,我又重溫了一遍《弟子規》,又有了更大的收穫。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是先賢智慧的結晶。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從“入則孝”到“出則悌”從“謹”到“信”。《弟子規》雖然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衆、親仁等思想,爲我們的讀書學習方法、待人處世原則,提出了明確的行爲規範。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但是有個看完書就隨手亂放、從來不知道放回原處的壞毛病。每次都是媽媽一邊嘮叨一邊幫我把書收拾起來。有一次,我看完《木偶奇遇記》,隨手放到一個地方,當我再想繼續看時卻怎麼也找不着,心裏焦急的差點兒哭了。媽媽知道了,一邊幫我找書一邊教育我:“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樣就不會丟失了。”最後終於在我的鋼琴下找到了。聽了媽媽的話,看着失而復得的書,我既高興又慚愧。從此以後,我每次看完書都及時送回原處,再也沒有丟失過。

“寬爲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幾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以前我在學習和對待作業上不夠認真,經常要媽媽督促。遇到不懂的問題,經常偷懶沒有記錄下來,課後查找原因。也沒有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含糊了事。在讀過了《弟子規》後,及時發現了自己存在的缺點。現在我經常對照《弟子規》提醒自己,相信以後我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好。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讓我們行動起來,精心研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一個品德高尚、成績優異、對社會有益的好少年!

《弟子規》讀後感4

國學如潮,向着我們澎湃而來,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沖洗着我們的心靈。讀《弟子規》,我進一步得到了優秀傳統美德的薰陶。從接受啓蒙的孩提到現在熱血沸騰的青年,一路的成長,我們都離不開國學思想的擺渡。《弟子規》,讀它千遍萬遍也不倦。

《弟子規》是以孔子言論爲核心的思想啓蒙教材,中國作爲傳統的禮儀之邦,透過它所蘊含的優秀傳統道德倫理來規範舉止言行,激發引導人性向善發展是在這個多元化的全新社會的必要。

萬事孝爲先,這正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董永賣身葬父,木蘭爲父從軍,黃庭堅滌親溺器···歷史的長河淘不盡英雄的故事,歲月的長風吹不老傾城的容顏。誠實守信乃立足社會之本,謹慎與否決定事業成敗,可見“謹信”是何等重要。“泛愛衆”直教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親仁學文實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不是才需要,如是因現在殘酷的競爭環境而凸顯。要想站立潮頭唱大風就必須德才兼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字一句都教我們如何爲人處世。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作爲大學生的我們,肩負着祖國的未來,得到國學思想的薰陶,實是讓自己的思想覺悟得到昇華,這其實是現實形勢的需要。讀《弟子規》,我更深一層瞭解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學會了如何爲人處事,讀它,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後感5

聽到《弟子規》是在看了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肖老師就是以弟子規爲根本進行教學的。因此令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終於機緣結合,我看到了《弟子規》這本書。它是儒家的根之根。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原名訓蒙文。內容是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共七個內容具體列舉出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時應有禮儀與規範。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範。

第一時間看到本書真的愛不釋手。本書也是教師一本很好的讀物。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雖然只是兒童讀物,但它已經涵蓋了人生的各方面。而這些本身對於教師來講就應該以修身爲本,而後才得以教學。作爲教師在家都孝順父母,何以讓學生孝順父母;作爲教師,明明見到垃圾不動身拾起,何以要求學生主動撿垃圾;作爲教師,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而自己毫無緣由姍姍來遲;作爲教師,在要求學生前一定要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怎麼會影響不了學生呢?

教師見到垃圾不動身拾起,何以要求學生主動撿垃圾;作爲教師,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而自己毫無緣由姍姍來遲;作爲教師,在要求學生前一定要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怎麼會影響不了學生呢?

教師的職責不僅傳道授業。而更是在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敦厚善良的心性。這需要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但自己要無愧於學生。我努力着往這個方向去做。

《弟子規》讀後感6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弟子規》

我從中讀到了無論說話,還是辦事,都應實事求是。

下面介紹一個實事求是的典故。

劉德是漢景帝劉啓的十四個兒子中的一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一帶)爲河間王,死後諡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一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鑽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爲讚歎,都願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爲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讚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一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繫,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說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誇大,也不縮小。

我們老師在說話、辦事時也應該實事求是。在學習時,我們有不懂的就要不恥下問,孔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和學生交往時,說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與別人打交道時,不浮誇,不說謊。這樣別人纔會喜歡你,敬重你。

《弟子規》讀後感7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感到十分羞愧,還沒有嚴重到“親有過”,只是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已經內心十分不耐煩了,總覺得時代變了,老古董的思想應該遺棄,連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十分羞愧。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不應該如此不盡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沒有精力再去表達什麼不滿,又或者是經歷國學洗禮後的我心態甚佳,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滿滿的關心、擔心和依賴。

初入社會的我,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不同素質的人。遇到蠻不講理、惡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尋常,此時我總在心裏默唸“同是人,類不齊,流俗衆,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覺得對方是“流俗”,只是以此來勸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學生一般單純友愛,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順順利利,人總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這讓我想起來廣譽遠部門的張經理的一個故事。小姑娘也是剛剛步入社會,因爲打電話處理緊急事件,公交做過站,同時爲了能儘快返回處理,一路小跑過紅綠燈,“啪”,雙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飛了一隻,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摺磨,登時讓她想起弟子規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亂”,同時還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真是印證了“餘力學文”這一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終有感觸,從此刻起,立志學習國學,品讀經典,傳承精華。

《弟子規》讀後感8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啓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爲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爲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纔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爲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爲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啓蒙的一本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古代聖人教育學生的一些方法,當學生的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我在五歲中班的時候託兒所老師就教我們,我很喜歡這本書。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和這句話有關的故事是黃香。他從小九歲時就失去了媽媽,從此他就更孝順爸爸了。夏天熱了,爸爸沒辦法上牀睡覺,黃香就用扇子把枕蓆扇涼,才讓父親上牀睡覺。冬天天氣冷了,父親沒辦法睡覺,黃香就用自已身上的溫度給父親熱被褥,才讓父親上牀睡覺。我看了想:黃香那麼小就知道孝敬人,我要向他學習,我的爸爸媽媽天天都上班,他們也很辛苦,回家還要做飯洗衣服,我應該更孝順他們。“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有這樣一個故事。漢文帝他非常孝順。一次,他母親得了一場大病。他更是日夜精心服侍,母親每天吃藥時,他都嘗一嘗,然後再讓母親吃。就這樣陪母親過了三年。我看了,太感動了!想:一個皇帝都那麼孝順,我們是普通人,更應該對父母好了。我們病時,父母給我們拿水拿藥,我們應回敬他們。“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大家都知道孔融四歲就會讓梨。

這件事雖小,卻讓我們知道了一個道理:對待長輩應該懂得禮讓,無論是吃飯還是坐立行走,都應該年長的在先,年幼的在後。《弟子規》中還有好多好多好故事,它能啓迪我們,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事雖小,勿擅爲;

苟擅爲,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事情即使再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張,如果擅自做主張,就違背了做人子女的本分。另一句的意思是:即使物品再小,也不可以私自藏起來,如果私自藏起來,就會讓父母感到很傷心。

由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一件我生活中發生過的一件事情。

我有一個鄰居阿姨,我和媽媽去他們家玩,因跟他們關係很好,每次他們有好吃的都會送給我吃,有一次,他們回家買了很多火腿腸,我看見了,當時很想吃,就沒跟他們說,直接拿了一根回家,怕媽媽知道就偷偷藏起來,但是媽媽後來還是發現了,狠狠的罵了我一頓,讓我把火腿腸還回給阿姨,媽媽很傷心。我當時哭的很厲害,擔心媽媽從此不喜歡我了,也覺得很委屈,一根火腿腸幹嘛要罵那麼兇。

後來媽媽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告訴我只要是別人的東西,不管大小都不能自己去拿回家,這會養成不好的習慣。現在看到弟子規裏面也有講這句話,更讓我明白了它的道理。也明白媽媽是擔心我學壞。

所以我以後一定會記住這個教訓,記住弟子規裏面教導的東西,跟做的好的小朋友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標籤:弟子規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