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中秋節賞月的作文800字3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賞月的作文800字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中秋節賞月的作文800字3篇

中秋節賞月的作文800字 篇1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爲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爲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爲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中秋節賞月的作文800字 篇2

中秋賞月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今天是中秋節,我們全家就到樓頂花園上賞月。

媽媽端了桃子、月餅、石榴和嫦娥一起分享。

我望着月亮,上面有個黑影,如同嫦娥在廣寒宮門口散步。這時月亮被一片雲遮住了,露出了朦朦朧朧的月光,好像仙境一樣。

月亮完全被雲遮住了,不留一絲痕跡,我失望地叫起來:“媽媽,月亮沒有了。”這時,西邊響起了禮花的爆炸聲,我們向那邊看,只見一顆禮花上天后變成了流星雨飛落下來。

月亮開始一點點出現,好像一盞快沒電的燈在空中懸掛。月亮很快地露了出來,更加清晰,把周圍也照得一清二楚。

我們開始把自己看見月亮後的想法說給大家。爸爸說:“我想到了登上月球、‘嫦娥工程’。”媽媽眉飛色舞地說:“我想起了一首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我興高采烈地說:“我想到了東海龍宮裏的龍珠,《哪吒傳奇》上石磯抓走了月亮,龍王就送龍珠出海當月亮,夜晚給人們帶來光明。”

這時傳來了優美的歌聲,月亮上的黑影還沒有消失,會不會是嫦娥唱給后羿的?

這麼皎潔的月光,如同銀河的仙水,沐浴在你身上,沖走你一天的煩惱。

中秋節賞月作文500字左右【五】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在這天,人們一般都會坐在有月光的地方下賞月亮、吃月餅。今天是中秋節,我們一家人也不例外的開始賞月亮、吃月餅了。

我們全家人圍站在陽臺上,把大團圓月餅分成幾塊,分着吃。這時,我望向了遠處的月亮。現在的月亮特別明亮,圓月像一隻雪球高懸中天,皎潔的月光,像水似地瀉向大地。幾朵灰白色的、輕紗似的雲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動紗巾翩翩起舞。月光灑滿了我的衣服,溫暖着我的心。我覺得太陽的溫暖過於熱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這溫柔恬靜的月光,才能這般地恰到好處。我的周圍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過斑駁的樹隙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在地面上鋪了一層碎銀。月光照得樹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樹的稀疏的倩影,別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訴我: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那天,相傳,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那裏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廣寒宮裏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

看着月亮、吃着月餅、聽着爸爸講月亮的傳說,這個夜過得那麼美好。

中秋節賞月的作文800字 篇3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爲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爲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爲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