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春江花月夜》課後有感

 一、美讀品評,情境相生

孫犁的小說是詩化的小說,這種詩化不僅體現於情節的詩化、人物語言的詩化,連環境描寫也是詩化的。是詩,就適合美讀,周老師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環境描寫進行美讀,讓學生沉醉在師生共同營造的濃濃的語文氛圍中,走進詩意的蘆花蕩,貼近作者的心,感受作品的人情美,接受作品的人性美。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劉祥老師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反覆吟誦,在低吟淺唱中想象精美的春江月夜圖,體情豐富細膩的情感,享受意味悠長的意境,從而陶冶情性,提升美感。當學生的情緒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被調撥到最高點時,劉老師及時駕馭,因勢利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詩句,用散文的語言來展示自己心中的畫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繪,去創造,去渲染,從而使意境再造,詩心交融。這個環節最靚麗,因爲學生利用先前老師創設的意境,透過自身的揣摩,表達了對文字的理解,詮釋了自己的穎悟,而就在熱烈的交流討論中由學生自己營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這種別樣的美真是讓人歎爲觀止。

語言文字的形象色彩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美讀來體現。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於藉助聲情並茂的朗讀,藉助誦讀課文的輕重緩急、停頓間隔、情感處理等來創設令人如癡如醉的情境氛圍,讓學生隨課文情感的波瀾而動,緊緊叩住學生的心絃,把他們帶入課文的特定氛圍中去,體味其中的韻味,並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在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美讀不能重形式而應重指導。透過朗讀指導讓朗讀聲情並茂,往往能很快地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中,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讀中有思,思與境借。詩歌這一飽含豐富感情的文學樣式,最適合美讀,這也是講授詩歌時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春江花月夜》這節課,在讀字上有其特色。其一,重視默讀。在各種讀中,齊讀一遍往往是走過場的,雖然默讀的美並不外顯,但它應該是最具思考力的,設定默讀這一環節是更深層次的造境,爲學生體悟詩情蓄勢。其二,注重自由誦讀。詩言志,各人體驗不同,所感受到的詩情就不一樣。教者讓學生自由誦讀,讓學生完全融入詩 歌中,透過節奏、語氣、語調等誦讀環節,深入理解詩句,呈現詩歌的音韻之美,入情入境地體會詩情。《春江花月夜》背景音樂的伴奏,可以幫助學生找尋到詩歌所特有的韻味與感覺,也能讓學生真正沉浸到音樂與詩歌的優美境界中,讓詩歌真實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課堂營造出了一種圖畫、意境和音韻相結合的和諧氛圍,而學生精彩的個性闡釋就證明了他們已真正品嚐到詩之味、詩之意。

劉祥老師能很好地根據文字特點去創設寧謐、幽美、律動的課堂意境,在最大限度上找到了與文字意境的契合點。這種氛圍的營造很好地帶動了學生品味、創讀文字,繼而有效形成了師生思維上的情境。其教學語言和學生的表達均富有很強的文學味及高層次言語活動的表徵。本課透過六個環節的設定、五次不同方式的誦讀和對詩歌畫面的描繪,藉助音樂上的共鳴,找到了品讀古典詩歌的理想載體,從而成功引領學生走進了詩歌,走進了古典,進了語文。其課堂情境的創設顯示出鮮明的'層次感,師生在和諧的對話中逐步進入“我就在那個天地裏”“我的心在淺斟低唱”“我就是抒情主人公”這三個審美階段,從而逐步實現課堂之境、文字之境、思維之境的三者統一。

二、品味語言,凸現語文味

造境確實重要。但造境還應該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所造之境通應該是語文的境。在這一點上;我認爲《春江花月夜》課例做得尚不到位。

這節課給人的整體感受很美。學生一直處於老師所營造的春江花月夜的美境當中,對詩歌美的感悟和體驗是很到位了;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語言還是學生在描繪讀詩感受和詩歌意境時的語言,都非常優美華麗。然而,整節課似乎都停留在詩歌閱讀淺層的感悟上,沒有深入到言語的品味中去。太注重聯想,卻脫離了文字。這樣,學生是受到了一次美的洗禮和說的鍛鍊,但對語言文字的魅力卻只能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而老師在詩歌鑑賞中最大的難度,恰恰在於把意會的變成能言傳的,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儲存詩意。所以,這節課作爲詩歌感悟課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但作爲詩歌鑑賞課未免有所欠缺。也就是說,此課師生之間的言語活動層面略顯宏觀,對詩歌的品味還沒有深入到具體的某個結構或詞上,致使課堂教學略顯平面化了些,師生的言語活動不夠細膩深刻。如果教師在引導方面多些諸如請問你從哪個詞上看出來的這個詞能否替換成另一個的追問,實現品讀上的點面結合,或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生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