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字數作文 > 800字作文

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這天,大家會怎麼過呢?本文爲過端午節作文8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篇1: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糉葉飄香,華夏大地處處瀰漫着溫馨,炎黃子孫陶醉在糉葉淡雅的香味中,陶醉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的鼓聲;有岸的地方就會楚歌四起。

兩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他仰望蒼天,對當時社會的腐敗十分不滿,他憤怒、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悲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來扞衛正義。當地的漁夫知道此事後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餵魚以保全屈原的屍首,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包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以此來紀念屈原。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的裏面包着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鄰右里一樣,母親便去菜場買包糉子的材料:糯米、糉葉、紅棗……母親先把糯米泡好,把糉葉和紅棗洗淨,洗好後,再把紅棗切碎,用調料把紅棗與糯米拌在一塊兒,過了一小時,母親開始包糉子了,她先把糉葉折成一個陀螺形,把拌好的糯米用勺子盛在糉葉裏,再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最後用繩子層層纏繞,很快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

開始煮糉子了,那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像一個個小鴨子,在水中快樂的游泳。大約一小時後,滿屋飄香,糉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嘴吹吹,輕輕解開繩子,剝開糉葉,哇!露出泛黃的米粒,咬一口,滿嘴都充滿着糉葉的清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大棗餡兒。糯米的清香與大棗的香甜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滋味。

在這糉葉飄香的節日裏,我深深感受到炎黃子孫對屈原的尊重和對祖國的熱愛,立志做一個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抱負的小公民。

篇2: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請問大家,五月初五是什麼日子?我想大家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端午節!”對,端午節還要吃糉子,可你們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嗎?哈哈,不知道了吧?據說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呢!

其實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汩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糉子,後來,慢慢形成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慣。

怎麼樣?知道了嗎?其實呀吃自己包的糉子感覺特別好,這不,姥姥給我買來了糉葉、糯米、餡、還有繩子,讓我自己包糉子,啊,這可讓我傻眼了,怎麼包呀,姥姥看我丈二和尚模不着頭腦的樣子,笑了,併爲我講了包糉子的簡單過程,然後指導了一下就去掃地了。我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那兒,真是狗吃刺蝟——不知如何下手,還好姥姥把米餡都弄好了,要不然我真的什麼也不知道了!我先把糉葉做成漏斗的形狀,往裏面加了點糯米,再加塊肉,然後把它的“角角”往裏面塞了塞,用繩紮好,啊哈,一個糉子做成了!可乍一看,既不像糉子,也不像菱角,更不像三角形,唉,真是四不像!算了,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我的勞動成果吧。向下一個糉葉發起了“進攻”!我又放了點糯米在漏斗狀的糉葉裏,嘴裏還哼着小曲,終於做好了,嘿,還可以!包了第十一個糉子時,我發現糯米餡快沒了,可我還包在興頭上呢,怎麼辦?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咦有了!冰箱裏不是還有蜜棗嗎?不如把它放在裏面濫竽充數?對,這主意不錯,於是我把剩下的糯米都用蜜棗做了餡。看着一個比一個像的糉子,真是開心極了!

姥爺把我包的糉子放在鍋裏煮,煮好之後,姥爺品嚐了一個,結果一咬居然咬到了糉子裏的蜜棗——核,把他老人家的一顆假牙給碰掉了!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得了,可姥爺沒罵我,還誇我呢!說我有創意,我聽了心花怒放。

篇3: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每家每戶的端午節似乎都一樣,現在就由我來介紹我家的端午節吧!

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舟。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高手——母親。今天的早上,我跟母親學習包糉子。母親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我學着母親的樣子,拿了三片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母親見了就在旁指點:“左手捏住糉葉的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母親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母親在空心圓錐形裏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的時候不是把糉葉刺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母親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糉葉捏緊一些。你看……”母親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些樣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捆繩。只見母親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各宗字,隨之,第2個,第3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母親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了一會兒就上桌了!雖然我們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母親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三十分鐘後,再泡在湯水裏一個小時左右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這些糉子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

我和爸爸着兩隻小饞貓一聞到香味就圍着鍋子,問母親:“母親,母親,什麼時候能吃呀?”母親總會笑着說;“你們這兩隻‘小’饞貓!”

瞧,這就是我們家的端午節!

篇4: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糉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母親。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母親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母親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母親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母親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篇5: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端午節是用來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屈原十分愛國,但因爲被奸人所害,流放到民間,他認爲自己不能報效國家,不能爲國家出力,不能改變楚國現在的狀況。而跳入汨羅河,爲國捐軀。屈原死後,那些敬仰他的.平民百姓便划着小船,去打撈他的屍身,可大家卻失望而歸。於是,百姓們爲了不讓河中的魚類和蝦蟹蠶食屈原的屍身,就用糉葉包裹上糯米,投入江中。傳說,河中有隻兇殘的惡龍,可他卻偏偏只住在河心。日日在河中興風作浪,爲禍百姓。於是,人們便下定決心要活捉這條惡龍。經過千幸萬苦的努力下,人們終於抓住了這條惡龍,將他的筋抽出來。因爲這條筋太長太長了,所以人們把筋剪成一條一條的綁在自己的身上。從此,爲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划龍舟,包糉子,綁彩繩的傳說了。

吃糉子是我國端午節一項極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以前,糉子只有一個味,是用糯米和紅棗做成的。現在根據不同人的喜好已達幾十種口味。比如,有的人喜歡吃鹹的,就可以做成鹹肉棕;有的人喜歡吃甜的,就可以吃甜糉子;還有些人喜歡吃肉的,就可以吃肉糉子……總之,糉子的品種是特別多的。糉子的外表可漂亮了。你瞧!她身穿一件綠衣裳,散發着誘人的香味。糉子一般是四隻腳的,不過,也有三隻腳的只是市場上不常見罷了。糉子通常是煮熟後涼了才吃,在拌上白糖和蜂蜜,口感好極了。

戴彩繩,戴香包也是端午節獨特的習俗。到了端午的那一天,老人們會用不同的彩繩,戴在孩童的手腕上或腳腕上;心靈手巧的老人還會在上面繫上鈴鐺,手一動就會發出極爲清脆的鐺鐺聲,好聽極了!再來看看香包,種類不同。有小動物的,有花朵的,還有卡通人物的,上面的畫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樣。香包可香了,還可以驅逐蚊蟲呢!

除了這些,一些南方的城市還有賽龍舟呢!到了那一天,河兩畔的人們將河圍得水泄不通,紛紛觀看賽龍舟,那場面壯觀極了!

這就是端午節,你們聽後一定覺得很有趣吧!

篇6: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賽龍舟,是端午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爲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篇7:過端午節作文800字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我們都很開心。屈原投江的故事,流傳至今,大家都還是能耳熟能詳。而我也因爲內心有期待,迫不及待的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屈原投江的故事,據說是因爲古時候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歡屈原,而其中有一個大臣忌妒他,那一個大臣就向皇帝一直說屈原的壞話,讓皇帝把屈原開除,屈原因此過度傷心,農曆五月五日中午在汨羅江投江自殺。屈原投江的故事從古自今流傳着,也有悠久的歷史了,這個故事在我心中,也一直給我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也就是農曆五月四日,我和母親一邊包糉子,一邊談天,包着包着,也到晚上了。親戚朋友全都我家,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享受着天倫之樂。玩累了,大家就決定留下來住一晚。第二天,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一早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今天的行程,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終於有個結論了,中午先去看龍舟比賽、下午去溪邊玩水、晚上再去吃當地小吃。爸爸說:“既然已經決定好了,那就二話不說,快走吧!”,就這樣,開始了一天的行程。早上我們開了一小時的車,到的時候剛好中午十二點,我們就坐在湖邊看龍舟比賽,我聽到畫龍舟的人喊着“加油!”“加油!”非常賣力。我要感謝畫龍舟的人給我們看這麼精彩、好看的龍舟比賽。接下來該去一探究竟溪邊的景物到底長的怎麼樣子?到了溪邊,果然是景觀優美、碧水縈迴。這裏讓我們身心放鬆,可以好好的休息。而我和表姐用石頭打起“水漂兒”,有趣極了!玩着玩着,到晚上了。我們一起到夜市吃小吃,我的肚子一直“咕嚕”“咕嚕”的叫着。當一桌豐盛好吃的菜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迫不及待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大家也都津津有味的吃着、吃完以後,我們一起逛夜市、買東西,最後一起拍照,爲今天,今年的端午節留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這次的端午節讓我非常開心,希望下次也能像這次端午節一樣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