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臘八節習俗作文(精選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臘八節習俗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臘八節習俗作文(精選5篇)

臘八節習俗作文 篇1

我還記得小時候,大人們都害怕過年,進了臘月便開始愁這個年怎麼能過得不那麼窘迫。那時候不比現在,稱半斤肉都要掐着指頭精打細算,更別提什麼臘八節的十八種食材了。奇怪的是我們家卻很神奇,每年的臘八都過得頗有滋味。

在那個與我來說艱難的年代,一碗甜糯可口的臘八粥可謂人間珍饈。初八的前一天我都會很認真地做一天作業,直到夜深的時候媽媽滿意地跟我說聲:“早點睡了,明天給你煮臘八粥吃。”我才用假裝滿不情願的神色戀戀不捨地收拾好書包爬上牀去,偷偷地一個人躲在被窩裏樂。一個臘月有三個“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最有盼頭的便是這頭一個臘八了——等了一年的美味終於在這一個深夜過後就要品嚐到,那將是多大的滿足!

哪有那麼容易睡着!蜷在被窩裏偷偷朝外瞄——家裏的三間瓦屋除了中間的廳堂和東房爺爺住,我和爸媽一家三口便是擠在西房了,大大小小的事都在這個小房間裏完成:媽媽在四音桌上教我寫字、看爸爸就着房門後用一塊木頭給我做槍、牀前面紅漆木踏板旁圈一個藤扁餵養十幾只黃嫩嫩的小雞仔……媽媽爲第二天的臘八準備食材也就是在這個紅漆木踏板邊上了——

白天篩揀去了細砂粒的白糯米,用搪瓷面盆盛着;邊上是一隻開裂的水瓢,裏面有外婆送來的幾把紅皮的花生,這種紅皮花生是外婆親手種出來的,味道很純粹;紅皮花生米里隱約能看到一粒一粒的扁豆,那是秋後媽媽特地盛了在麥地旁的水杉樹下,專爲臘月裏可以做上三頓臘八粥的,扁豆粒粒飽滿,那是她精挑細選的品種,個大、色潤;中間還夾雜着幾顆黃豆和綠豆;再往邊上看時,那纔是整個臘八粥最誘惑我的。

沒有圓潤黃白的蓮子,沒有香甜黏脆的桂圓,沒有酥彈嚼勁的薏米仁,也沒有營養美味的`核桃,一隻小巧的灰藍色塑料淘籮裏各式各樣的豇豆就足以讓我垂涎:個頭的通體黑色的我們叫它“黑豆”,雖然個頭大,但也是這裏最不好吃的一種,嚼在嘴裏沙沙的沒味;周身通紅的自然就叫“紅豆”,有韌性,就着一口糯米粥在嘴裏煞是可口,不過有時候也會碰到已經壞了的“紅豆”,常常是被蟲蛀了,味道就要差許多;還有米白色的“白豆”,墨紫的“紫豆”,青綠的“青豆”……端上一碗臘八粥,在碗裏翻來覆去找的卻是“虎皮豆”。那是豇豆的一種,身體上有暗紅色的斑紋,個頭是細細長長又圓潤飽滿的,不及“黑豆”那樣魁梧,卻也不失曼妙的身姿。倘在碗裏發現這樣的“虎皮豆”,於我是極大的幸福!那個年紀就一直固執地認爲這是豇豆裏最美味的了,現在想起,倒也不知道是真的吃,還是它獨特的相貌使然,到今天媽媽在做臘八粥時還是會不自禁地拿筷子翻找,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糯米要溼了以後慢慢地晾乾,黃豆和綠豆得泡個大半天,花生米也需在水裏浸小半個晚上,而豇豆則要從前一天晚上泡到第二天,所以媽媽依舊還是要忙活到大半夜。我便是在偷偷瞄開的被窩縫隙裏,看媽媽裏裏外外忙碌的身影漸漸地甜睡進夢鄉,我知道,那臘八的粥,一定會在這初七漸年的靜謐夜晚下,釀得醉人……

而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幹,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衆享用,稱爲“福壽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從此,民間也稱它爲“五味粥”。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爲“七寶粥”。

臘八節習俗作文 篇2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

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爲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臘八節習俗作文 篇3

臘八節,是指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聽說凌晨四五點鐘,施粥的人們就開始煮粥。

紅色的大棗,甜潤的桂圓,珍珠似的黑米,雪白的薏米,噴香的花生粒,還有洗淨的大米,一股腦兒倒入大鍋中慢火煮燉。待開鍋後,再一碗一碗盛好,贈給過往行人。拿着一碗碗熱騰騰的臘八粥,心中的寒意漸漸退去。每一勺的甘甜都融於舌尖,香氣久經不散,沁透心脾,心裏一股熱意涌上來。

聽山西來的鄰家嬸嬸說,她們那邊還要吃臘八蒜、臘八面。臘八蒜青青的顏色,濃濃的味道,咬一口,酸酸的,甜甜的,讓人流連忘返,可以當餃子餡,包起來,嘗一口,讓人愛不釋手。還有臘八面,用餃子皮切成三角形放上調料,加上臘八粥的少許調料又甜又鹹,美味極了,代表着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而且老年人吃了代表長命百歲,壽比南山。

而今,臘八節已過,但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卻一直留在了我的心中……

臘八節習俗作文 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風俗,我的家鄉也有着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它獨具特色,蘊含着濃厚的中華文化。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大同市。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家鄉的傳統節日——“臘八節”。臘八這天早上,天剛矇矇亮,我們一家人便都早早地起牀準備做臘八粥。說起這臘八粥的做法,倒是頗爲講究,八種主料,八種輔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我把泡了一晚上的豆子放入鍋裏,加好水,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的世界,花花綠綠,還散發着微微的豆香。半小時後,豆子軟了,我又把江米、薏米、黃米放入鍋中。媽媽用大勺柔柔地攪和了一下,鍋內馬上就翻騰了起來。之後她將鍋蓋蓋好便離去了,可我依舊對鍋中的臘八粥十分感興趣,耐心地等待着。過了一個小時,鍋蓋上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地把媽媽拉過來,待她揭開鍋蓋,我便迫不及待地看向鍋裏,之前煮粥蓄滿的水幾乎消失殆盡了,攪和在一起的米粒時不時冒出一個個小氣泡,彷彿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卻漂浮在上面,像一羣可愛的胖娃娃。“粥好了。”媽媽話音未落,我已捧着碗筷站在媽媽旁邊。

舀一勺放入嘴裏,粥煮的爛爛的,不用嚼,還透着一絲滑爽,很快就融化了,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讓人流連忘返。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的,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同時預示着一年的豐收喜悅和美好期盼,更預示着來年會變得越來越好!

臘八節習俗作文 篇5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俗,我的家鄉杭州自然也不例外。每年農曆臘月初八,都會迎來一個節日——臘八節。

雖說很多地方都會過臘八節,但過法都不一樣。陝西人會吃臘八面,安徽人會做臘八豆腐……杭州則是煮臘八粥。

提到臘八粥,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口水直流。鮮豔的顏色,誘人的香味,細膩的口感,令人垂涎三尺。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現在杭州人的臘八粥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花生、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輔料和糯米一起煮成,食之祈求長命百歲。老底子的杭州人又稱臘八粥爲“打齋飯”,以前,僧人用籮筐沿門化齋,挑回寺裏。食之有餘,就將飯菜曬乾收藏。到了臘八節的早上熬成粥回報大家。寺院在每年的這一天,都用米、谷、棗、蓮等煮粥供佛。後來,爲了回報感恩信衆,也開始在這一天向信衆施粥。杭州人吃寺院裏的臘八粥有些年頭了,歷朝歷代,都有寺院施粥的記載。元代,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追憶南宋臨安的繁華時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蘑菇、柿、粟之類做粥,謂之臘八。”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如今的臘八節,在靈隱寺、香積寺、淨慈寺等地都有免費派粥活動

臘八節熱鬧非凡,大街小巷裏到處瀰漫着臘八粥的香氣。寺廟前更是人頭攢動,男女老少們一大早便排起了隊,孩子們興奮異常,有的激動地圍着家長轉圈,有的踮着腳伸長脖子想盡辦法往前望,有的爭先恐後地往前擠……老人們則安靜地排着隊,聊着家長裏短。開始派粥了,“給我來一碗!”“我也要,我也要!”……人們忙不迭催促着盛粥的僧人,一時間人聲鼎沸。僧人手起勺落,一份甘甜的臘八粥就端在了手中:“不要急,人人都有份!”

已經取到粥的人迫不及待舀起一勺放進嘴裏,淡淡的甘甜瀰漫在整個口腔中,一口咬下去,蓮子又綿又軟,花生輕輕一抿就碎在了舌尖,桂圓肉吸飽水,又悄悄地鼓圓了肚皮……仰脖喝下,這粥甘香滑糯,一口熱乎乎的粥順着喉嚨滑落到胃,立即驅走了嚴寒,全身都變得暖和了。你看,那位老人滿臉陶醉,小口地啜着粥,像在飲用瓊漿玉液;邊上的孩子卻把小臉都埋到了碗裏,呼嚕呼嚕大口吸溜着;嬌俏的少女則半眯着眼享受回甘;仍在排隊的則使勁抽動着鼻子,嗅着風中飄揚的臘八粥的香氣。

人們沉醉在臘八粥的美味之中,一些孩子吃完一碗,仍然意猶未盡,他們再一次衝到了隊伍的最前面:“再給我來一碗。”“我還要!”歪歪扭扭的隊伍一下子就散了,人們爭先恐後地往前擠,生怕被遺漏了。“大家都有份,別急!”“別擠,注意安全!”

人流換了一批又一批,贈粥活動從早上一直延續到傍晚。直至暮色降臨,鍋空碗淨,活動纔算告一段落。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沒有春節那麼濃重的年味,卻有着濃郁的臘八粥香。喝下這一碗臘八粥,纔算過了臘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