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小年吃竈糖的做法

祭竈,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祭竈習俗當中就有吃竈糖。那麼竈糖的做法是什麼呢?竈糖怎麼做呢?下面就由小編告訴你竈糖的做法是什麼,竈糖怎麼做吧。

祭竈,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爲“竈王奶奶”。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稱爲小年。民諺曰:“二十三,祭竈關。”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爲祭祀竈神的日子。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吃竈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吃竈糖,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的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農村習俗,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的日子,取成塊的麥芽糖放置於鐵鍋中,加熱使之變軟,摻入芝麻粒,用擀麪杖製作成約3mm厚的薄片,用刀分隔,待溫度退卻後食用,味道香醇,酥而不膩。現在已很難見到。

祭竈糖的來歷,相傳竈神每年小年的時候,都會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狀,人們這個時候就給竈神吃這種糖,粘上竈神的嘴,不讓他說壞話。久而久之,就養成一個習俗。現在每到小年的時候人們還總是在鍋竈上放一根祭竈糖,讓竈神吃。

祭竈糖的做法【一】

材料:黃米穀子,蜂蜜(其實老一輩的做法沒什麼配料)

做法:1. 把幾斤黃米穀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溼,遮光放好了,讓它發芽;

2. 四五天後,穀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芽的穀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穀子,就是製作竈糖的'“酶”。

3. 把二十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後,放入製作了的那種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酵”的時間,黃米飯裏的澱粉便轉化爲飴糖,即竈糖了;

4. 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裏煎熬成半乾漿糊狀,取出後,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

5. 把半乾的竈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爲天氣嚴寒,竈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

芝麻糖的做法【二】

原料:炒熟芝麻1.2斤、白砂糖1斤、麥芽糖3兩、豬油2兩

做法:

1、鍋子一隻,倒入白砂糖和麥芽糖,加少量水(平白砂糖高爲宜),進行熬製;

2、待鍋內砂糖粒子燒化,水分基本蒸發,糖漿燒得較稠時,可用一根筷子挑起一點糖漿即放入盛有冷水的碗中;

竈糖是我國傳統特產,風味獨特,營養豐富,香甜可口,柔韌黏滑,凍後酥脆,兒童特別喜食。

芝麻糖簡稱麻糖,是飴糖加炒熟的芝麻製成,也是我國民間傳統糖果。

竈糖和芝麻糖製作方法簡易,最適宜農家生產,原料可就地取材,節約成本,效益可觀,是農村一項致富門路。

1、竈糖製作。將飴糖加熱濃縮,達到波美45℃左右,稍降溫後倒在光滑的面板上,每塊2-2點5公斤左右。然後進行反覆拉抻。燒一盆開水產生蒸汽,在蒸汽上拉抻以免糖冷卻變硬。大約反覆拉抻100餘次,直至糖的顏色變成白色爲止。最好拉成3釐米粗、10釐米長的糖棒,即爲成品,冷卻後即可上市。農村竈糖作坊拉竈糖可在鍋沿邊豎立一個木樁,鍋中燒開水,將飴糖繞在木樁上反覆拉抻,比較省力。

2、芝麻糖製作。將已熬好的飴糖趁熱倒在炒熟的芝麻上。10公斤芝麻加飴糖3-4公斤,在面板上混合,像揉麪團一樣反覆揉和,使之拌和均勻。然後用擀麪杖擀成厚1-1點5釐米的薄片,要求厚度一致,用刀切成長10釐米、寬1釐米左右的小片,即可上市出售。

標籤: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