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讀弟子規後感3篇

弟子規2.75W

弟子規後感1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古典文學,是聖人留給我們的教誨,它教我們應該怎麼樣做人和做人應該具備什麼,我們應該珍惜這本古典文學。

讀弟子規後感3篇

俗語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讓他相信你,而弟子規會告訴我們怎樣讓朋友信賴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有許多好朋友,因爲他們信任你,雖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會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約好一點點鐘去新華書店看書。姐姐總是讓我信賴,因爲姐姐總是說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門。這次也不例外。我從表姐這也學到了誠信。那我更應該要該誠信,讓大家對我有信心,還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買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沒有來,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買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誠信,我應該怎麼辦呢?這上疑問在我腦中排旋。於是,我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堂妹,原來堂妹她玩忘池,現在又在寫作業,沒有來了。我只好一個人去買本子。我覺得堂妹沒有誠信,不過我相信堂妹以後會有誠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誠信。

讀弟子規後感2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名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要我們幫忙,要馬上去做不要拖延時間,父母教育我們,要恭敬地聆聽,當做錯事時,父母責罵時,應當虛心接受。在現實生活中我呢,媽媽叫我洗衣服,我只答應個是,又埋頭鑽進了書海里。有一次媽媽講一題非常難的奧數題給我聽,我卻拿了本漫畫在底下津津有味的看,便不時傳來嘻嘻哈哈的笑聲,媽媽轉臉看了我一眼,發現我正在看漫畫書,非常生氣,走上前來拿走了我的漫畫書撕成了3半,我火了,向前和她吵了一架,現在想來真是後悔呀!

我的好朋友楊星月告訴我什麼叫“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溪可焉”。那天我和楊星月說好到我家一起做作業,早上還好,可到了中午就下起了大雨。我想楊星月一定不會來了,這時門鈴響了,我開門一看,呀是楊星月。只見她臉上全是泥巴和未乾的雨水,她還跟我說她今天一吃完午飯就出發了,可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大雨,我不知說什麼好,急忙讓她坐下,還拿了條毛巾給她。

《弟子規》一書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歡它。

讀弟子規後感3

一、 個人素質

在第一節課上,老師就提出“不學禮,無以立”。那麼一個“禮”字就集中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教育下一代,那麼教育當然是爲了提升“個人素質”。這裏引用《弟子規》裏的話來說明個人素質的主要內容。“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把“孝”擺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

“百善孝爲先”這句話也同樣將“孝”字放在一個首要位置。那麼我們的古聖先賢爲什麼會一致這麼認爲呢?

不難理解,在這個世界上顯然父母對我們的恩德要大於任何其它人。是他們孕育、生育、養育、教育了我們。我們如果有一丁點的感恩心,那麼首先當然應該回報我們的父母。而“孝”才使得“考有所養”得以實現,才使得我們不必爲以後年老而擔憂,只要我們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擺首位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孝道開,百道皆開”,即其爲其它任何一種“素質的基礎。也不難理解。假如一個人對給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那麼他對別人的態度還會好到哪裏呢?而反過來,當他能細心地關照父母,體恤父母的辛苦,進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別人。

(二)謹信

謹信則給出了一個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寶。這件法寶主要用於涉身處世。“信爲人言”,“言而無信,不知其可”。在對“信”字的認識上可以說“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同一個“言而無信”的人交往。

(三)仁愛

仁愛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素質培養的一個終極目標。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期對整個都心存仁愛,那“孝弟”與“謹信”自然便也會做到了。“仁愛”可以看作是“孝弟”和“謹信”的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能夠做到這些,那麼“仁愛”當然也就不難。

二、人際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大同”,爲此當然要處理好社會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 中,將人際關係劃分爲“五倫關係”,即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並且指出了“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

(一)父子關係

在這裏“父”與“子”都是代名詞,指代父母與子女,還可以擴展到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父子關係中要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應該慈愛子女,子女應孝養父母。需要說明的是“慈愛”是廣義的,它至少應含有以下意義。 養育。父母對子女理所當然負有養育的責任。

關愛。“關愛”不等於“溺愛”,是要照顧好,並培養好。

教育。教育不是靠邊口頭傳授而是身體力行,“上有所施”纔會“下有所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子女的發展。

(二)夫婦關係

這裏“夫婦關係講述了從擇偶到相處的一系列的規則。

1、擇偶。擇偶的標準應該是賢德,而不是金錢、地位、容貌等。

2、過程。交往的過程應依據自然的發展規律,即相識——相知——相惜——相愛——結婚的發展規律。

3、相處。重點突出相處的言語、行爲、心地、感覺。愛的言語應該是正直的,愛的行爲是成全的,愛的心地地無私的,愛的感覺是溫暖的。

以下三種關係,只要把握“仁愛”兩字便可處理得當,故簡略介紹。

(三)君臣關係

泛指上司與下屬的關係。

(四)兄弟關係

泛指長幼之間的關係。

(五)朋友關係

這是一種最廣泛的關係,可以認爲“普天之下皆朋友”,也只有這樣才能“人無倫外之人”。

學好“中國傳統文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我明白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教導的內容纔是真正的“素質”所在。那麼我就要將它學好,並將它光大。當然其實真正難的不是學而是做。現在就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吧??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啓蒙讀物,大約成書於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經》來歷無從精確考證,但一經問世即廣爲流傳,實際上成爲了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而且經後世學者不斷增補,歷久彌新。《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爲“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獲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稱爲“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爲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爲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 經歷,纔會有所成。

標籤:弟子規 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