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背影

《背影》:生活化與典型性的結合

背影8.74K

朱自清的《背影》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背影》:生活化與典型性的結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背影》:生活化與典型性的結合

《背影》:生活化與典型性的結合

《背影》是現代著名學者、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重點篇目,長期以來憑藉其樸實、真摯的父子之情感動了無數的讀者,而“背影”這一詞甚至也直接與父親這一形象重疊在一起。

作爲中學語文教材的重點篇目,長此以往,我們都習慣從情感入手來解讀這篇課文,一條線索、一個典型環境、四次背影、四次流淚組成了我們講解的所有內容。不可否認,父子之情是《背影》着重要表達的內容。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從其他角度入手來解讀這亙古不變的情感呢?個人認爲,我們不妨從生活化與典型性的角度來品讀它。

一、生活化的主題

文學離不開生活,沒有生活的文字就像無源之水,終將枯竭。只有融入人類普遍生存經驗的文字才能喚醒讀者心靈,使之產生情感精神上的共鳴。《背影》的主題是生活化的,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親情、苦難、回憶。

1.親情

親情是人類情感中最普遍、最直率、最無私、最重要的情感,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重視血緣關係、倫理道德的古老國度更是如此,因此把親情作爲主題更容易博得讀者精神上的認同,契合了人們普遍的情感需求。

朱自清的《背影》講述的就是一個有關親情的感人故事。“我”與父親一起回家奔喪,目睹了在經歷祖母去世、差事交卸、家境慘淡後那個衰老羸弱的父親;奔喪完後與父親結伴同行途中父親託茶房照顧“我”、與腳伕講價錢、爲“我”買橘子送“我”上車等一系列細節,直至後來父親來信信中對“我”及“我”的兒子的想念,不無流露了濃濃的父愛。也正是這真摯、樸實情感的表達,觸動了讀者內心的溫暖、脆弱,使人不自覺地沉浸在作者設定的情感裏面。

2.苦難

《背影》的第二個主題是苦難,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情感能如此感人,能引起讀者強烈心靈震顫的原因。

閱讀這篇散文我們不難發現,其中關於作者家庭遭遇的一些描寫,父親一出場就處於苦難中,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來還虧空,又借錢爲了辦喪事,家境的慘淡顯而易見,作者心中的愁緒也濃郁得無法排解,而讀者也深受這悲苦氣氛的感染,心生悲涼。接着又寫“父親要到南京謀事”,父親此時已年邁,剛經歷喪母失業的打擊,又要立刻爲生活所奔波,其無奈與痛楚可見一斑。由於苦難的存在及其共通性,就使作者所敘述的親情故事超越了個人,從而有了與廣大讀者溝通的可能,因爲心存對苦難的深切記憶與畏懼,使人們容易對處於苦難中的人產生同情之心。

《背影》中的苦難主題是在親情這一大背景下展開的,因此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深化,其表現力也更加顯著。

3.回憶

文字的第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有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一開頭暗示了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而且對象是父親。在生活中,回憶是一種經過了情感浸潤的對過去生活回顧的生命行爲,其因爲情感浸潤的原因更具有情感號召力,透過回憶之門,文字便能迅速開啟讀者的情感之窗,從而形成文字與作者的互動,至此一種無聲的交流,文字的魅力也就得以展現了。

總之,《背影》的成功離不開它主題的篩選――對苦難中親情的回憶,苦難、親情、回憶一起構成了文字的主題,三個生活中最常見的字眼,然而當它們組合、碰撞在一起時,加之作者那質樸自然的語言,迸發了巨大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二、典型性的選材

作者因父親的來信而回憶起七八年前與父親相見、分別的場景,一千多字的語言卻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除了作者主題的選定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典型材料的選擇,表現在文字中有兩處,意識典型性背影的選擇,二是望父買橘這一背影的選擇,可謂十分巧妙。

1.典型背影的塑造

文字中關於背影介紹的文字並不多,“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家中光景很是慘淡”“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 簡短的幾句話卻寫出了無限的'悲涼。父親的差事交卸了,到了不得不變賣家財度日的境況,而此時又遭遇喪母之痛,雙重打擊落到父親頭上,此時,他的心境如何慘痛不難預料。然而在這如此悲苦的境遇下,父親對“我”卻仍細心照料,事事親力親爲,正是在苦難環境下流露出的父愛才更加感人肺腑,從而進一步表現了文字的主題。

2.典型背影的描寫

背影既是文字的線索,也是作者極力描寫的對象。文中共出現四次背影,作者着力刻畫了望父買橘這一背影,非常具有典型性與感染力。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褲,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作者最不能忘記的背影。透過這段描寫,我們似乎可以看見一位身材微胖,動作遲緩的父親在艱難地爬上月臺。那種身臨其境之感足以使人潸然淚下。一個此時遭受喪母與失業雙重打擊下的老人卻仍不忘記一個已經長大足以自我照顧的兒子,對他百般呵護,如此叫人怎能不感動?

生活化主題的選擇,加之典型環境,典型場景的刻畫,造就了一篇經典的散文,一篇深入人心、永不褪色的溫情文章,從此父親與背影、《背影》與朱自清便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參考文獻:

[2]陳煥新.父子親情的文化意蘊:《背影》的重新解讀[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