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思考作文

關於小學作文教學思考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聽說讀寫這四大語文能力中一個最重要的綜合性能力。但現今很多的語文教師和學生對作文都有一種畏懼和茫然之感,老師不知如何教,學生一提作文便頭疼,這在很大程度困擾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素質的提高。關於小學作文教學的思考有哪些?

關於小學作文教學思考

關於小學作文教學思考

一 、作文現狀分析

(一)學生作文現狀分析

1.學生怕作文,厭作文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成果頗豐,教學流派紛呈,但“作文難,怕作文”的問題一直困擾着廣大師生,透過我平時和學生的交流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認爲寫作文是一件很煩心的事情,不好寫,寫不好,提到作文便頭皮發麻,可見畏難情緒之甚。

2.外延阻塞,泉源短缺

部分學生平時沒有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對週遭事物熟視無睹,也不願參加課內課外的各種活動,生活單調,孤陋寡聞,頭腦空空,言之無物,作文成爲無源之水,在寫作時,總有一種“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生硬感,爲了應付檢查,只好胡

編亂造,或者空喊幾句口號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學生反映很多時候覺得心裏有話說,但往往是“茶壺裏煮餃子,倒不出來”,即使勉強倒出來往往也是硬擠強湊平淡乾癟毫無新意可言的。

3.擅走捷徑,惰性嚴重

有的學生作文動機不純,懶得動腦,一味貪易,於是乎走上了不勞而獲的“捷徑”,從“作文選”上抄襲一篇冒充自己的作文或是東挪一段,西移一句拼湊而成。而由於當今作文書種類繁多,老師識不了“廬山真面目”而給予好評,從而使學生自以爲找到了作文制勝法寶而沾沾自喜,惰性愈演愈烈,真正提高寫作能力也就無從談起。

4.閱讀不廣,知識面窄

有的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沒有圖書室,即使有,圖書庫存量也少或是根本就沒有對學生開放,加之報刊雜誌又少,學生除了課本就很少有其他課外書籍可供閱讀,造成學生知識面窄,積累甚微。這樣寫作時,也就只能昏昏而不能昭昭了。

(二) 教師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方法單調陳舊,灌多導少

在小學作文教學特別是農村學校中,那種“教師講作文理論--學生寫--教師改”的教學模式比較普遍,鮮有新的花樣,且習慣孤立作文教學,缺乏必要的系統性,不善於把每個單元的課文分析與單元作文訓練重點聯繫起來,教學過程支離破碎,從而導致學生對枯燥的作文理論產生厭煩情緒,使之起不了應有的指導作用。還有些老師甚至將文章頭怎麼開、中間寫什麼、尾怎麼結都和盤灌輸給學生,他們用自己僵化的思想固定的模式約束了學生天真爛漫的想象,學生只得機械式地按老師煞費苦心的構想寫下來,結果可想而知,大都“依葫蘆畫瓢”,因此,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自能作文”和“構思、動筆”能力得不到鍛鍊,從而也就無法寫出生動活潑的東西來,這樣無形中也就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2.思想保守正統,要求脫離學生實際

教師以自己的認知丈量學生,無形中牽引着學生的作文遊離於自己成長的路徑,作文非得宣揚高尚作風頌讚無私精神纔好,如什麼五講四美,遵紀守法,保家衛國,捨己爲人等等,否則文章立意便不新不高,顯然這樣的要求超出了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經歷,超出了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寫出的文章成人味太重、學生味太少,缺少真情實感和鮮活的生命力。

3.作文講評進入誤區,獎少責多

學生完成一篇文章,無論篇幅長短,質量高低,都是他們的勞動成果,哪怕是很不像樣的,在其潛意識裏也總是極珍視的,並渴望能得到老師的認可和好評,而教師由於自己的特殊地位、學識水平、文學修養、生活經驗遠高於學生,所以總是高高在上地評價學生,片面地認爲學生水平低,對學生作文很少表揚,尤其是對差生的作文,批判得一文不值,甚至挖苦諷刺,這極大的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二、採取對策

以上便是部分阻礙學生作文進步的內外因素,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和體會到的,針對上述現象,我建議我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嘗試採取以下對策,以試消除學生作文時的內外障礙,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提高作文水平。

(一)從閱讀和生活中豐富“泉源”

一方面,從平時的大量閱讀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特別應加強結合閱讀教材的“小練筆”訓練,以課文爲依託,透過各種形式讓學生進行片斷訓練,隨堂隨寫,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品嚐到寫作的樂趣;另一方面,平時多鼓勵支援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校內外活動,教給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葉聖陶先生在談到,文章寫得好不好當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的一連串功夫時指出:“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的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顯然,“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指的主要就是學生的生活和閱讀要充實豐富,經歷越多,積累越多,就越能成爲作文“至關重要的基礎”,誠如葉老又一關於作文的經典語錄“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此話形象地指出了文章和生活的密切聯繫,生活乃作文的基礎,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二)突破固定模式侷限,優化作文教學結構

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優先關注差生,注意啓發引導學生參與,精心設計讓學生有視、聽、思、議、問、說的機會,指導學生講真話,說實話,寫平常人、平常事,不要畫地爲牢,囿於固定模式和框架,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多給學生髮揮自我,展現個性的機會,真正讓作文成爲學生們的精神獨創,“我手寫我心”,讓作文脫下虛幻的華麗外衣“返璞歸真”,這樣就避免了學生作文中形式單一,內容雷同的毛病。

(三)轉變觀念,變應試作文爲素質作文

作文教學應該着眼於訓練學生掌握生活、工作中必需的書面表達的能力,以適應日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從教學目的上,要從根本上劃清提高素質與應付考試、追求高分的界限,嚴格破除猜題、背題背作文、抄襲搬套等應試思想做法,將作文教學提高到從培養人的素質的高度來考慮。

(四)多練多寫,開展多種形式的“動筆”活動

作文需多練,古今中外早有良訓,貝多芬語“我的格言是:沒有一天不動筆”,葉老更直截了當地說:“要緊的當然是多練,就是勤於動筆,每逢動筆絕不馬虎。”而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每學期安排作文只不過7—8次,這未免少了些,如果想僅靠幾個作文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是很不現實的,因此,我們應多在平時下功夫,多給學生創造動筆的機會,比如讓學生堅持寫日記週記,並養成習慣,我縣正開展的“個十百千萬”工程,要求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寫千篇日記,便是對此法的一個很好例證同時也不失爲一項很好的舉措;再者,辦手抄報、班刊、校刊;摘錄好詞佳句展覽;習作競賽等等方式。

(五)豐富作文批改方式,提高反饋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詳改全班幾十篇作文,教師即使全力以赴也可能要積壓較長的時間。學生得過一二週纔可得到教師這個唯一“讀者”的意見:一個分數,一個“閱”字或一些空洞的評語。對教師的批改結果,多數學生只看個分數就把作文字塞入書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除了教師,學生再難得到其他方面的意見,更難獲得讀者和作者意義上的溝通。因此,我建議要改變傳統的作文只由教師批改的單一做法,開展老師面改、學生自改、同桌互改、結對互改、分組評改、師生共議共改等活動,這樣就可以極大地縮短批改時間,及時反饋資訊給學生,這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同學之間互評作文,必然就要認真閱讀甚至研究別人的文章,這是一種交流、學習、思考的過程,也是一種提高的過程,學人之長,補己之短,還能及時發現同學作文中的某些不足或毛病,培養學生的糾錯能力。當然,這樣的做法需要得到學校和上級領導的支援和理解才行,否則,領導檢查,發現作文字上大多數是學生寫的批語,老師的總批、眉批不多,圈的、劃的太少,也不細看,便誤認爲是教師偷懶,對學生放任自流,不負責任的表現,誤解的後果便是極大地挫傷教師革新的積極性。

(六)轉變作文講評方式,鼓勵誘導爲主

我認爲,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不在於學生掌握了多少寫作祕訣,而在於學生是否(能否)擁有一種亢奮持久的興趣和飽滿的寫作熱情。因爲,學生只有擁有了這種寫作興趣和熱情,才能促使學生在不斷的寫作實踐中尋求成功的滿足和快感,也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最終纔可能獲得切實的寫作能力。相反這種寫作興趣和熱情一旦遭到挫傷,學生寫作積極性就會消失,所以我們教師應盡最大努力去呵護學生的積極性,不讓其夭折,這其中的多鼓勵少批評的講評原則便是一種很好的保護方式,因爲它巧妙地“迎合”了學生積極的內在“期盼心理”,如果教師一味地指責“這不好”、“那不行”,其結果必然會弄得學生無所適從,扼殺學生的寫作自信。當然對於寫得不好的文章,要指出毛病所在,並拿來作爲分析的實例,但儘量不要指名道姓,更不能挖苦諷刺,要用親切委婉的口氣幫助他們認識寫得不好的原因並商討改進措施。

雖然作文教學方式多樣,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作爲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還是要把握其基本的教學原則,並結合工作實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探索新的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我相信在有效的教與學的綜合作用下,學生的作文現狀一定會得到改觀,作文水平一定可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