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節 800字

端午節_800字

端午節_800字1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着那三角形狀的糉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薰蒼朮的祝福,無不透露着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 800字

端午節吃糉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糉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爲糉葉。糉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糉餡爲糉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糉;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爲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裏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經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糉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裏,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很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着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着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將糉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將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糉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_800字2

“五月五,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相信大家聽過這首歌謠吧。端午節是個熱鬧非凡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和我家的習俗,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端午節傳說呢,相信大家也聽過不少,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屈原的故事了,屈原呢,是一位愛國的大詩人。當秦軍攻破楚國後,屈原看到百姓受難,覺得非常痛心,於是他於五月五日這天投河自盡,百姓們爲了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划船到河中央投食,讓魚吃飽,不去吃屈原的軀體,還有人拿雄黃酒倒到河裏,說是能驅趕魚獸,保護屈原的軀體,於是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戴香包等等習俗。

我們家過端午,也吃糉子,還會去看龍舟賽。當我們吃完熱騰騰的糉子,媽媽就帶我去看龍舟比賽了。

"咚!咚!咚!”鼓聲響起,龍舟比賽準備要開始了,河兩岸早已是人山人海,無比擁擠,媽媽牽着我好不容易擠到了前面。哇,龍舟的顏色好多呀!每條船兩側都畫着條活靈活現的龍,龍的色彩也各不同:有紫色的,金色的,綠色的,藍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紅色了,我們村的龍舟就是紅色的。

"咚!”一聲沉重有力的鼓聲,比賽開始了!我們村十多個隊員,都在努力的划着,有一個人偷懶,不使力,都會使這場比賽輸掉。所以每個人都不敢鬆懈,一直向前划着。岸上看舟賽的觀衆也拼命喊:加油,加油!頓時,鑼鼓聲,加油聲混成一片,那氣氛又緊張又熱鬧,連我也跟着緊張起來。媽媽告訴我,划龍舟也有講究,分工合作,而且一定要團結,共同發力,才能使船劃的最快。

終於,我們村的龍舟在隊員共同努力衝刺了,我心裏越來越緊張,真爲我們村的龍舟隊捏一把汗。過終點線,贏啦!我的心情無比激動,就像是我自己得了冠軍一樣,觀衆也沸騰起來,吶喊着。我心裏真爲我們村感到驕傲,自豪。

回去的路上,我想:今天我明白了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賽龍舟就像拔河一樣,要一起用力,才能成爲冠軍。

端午節真是熱鬧又歡樂,你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呢?

端午節_800字3

“五月五,是端五。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首輕快的兒歌,迎來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據歷史書記載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的精神而稱呼的。相傳屈原曾是楚國朝廷裏的忠臣,後來卻遭到其他大臣的陷害,被楚王流放。他爲了表明自己對國家是多麼的忠心懇懇,跳進了汨羅江中,以死示忠!爲了不讓愛國詩人的屍體被江中的重吃掉,百姓們紛紛往江中扔食,撈屍……後來逐漸形成了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的前一天,奶奶去市場買回了糉葉、蜜棗、糯米……並提議明早全家人一起包糉子吃。端午已到,我們迫不及待的從牀上爬起來,刷牙洗臉什麼都不做,直接跑去廚房學糉子。

我學着從網絡上別人包清水中的小方法:先把一個塑料瓶剪成一個小漏斗,糉葉緊貼小漏斗,並且疊放平整。放入少量糯米,再加上兩顆大棗子,蓋上糉葉翻轉過來,拿開漏斗,用細繩將糉葉纏繫緊實。瞧瞧!我包的清水糉是多麼的漂亮

各式各樣的糉子熱氣騰騰的出鍋了,我們小孩的口水不禁垂涎三尺高,乾乾淨淨的地板,瞬間鋪上了一層透明的地毯。哎!還真是“糉香艾香滿堂飄,人人口水成地毯”啊!

糉子吃關光了,下一步……“哈哈哈!讓我們向海邊進發吧!”“喂喂!你幹嗎打破我的神祕感啊!”我氣憤地朝弟弟瞪了一眼,弟弟摸摸頭,雄糾糾,氣昂昂地蔑視我,我氣了,直接抓起個龍船玩具朝他砸去……

海邊人山人山,把沙地擠得水泄不通,我們不得不踮起腳尖,朝前觀望。一排排龍舟坐落在比賽的位置上,船上的人個個身強力壯,用力划動龍船,努力爭取冠軍!鼓聲和撥水聲交匯起來,形成了一首宏偉的進行曲……

夜色已暗,弟弟牽着父親的手,道出一句:我是第一名!他怎麼還沉浸在剛剛的歡樂氣氛之中……

我突然想起網絡上那一段詩,不經吟誦起來:

楚國大詩人屈原,忠誠獻計反被流。

秦滅楚後投汩羅,後人紛紛把他贊。

五月初五端午到,酒掃庭院掛香艾。

吃過糉子龍舟賽,雄黃酒飲除病害!

端午節_800字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村子裏到處都飄溢着糉子的清香。今天,外婆和姐姐用箬竹葉包了很多糉子,裏面有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子,或是一塊黑黑的豆沙,或加了瘦肉、鹹鴨蛋,還有的加了蠶豆。外婆喜歡吃豆糉,姐姐喜歡吃肉糉,我呢,最喜歡甜甜的、軟軟的豆沙糉。

昨天,外婆就早早地準備好了包糉子的所有材料:糯米、紅棗、豆沙、肉、箬竹葉……早早地洗了糯米,泡在水裏;洗乾淨了箬竹葉,也泡在了水裏;瘦肉切成一塊塊,用細鹽醃上。

昨晚,外婆就和姐姐開始動工包糉子了。我覺得包糉子好好玩,就叫姐姐教我。姐姐一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着我,嘴裏還不停地嘀咕着:“就你……就你……”我看她那樣就百般請求,沒辦法,姐姐答應了。姐姐一邊包着,一邊爲我講解:先拿起兩片箬竹葉,把它折成一個漏斗形的,接着先放進一半的糯米,緊接着放進一顆紅棗,然後再拿些糯米放進去,把紅棗嚴嚴實實地裹住,最後把兩片箬竹葉多出來的地方對着糯米彎折進去,折成五邊形,用一根繩子綁起來。記住:一定要綁緊了,否則放到鍋裏煮時,就會散開來,就成了一鍋粥了。

聽着姐姐頭頭是道的講解,我糊里糊塗的。但還是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地去做了。可是糉子在我的手裏完全不聽話。姐姐不耐煩了,“算了,你這笨手笨腳的,還是當一個徹底的大吃貨吧!”一句話就把我打發了,我無可奈何,只得上樓去看電視了。

今天一大早,外婆就把包好的大糉子放進鍋裏煮。煮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大功告成了。姐姐一撈上糉子,我就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個我最愛的豆沙糉。真好吃,甜甜的,軟軟的,我一口咬下去,糉子就沒了一大半。

咦,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我開啟電腦用百度搜尋了一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都知道。原來我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98年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在絕望、悲憤之下,投入汨羅江自殺。當地的百姓聞訊後,馬上划船去撈,一直撈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就變成了龍舟賽。百姓又怕江裏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從家裏拿來米糠投入江中,讓魚蝦吃飽肚子,不去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現在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我喜歡你!

端午節_800字5

隨着時間的流逝,端午節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模糊了。記得小時候,我經常纏着媽媽講那個熟悉卻又百聽不厭的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的危運,而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便悲痛欲絕懷抱着沙石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人們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許多人都划着船去追趕拯救,四處尋找着他們愛戴的屈原,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入了汨羅江裏……每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後,總在想,屈原真的投向那波濤滾滾的汨羅江裏了嗎?屈原真的化作天上的一顆星星了嗎?魚兒真的會吃掉那些糉子嗎?……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這些疑問也在我腦海裏淡忘了,再也不會纏着父母講屈原的故事。而是,玩着電腦,看着電視,做着手工DIY,讀着漫畫故事。再也不會想那些對我來說很遙遠的話題了。

又是一年糉葉飄香,雖然屋裏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但大部分都是從超市裏買來的。很少有人再會談論起屈原,洗着那翠綠的艾草,會包糉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還有些人家,就把端午節當成一場夢似的,過的極其簡單,連糉影都看不見了。現在的人類只顧瘋狂開採,拼命的擴建。讓這美麗的地球村遭盡了塗炭。工業廢水流入了江河湖海,成羣的魚兒慘死在沙灘。濫砍亂伐無休止,泥石流、山洪、地震時常出現。水土在流失,江河斷流湖泊乾涸。那美麗的“賽龍舟”我何時再能看見?看到身邊發生的一切,我不斷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加強環保意識。愛護環境要從小事來着眼,不浪費水,不浪費電,不浪費食物,不隨地吐痰。只有我們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生存的環境才能得到改變。等到再過幾十年,我們的地球母親才能依然美好,以後的孩子們才能看到清清的水,藍藍的天,綠綠的蘆葦蕩,再過端午時,才能吃到那自家包的手工糉子,觀看到那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端午的兒歌彷彿又迴盪在耳邊:“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中國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不要讓端午節離我們越來越遠,不要讓端午成爲我心中的夢想。

端午節_800字6

天氣一天天轉熱的時候,端午節就要來了。幾大傳統節日中,除了春節,端午應該算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節日了,吃糉子,捆五彩絲線,戴香袋,賽龍舟,逛廟會。對於孩子們來說,端午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一個節日。

一大早,不到四點,就被兒子喊醒了,小聲央求着:“爸,挪下車,我和同學約好去爬山。”這也太早了!忍着滿腹的沒睡醒的抱怨,下樓給他挪車,想到我也得去上山採點艾蒿,索性我也直接上山。

我去了一個有點遠的山上,那裏人少,不像北山,人比艾蒿還多。以前端午節我也去過北山,感覺北山過一次端午節就好象經歷了一場浩劫,去得稍晚點兒,不僅艾蒿,所有蒿類都難尋一根半根,甚至有人採不到蒿類連樹枝也扯上一枝,扛在肩上招搖下山,實在過份。我在一個松林中的小山溝裏安靜地採了點兒艾蒿。早起的感覺真好,空氣清新,晨風清爽,草香清淡,四周安安靜靜,反襯得幾聲蛙鳴、雉叫非常清晰。我用剪刀剪了大半袋子,這樣採不傷根,過個把月再來採,還有新芽可採。艾絨熱炙、艾葉沖澡、艾蒿泡腳都是非常好的健體手段,我每年都會備上一些。

看着太陽要冒頭了,我也收拾一下回家。下山快進市裏時,陸續有人上山,還是奔北山。北山,失火城門前的池魚。

大廟前好長一溜商鋪地攤,不光賣端午節特定商品,賣什麼的都有,渲染出了熱鬧的節日氣氛。

推開家門,一股糉子的清香撲面而來,妻已煮好了雞蛋糉子,等我開飯。小女兒飛奔出來,向我炫耀她的五彩絲線。兒子也回來了,一家人開飯。兒子說屈原是他最想感謝的一位歷史名人,不僅因爲糉子,更因爲廟會和放假。懶得理會他的“歪理邪說”,這年齡的孩子個頂個象剛會打鳴的小公雞,充滿了鬥性。

吃完飯,本打算今天要出去踏青野餐,正在收拾東西,突然下起一陣急雨,噼裏啪啦把好好的打算澆個七零八落。小女兒趴在窗前撅嘴,我趁機補一覺,希望老天過會兒能發發慈悲,給個晴天。

……睡夢中被小姑娘薅頭髮叫醒,嚷嚷着:“晴天啦晴天啦!”一副急不可耐的神情。一早上讓倆小混蛋挨個叫醒一遍,看着妻在後邊幸災樂禍地壞笑,我深切地體會到了“生無可戀”是種什麼感覺!看看外面,果然是天晴了。

後來山上的野餐還是很不錯的。這就是我的一天,一個人到中年的倆孩子的爹忙碌但也滿是愛之體驗的端午節。

端午節_800字7

我們家鄉的端午雖然沒有熱鬧的賽龍舟等熱烈的慶祝活動,卻也有着很多值得一述的節日習俗。

首先是,在端午節前幾天就要買糯米、黃米回來包糉子。我們大連地區包糉子是一定要用葦葉的,裹上一顆甜甜的大紅棗,葦葉加上糯米和大棗,煮出來以後,那香甜的味道會在整個樓道里飄香瀰漫,遠遠地嗅到,你便會知道,哦,端午節來了。

端午節最熱鬧的要算那幾天街道上、菜市場裏出售的“把門猴兒”、香荷包、線纏糉子等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各類掛飾了,隨着這些小玩意兒的上市,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濃。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你在百度上隨便搜一下,會有幾千萬條,可是我們家鄉只有一條,關於這一點我採訪過很多家族裏的老人們,他們的回答異口同聲,就是爲了紀念屈原。老人們說,我們把端午節包的糉子啊雞蛋啊丟到河裏,讓河裏的魚蝦不要吃了屈原。如此簡單。至於我們這裏跟汨羅江有多遠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位偉大詩人的一份敬意。

櫻桃熟了。超市的貨架上和街邊的小攤上到處可見櫻桃的身影,我是多麼想親手體驗一下摘櫻桃的樂趣呀!端午節的前一天,班級組織的摘櫻桃活動圓了我的櫻桃夢。

懷着開心與期待,我們坐上了開往葛家鎮的車,窗外下起濛濛細雨,似乎它也想加入到我們摘櫻桃的隊伍中。

爲了讓我們這些城裏的孩子親身感受到農村的巨大變化,這次活動增加了參觀生格莊的行程。村委會的阿姨向我們詳細介紹了生格莊村的變化,透過看板,我看到了生格莊村的往日:泥濘的土路、雜亂的草堆、髒亂的垃圾堆……而生格莊的今天:平整的水泥路、井然有序的雜草屋、不見蹤影的垃圾堆……這一切都讓我驚歎不已,綜合整治的效果顯而易見,兩級政府的投資和生格莊村民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嶄新的生格莊。

離開生格莊,我們到了終點:櫻桃園。遠遠望去,櫻桃林像綠色的海洋,紅色和黃色的櫻桃鑲嵌在綠色的洋中,有如一幅美麗的圖畫。走進櫻桃園,同學們便向櫻桃樹衝去,開始了採摘之旅。我看見一棵最大的櫻桃樹,摘顆黃的,呀,好澀,連忙吐了出來,在另一棵樹上摘到幾顆紅的,啊,酸酸甜甜真好吃,我開心地摘着、吃着,不一會兒就吃飽了。

雨水把櫻桃衝得乾乾淨淨,看着潔淨的櫻桃,我想起了家中的姥姥,應該給她帶回去些纔對呀,就這樣,我加快了摘櫻桃的步伐。快樂的時光總是很短暫,轉眼間到了下午,我們載着滿載的櫻桃,帶着愉快的心情回到了威海。

端午節_800字8

端午節是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度過了一段難忘的幸福時光。

下午,我們在教室裏集合,老師帶來了一大桶衣服,說:“今天,我們要去富蘭城堡舉行一個活動,具體是什麼呢?等會兒,你們就知道了。”老師又賣起了關子。

我們換好衣服,滿心歡喜地走在去富蘭城堡的路上,一路上太陽公公把全部的熱量都散發在我們身上,遠處的大樹也向我們揮手。

我們終於來到了富蘭城堡,剛進門,濃濃的端午氣息撲面而來,樓道邊擺滿了香氣撲鼻的艾草。

我們坐在椅子上,老師講解着有關端午節的知識,讓我們的知識寶庫又多了一些寶藏。

這時幾位老師手上拿着一大袋精美的香囊袋發給我們,緊接着,老師走上臺告訴我們香囊的用處,然後讓我們把香囊袋給媽媽,讓媽媽把香料裝進去,我輕輕地走到媽媽身邊,媽媽雙手接過香囊袋,然後細心地找着比較好的香料輕輕地放進香囊袋,媽媽深情地對我說:“這些香料就是媽媽對你的點點滴滴的愛,這滿滿的香囊,就是媽媽對你滿滿的愛。”

這時,老師說:“請媽媽們上臺,寶貝們站在你媽媽兩步遠的地方,媽媽再給寶貝戴上香囊。”

我站在媽媽對面,媽媽彎下腰,深情地注視着我,把香囊鄭重地戴在了我的脖子上,說道:“寶貝,我愛你。”這時,輕輕的香囊卻讓我覺得無比厚重,因爲那裏面裝滿了媽媽對我的愛。

我剛回到座位,幾位老師又拿了許多的藍絲帶分發給我們,那位老師說藍絲帶代表着感恩,請寶貝們把絲帶系在媽媽的手上。

我走上臺,媽媽站在離我兩步遠的地方,我輕輕地將絲帶系在媽媽的手上,可是我的手笨笨的,怎麼也系不好,這時媽媽說:“沒關係,你的愛媽媽已經感受到了。”我聽了情不自禁地說:“媽媽,我愛你!”

回到座位上,這時徐老師激動地說現在我們開始快樂尋寶,寶藏是牛扒券哦!同學們聽了歡呼聲一陣高過一陣。

我們衝了過去,像鬼子進村一樣不停地翻找着,我在椅子堆裏不停地翻找,別的同學把包間弄得一片狼藉,有的人把畫打翻了,有的人把沙發搬走了,有的人把椅子絆倒了,還有的人大聲喊:抄家啦……

這個難忘的端午節,我會永遠記住。

端午節_800字9

淺夏的早晨,突聞窗外飄來談談的糉香。我突然煥然大悟,隨手翻開手機;哦!今日已是農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時間可過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嘆。隨着年齡不斷向前挺進,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謂光陰似箭。

從字面上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爲端一,初二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初午。”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二五時又爲“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爲了避諱,改五爲午,從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爲“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可謂是年年過,但就我而言;每年過節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來之時,總喜歡用文字來綻放我過節之心境,以及淺析這個中華民族古老而又傳統的節日。據史書記載;端午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裏;緩緩流淌了兩千多年。在每年萬物盛長的淺夏,你恍如恆古不變的`泊羅江水,維繫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血脈。

在每個色彩斑斕的五月,我總如期至約地守望你的歸來———端午節。不管你是源於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是源於紀念揹負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於紀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於紀念古越民族圖騰祭。在談然而至的那一瞬間;我彷彿讀懂了屈原那憤慨而激烈的悲歌;還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與偏激;也深深地體會曹娥深度憂鬱的眼神;更注視着古越民族舊國故園的變遷。

端午節;我陶醉於你淡淡的糉香,癡迷於你《九章》《離騷》流淌的情懷;崇尚於你團結拼搏的龍舟精神。端午節———看着你;我彷彿遷越進去中華民族這條風花雪月又或戰火紛飛;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歷史長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發人深省。

端午節_800字10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糉葉飄香的時候,端午節也就在這糉香中帶着濃厚的文化底蘊、帶着新鮮的節日氣氛,欣喜走來。

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承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蹟。”意思是說,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划船,爲的是去拯救屈原的生命。所以,端午的本質意義是爲趕一場生命之約,而端午競舟是一場打撈生命之戰。

而我總是喜歡端午這樣的內涵,人們當然知道偉大的詩人屈原早已不在了,但龍舟競渡這樣的活動卻保留了下來,並以這樣詩意的方式向後世的子子孫孫傾訴:端午節其實是一個關乎生命的節日,是中華幾千年民俗文化和愛國精神的積澱,端午節還有“懸蒲葉劍”的習俗。小時候,我總搞不明白,爲什麼要懸蒲葉劍。問爺爺時,爺爺捋着花白的鬍子說,“這個呀,是祖上傳下來的風俗,你看那蒲葉,長得多像一把劍啊,這是祖先讓我們記得即使是在節日裏也不要忘了與邪惡進行鬥爭……如今,每逢端午,爺爺捋着鬍子的形象總是在我腦海中浮現,我也記住了爺爺的話:“與邪惡作鬥爭”。

其實,爺爺的話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他給我宣揚的文化內涵卻讓我深深着迷。

還有必不可少的吃糉子,這是端午節最爲盛行的傳統習俗吧?無論再怎麼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節,包糉子是迎接端午隆重而又簡樸的方式。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花色、品種繁多,餡料、形狀各異,但無一例外地都有着迷人的香味。因爲那糉子的濃香裏不僅僅包裹着端午節馨香馥郁的文化味兒,也包裹着包糉子人那深不見底的愛。

還有“佩香囊、“掛荷包”、“拴五色絲線”、“懸鐘馗像”等等各種習俗,使端午詩意而豐富。我想,這也就是端午節被申請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吧,這也就是我們國家爲什麼從20xx年開始,將端午節定爲法定假日的原因吧。我想,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保護、傳承中華的傳統文化,要求我們更好地理解、敬畏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將文化傳承進行到底。

我想,端午是一種精神,它重在張揚與愛護生命,重在敬畏與傳承文化,重在繼承與發揚光大,讓子孫後代知道這個節日的來源和底蘊,然後再在屈原憂國恤民的愛國精神中走過,在捨身赴難的政治品格中超然。這纔是端午最深遠的味道吧。

端午節_800字11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起包糉子,你怎麼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是我昨天答應媽媽和她一起包糉子的啊,想想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我還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糉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糉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糉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擇好合適的糉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糉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糉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糉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來包糉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糉子就包好了,有棱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糉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糉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說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是這糉子似乎看我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糉子都沒爆好那小糉子似乎在嘲笑地說:“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糉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己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終於包好了第一個糉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悅與興奮難以言表。  
  糉子包好了,開始煮糉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糉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終於可以吃到香噴噴的糉子了。  
  今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糉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糉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_800字1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然而作爲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作爲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就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爲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就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爲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就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糉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糉子,這就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中國人端午節吃糉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就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糉子作爲對屈原的紀念。

糉子還就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可就是在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然後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糉子呢?

端午節_800字13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着媽媽學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 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最後一道工序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

吃着自己包的可愛的糉子,幸福極了。透過這次包糉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_800字1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提起這首民俗瑤,我就想起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要聽長輩門去講過端午節的一些規矩,不許玩水,不許吃冷糉子、不許亂說話等一些規矩。

這一天早上,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着清新糉葉香。這一天人要吃糉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糉葉,備好黏米和餡料準備包糉子。這不,一大早糉子就似變魔術般被包好,煮熟。這時心急的小孩子望着冒着熱氣糉子會吵着要吃,而大人會耐心地哄道:“先等一會兒,用涼水拔一下再吃吧。”終於可以吃,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剝開糉葉,那好看,黏黏糉露出來,咬一口真是香糉爽滑,三口兩口吃掉後,小孩子一般還要吃,誰讓它這樣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着說:“吃吧,吃吧,多吃幾個啊!”媽媽還特意用大鴨蛋放在水裏煮,煮好以後就用紅紙蘸水,把它染成紅色,再用布擦拭乾淨,裝進盒子裏,掛在我脖子上。

然後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去看賽龍舟。江面上,龍舟前部的龍頭高高揚起,活靈活現。整條龍舟又窄又長,前面擺着一張大鼓,後面一個接一個的坐着許多精壯的小夥子,他們隨着鼓點聲,整齊的划着槳,在水面飛馳着。一時間水花四濺、鼓聲、號子聲與江岸上觀衆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場面宏大壯觀,熱鬧非凡。青龍中的人不甘心落後,努力向前追去,打鼓的人敲一下,划船的人就用力劃一下,他們齊心協力,還不斷髮出:“加油!加油!”的鼓勁聲。此時,岸兩邊的人,也拼命扯着嗓子喊加油。有的人還一邊喊一邊打手勢,紅龍中的人見青龍追了上來,趕緊向前劃。這時候,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紅龍和青龍的遊行速度不分上下,一會兒你前面,一會兒我前面,大家誰也不讓誰,岸上的喊聲響得快要震破了天:“加油,千萬不能輸,打敗他們!”青龍似乎已感受到了人們對他們的希望,竭盡全力。終於,在觀衆的期待中,青龍遙遙領先了,紅龍不服輸,拿着船漿還在划行。一把把船漿一上一下,在他們的手中上下翻飛。可這時候,青龍已經到了終點,岸上的人們立刻歡呼起來,成功屬於青龍!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既有趣又充實。端午節馬上就要過去,在濃濃的糉香中,激烈的擂鼓聲中,讓我們期待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_800字15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爲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這個是老舍先生的《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說當時端午節本是驅除瘟疫的。但是後屈原是在端午節投江的,所以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前一天,大家都忙着包糉子,我們小孩子當然是幫不上忙了,所以我們結伴去玩。我們先是去玩過家家,再騎着車子圍繞村子轉兩圈。最後我們要去佩香囊,傳說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中午回家後,糉子差不多都包好了,糉子是用葦葉來綁的。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糉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兩三斤的巨型兜糉,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吃過簡單的午飯後,我就幫媽媽懸艾葉菖蒲。在端午節,我們這裏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買來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的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把他們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

第二天起牀後,我們小孩子都非常開心。係數穿戴好後,就等着媽媽把煮好的棗棕拿到飯桌上,因爲聽說早上吃了沾了糖的棗棕,會早中狀元!

吃過早飯,我們孩子又聚到了一起,有時還有家長,我們這是要去看賽龍舟的節奏。你瞧!那一條條龍正在起跑線上左右搖擺,都有着必勝的信心,龍上的人也一個個蓄勢待發。一聲口令剛下,龍便向前衝去,有紅龍、黃龍還有藍龍。後面有人敲鑼鼓助威,那場面真令人驚歎。我們小孩兒打賭哪條龍會贏。當然少不了賭物了,我們的賭物基本上糉子。我打賭是黃龍贏。因爲它也是金色,象徵着吉祥、神通廣大的寓意,當然他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果然不出我所料,黃龍贏了!我便跟着夥伴兒們去家裏拿糉子。

晚上,大家再大吃一頓,就早早的睡了。

過後兩天,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了。學校裏會傳來小孩子們炫耀自己端午節趣事的聲音,時不時還有一聲聲讚歎。

標籤: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