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推薦】端午節的糉子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糉子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端午節的糉子作文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

說起端午節,我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因爲去年的端午節,我就親自嘗試了一回包糉子的喜悅。別急,你聽我慢慢說吧!

去年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告訴我,端午節是要吃糉子的,這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聽到吃的東西,我的興趣就上來了。爸爸話鋒一轉,說:“可是,今天可不能吃白食。你也要親自動手。”

聽完爸爸的說教,我就忙乎開了。不就包糉子嗎?這還能難倒我,爸爸也不想想,他女兒可是一頂一的聰明。開始包糉子了,我既興奮又緊張。聽別人說,糉子包的好壞可以檢測出一個人的細心程度。哎,真不知道我會有什麼傑作。雖然表面上我信心滿滿,可心裏還是在打鼓,畢竟我從來沒有包過呀!

外婆給我示範了一遍,我就手忙腳亂地做了起來,先把三片糉葉疊在一起,接着折成漏斗型,然後裝入糯米,可是困難來了,我把糯米放進去之後,這些淘氣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跑出來了。我左看看,右看看,還是沒有發現什麼蛛絲馬跡。外婆一看我的動作,就知道出現了什麼問題,連忙說道:“小楓,你的漏斗尖角有一個小洞,糯米就是從那裏出來的。”我趕緊把漏斗尖角捏緊,這下糯米娃娃就老實多了,全部呆在了糉葉裏。我自言自語地說:“外婆真不愧是糉子專家。”我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在我包的糉子裏放上了一枚硬幣。誰吃到了我包的這個糉子,就能夠財源滾滾、好運連連,喜上加喜……

糉子包好後,接着就是放進蒸爐裏蒸了。我趕緊把我包的糉子和外婆、爸爸媽媽的糉子混在一起,沒過多長時間,糉子就可以食用了。我們每個人手拿一個糉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慢慢地解開糉葉,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進去,發現裏面全是剁碎的豬肉,害得我白高興一場。我仔細地盯着大家,外公吃到的是豬肉糉,外婆吃到的是豬肉糉,爸爸吃到的也是豬肉糉,只有媽媽吃到了硬幣。這可把外公、外婆,爸爸都給震得大吃一驚。我告訴了他們真相,是我把硬幣放進糉子裏去的。

他們聽完我放硬幣的原因,都樂得哈哈大笑。這次勞動體驗,讓我感受到了快樂,讓我吃上了滿口噴香的糉子,真值。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2

天下糉子,種類上大致可分爲“京、浙、川、閩、粵”五大流派。嘉興糉與湖州糉齊名,被公認爲糉中之王。

嘉興糉子裏的老大,首推“五芳齋”。用的是上等白糯、豬後腿瘦肉、徽州伏箬。所謂伏箬,指盛夏時節所採之箬,此時的糉葉,因吸足了土壤的營養、水分和陽光,最香。徽州糉葉一年只長一季,開春發芽,至梅雨季節長大爲“梅箬”,不過太嫩。而秋冬的糉葉又嫌太老了。

五芳齋的糉子,賣得滿坑滿谷,滿天下到處都是。但是,那些真空包裝絕對沒有新鮮的好吃,嘉興城裏五芳齋總店的新鮮糉子,好像又不如嘉興城外路邊的好吃…

這條路,就是滬杭高速公路,五芳齋糉子專賣店,就開在上海-杭州約50公里處路邊的嘉興服務區。我個人的習慣是,聞香下車,別管什麼豆沙糉、蛋黃糉、栗子糉、火腿糉等等勞什子(特別別吃鴨蛋黃的,不是一般的難吃),堅定地直奔那三塊五一個的─大肉糉。

把這燙手的寶貝熱騰騰地捧在手裏,怯生生地試探着咬一小口…肉香、米香、箬香,交融四溢了滿嘴,這種香味還以熱量的形式線性地奔騰直下,軟軟糯糯地一路鑽到心尖。七千年前發源於嘉興的稻穀文明,實在是強啊!感謝五芳齋,感謝滬杭高速公路,感謝屈原,感謝宋玉,感謝楚懷王,感謝夫差,感謝伍子胥,感謝曹娥,感謝介子綏,感謝河裏的魚,感謝江裏的水怪……

爲什麼是路邊的糉子最好吃?我有兩個理由

一,現剪、現煮、現吃,當然新鮮(可能是因爲大肉糉特別好賣,我發現店員有時候會事先煮好一堆放在一邊,你要,就先從這堆裏拿一個剪給你。這個時候,嘴要甜,原則更要堅持,務必只吃鍋裏現煮的);

二,嘉興城裏五芳齋的新鮮糉子,也許更新鮮更好吃,但“路邊的糉子最好吃”,基本上屬於心理作用,它來源於一種“旅途”的儀式感。車開到休息區,往來客官多少都有些睏乏,這種時候吃到的食物,通常都會自動加分10%-20%不等。我個人的經驗是,從上海出發,最好選在上午,千萬別吃早飯,喝杯小咖啡就行,車行一個多小時,在右側的嘉興服務區下車,先跑趟廁所,最後再吃糉子─如果能把這件事情搞得像屈原沉江那樣具有儀式感,糉子的味道加分,有時能達到30%!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3

我的家鄉是一座位於長江口的小島,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隻身來到上海求學,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捨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糉子。=

在家鄉,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忙着採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羣結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採完蘆葉,便回家包糉子了。在我看來,包糉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先把採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後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糉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鹹精肉的“肉糉”,味道自然與衆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捨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糉”了,只是用過年時餘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糉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糉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糉”,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糉子中個頭兒最大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糉、菱糉、子母糉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爲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糉”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糉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有送糉子的習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着自家包的糉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包好的糉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裏,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爲什麼要紀念屈原?爲什麼要把好吃的糉子白白投進河裏?”母親笑笑:“因爲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當時我對母親的話並不瞭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因爲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麼地無私,就如同糉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4

說起端午節,大人們可能會說:“端午節,扒龍船囉!”不過,要是問起像我和表弟的“小饞蟲”,肯定會說:“噢耶!吃糉子囉!”可不是嗎?糉子香噴噴、熱騰騰的,一口咬下去,糯米和綠豆混夾在一起的味兒真是妙不可言!對於我來說糉子除了肥豬肉外,全都是超美味的“人間極品”!

不過糉子平時吃得雖然多,但我卻不知道是怎麼做的。於是,今天一早我就拉着爸爸媽媽飛一般地趕到“超級大廚”——姥姥的家裏“偷師”,嘿嘿,不過主要目的還是吃姥姥做的色香味俱全的糉子。

到了姥姥家,一看到姥姥,我就撒嬌地說:“姥姥,姥姥,我要吃糉子!”說着,還調皮地向姥姥眨眨眼。姥姥笑着說:“我的乖孫女,難道我還不知道你想幹什麼嗎?每逢過節你都來我這吃東西,不是嗎?我早準備好了!”“哇!”我衝上前一把抓了一隻大糉子,剝開糉葉就往嘴裏送,還不忘說:“還不是因爲姥姥您這位‘大廚’做得好吃嗎,好吃!”媽媽這時候說:“我說,你不是來學做糉子的嗎?怎麼只顧着吃呢?”“哦!”說罷,我又抓起一隻糉子邊吃邊學。

只見姥姥戴上“大廚帽兒”,身披“大廚戰衣”,“好威風啊!”我叫了起來,全家人都被我逗笑了。“開始授課,安靜!首先要準備好綠豆和糯米。綠豆呢,要泡一段時間,泡軟,把皮去掉;而糯米也要泡一陣子。還有糉葉要泡一下,然後一片一片地清洗乾淨。這些都要預先準備好,懂了嗎?”“是。”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姥姥把兩片糉葉交叉着疊在手上,做成漏斗形,然後分別放下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片醃製好的豬肉,再放一層綠豆、一層糯米,覆好糉葉,大概做成三角形的樣子,最後用水草紮好,糉子就大功告成了。就這樣一再重複上述的步驟,所有的糉子都被我們做好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姥姥終於把糉子蒸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又拿起了一個美味的糉子……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5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呢!

上午,我們家就開始包糉子,準備好餵我肚子裏的“蛔蟲”了。說道端午,大家一定不知道端午節的知識,就讓我這個大博士來告訴你們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吧!

說起端午,我們還得請出一位詩人讓他來幫我們先開頭說起他吧,可此人到底是何方神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屈原呀!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還是再來說說端午節賽龍舟的故事吧。當時楚人因爲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怎麼樣這就是我收集到的端午知識,現在大家對端午節有一定的認識了吧,現在大家是不是該爲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感到惋惜?如果不是楚王的一意孤行我想屈原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朽的詩篇,可是屈原的縱身跳入洗乾淨了人們的心,他留下來的不僅是悲壯的詩歌還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我相信偉大的愛國詩人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6

糉子香,香廚房。

艾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又到一年糉飄香,你是否對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吃着糉子,是否能吃出糉子中的那段故事?遙望天空,隔着籠罩着的濛濛工業霧氣,是否還能望得見天上那顆閃耀的星星?

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看見“出門一望麥兒黃”的景象了。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是否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着人們太多的慾望,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淹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

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糉子,而糉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製各類搖滾歌曲!

然而,我們沒有感到缺少了一些什麼嗎?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快樂,缺少了一些嚮往,缺少了一些責任。在喧鬧中,我們正在迷失方向!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7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和媽媽決定今天包糉子。媽媽先買來優質的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和糉子葉。首先,先提前把蠶豆、紅豆、花生泡上,這樣利於煮蒸。再把糉子葉放在水裏泡。媽媽說:葉子泡泡就新鮮了。媽媽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然後,開始包了。拿兩三個糉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拿一個花生堵住漏斗的口,再把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放到葉子裏,然後包住頭部,不讓大米漏出來,最後用線把糉子系的嚴嚴實實。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看到媽媽包得這樣嫺熟,我好生羨慕,就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教我吧!”媽媽笑着點點頭。

我連忙搬了一個小凳子,坐在媽媽身邊,跟着媽媽學了起來:我也先把糉子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就慌里慌張的把大米等東西裝到裏面,當我用糉葉裹它們的時候,它們卻從漏斗下面竄了出來,“傻孩子,沒用花生米堵口吧。”我仔細一看,哎呀,都怪我粗心。重新再來吧,我又拿起兩片糉葉圍成漏斗形狀,我先用花生堵住下面的口,再往裏面填滿東西,最後放上一粒蜜棗,開始用糉葉裹的嚴嚴實實,然後用繩子把糉子繫上。我滿心歡喜,驕傲地讓媽媽看,可“砰”一聲就開了,米散了一地。媽媽說:“你係得太鬆了,一定要把繩子繫緊。”我再次拿起兩片糉葉,重新包了起來,這一次我認真掌握了包糉子的要點:圍漏斗,堵漏口,填東西,裹嚴實,繫結實。一個完美的糉子包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直到包完爲止。

最後,媽媽把糉子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後,香甜可口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情格外的美好!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8

夏季的節日豐富多彩,而我對端午節情有獨鍾。在這個節日裏,空氣中瀰漫着艾葉的淡雅清香與糉子的撲鼻香味,時不時傳來鑼鼓聲和划槳聲。再仔細聆聽,遠處傳來汨羅江潺潺的流水聲……

時間後退到公元前278年。

汨羅江邊,矗立着一個人,他就是屈原。他的臉上滿是悲憤,幾天前,秦將白起攻破楚都,他卻無能爲力。他的選擇是,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善良的人們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用糉葉包裹糯米蒸製成糉子,用線捆好,扔到汨羅江裏,說,魚啊,來吃糉子吧,別吃屈大夫的遺體啊……

現在,端午節吃糉子成了一個重要的習俗。剝開那層墨綠色的外衣,露出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這就是端午節的味道。

“艾葉香,香滿堂……”兒時的童謠仍在耳旁縈繞。艾葉清雅淡雅,是一味著名的中藥;。端午節這天,一棵棵艾草被用象徵吉祥的紅繩捆成一小扎一小扎。掛在門上。據說,將艾葉掛在門上,既可以辟邪,又可以驅蟲。

走進廚房,沸騰的鍋中煮着幾顆青鴨蛋。拿起鴨蛋,陣陣艾葉香撲鼻而來。艾葉不愧是端午的主角,處處都瀰漫着清香。家鄉有個有趣的習俗,端午那天,編織五彩袋,並在裏面裝個青鴨蛋,掛在脖子上。據說,在中午12點時,誰能將蛋不借助外力立起來,誰就會擁有一年的好運氣。

點雄黃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傳說,端午是蚊蟲出行的時候。在端午時,將雄黃點在額頭和耳根後,就能驅逐蚊蟲。

“咚、咚、咚”“加油!加油!”遠處的江面上隱約傳來聲音,走近一看,江面上正在舉行划龍舟比賽。兩條龍舟在起點上就位。隨着一聲令下,比賽正式開始。

龍頭的鼓手負責助威,隨着有力而有節奏的鼓聲,一位位龍舟運動員迅速進入狀態。“一二!一二!”他們大聲喊着,給自己助威。手上的槳有節奏地划動,讓龍舟往前駛去。“加油!”觀衆席上爆發出熱烈的加油聲。這似乎是運動員前進的動力,只見他們更加使勁了,龍舟在水面上飛快地前行,啊!近了!離終點近了!衝刺!在到達終點的一瞬間,觀衆席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划龍舟——端午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空氣中瀰漫的糉香,清新的艾葉香,划龍舟時的鼓聲與觀衆的加油聲,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味道啊。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9

一大早,當我還在睡夢中,媽媽便大聲喊:“今天是端午節,快起來包糉子嘍!”當我聽到這句話,一骨碌爬起來,準備和媽媽一起包糉子。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邊包邊問:“鵬碩,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我搖搖頭,誠實地說:“不知道。”媽媽說:“那我來給你講講吧!”我高興地說:“好的,謝謝你,媽媽!”媽媽開始講了:“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人,爲人正直,憂國憂民,因被小人陷害而被流放。秦國攻打楚國,楚國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悲痛萬分,五月初五這天,就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當百姓得知此消息後,便紛紛把米團投入江中,不讓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久而久之,流傳下來,便有了如今吃糉子的習俗。”

媽媽接着說:“鵬碩,你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嗎?”我自信地說:“當然!端午節還有喝雄黃酒、賽龍舟、系五彩繩、插艾葉等習俗。”媽媽開心地笑了。

看到媽媽的笑容,我心裏甜滋滋的,當我正得意時。媽媽又說:“鵬碩,你知道這麼多,想不想動手包糉子啊?”我連忙點頭,說:“好!”媽媽說:“包糉子是個技術活,首先要把糯米和糉葉泡好,再把糉葉洗乾淨。包糉子時,先把糉葉的底端捲成一個漏斗形,接着放入一勺泡好的糯米,然後放入八寶餡料,再放入一些糯米,之後用勺子拍平,最後把糉葉裹緊。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繫繩子,一定要繫緊哦,這樣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按照媽媽說的,學着媽媽的樣子,慢慢地,我把糉子包得越來越好了,我開心極了。

我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裏,煮了半個多小時,糉葉夾雜着糯米的清香撲鼻而來,饞得我的口水都流了出來。媽媽剛把熱騰騰的糉子盛出來,我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個,匆匆剝開它碧綠的“外衣”,頓時清香四溢。此時,糯米糰就像一個撐破了肚皮的小孩,圓溜溜的。媽媽剛說:“可以吃了。”我就狼吞虎嚥地吃完了一個美味的糉子。這個糉子可真是太好吃了,因爲那是我自己親手包的。

端午節的糉子脣齒留香,這個端午節令我回味無窮,因爲我體會到了動手的快樂,真希望來年的端午節能快快到來。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0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插艾葉、賽龍舟、包糉子……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

家裏還有蜜棗和糉葉,媽媽讓我去超市買兩斤糯米。我拿着錢跑向超市,到了超市裏,我在二樓找到了糯米,在服務員阿姨的幫助下,稱好了兩斤糯米,然後到樓下結賬。

我高高興興地買回了兩斤糯米,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先淘米,淘了兩遍,然後接上水,把糯米泡上。

下午,米泡好了,媽媽也把糉葉煮好了。我從冰箱裏拿出蜜棗,又拿了一把剪刀和棉線。包糉子的東西都齊全了,我開始在媽媽的指導下包糉子。

“先認清糉葉的反正面,正面要卷在裏面,然後把糉葉捲成一個漏斗形狀。”媽媽邊示範邊說,“放進去一些糯米,放一半就行了,再拿個蜜棗放到米的中間,上面再放一些糯米。”

我照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捲成一個小漏斗。媽媽看了看,說:“反了,方向卷反了,你看,是往外卷,不是往裏。”我只好把我剛卷好的小漏斗給拆開,再重新卷。媽媽看了說:“嗯,這次卷對了。”

我往裏面放了一半的米,又拿了一顆蜜棗放進去,上面用米給填住。媽媽說,米不能填得太多,不然就包不上了。

我照着媽媽教的,把上面的糉葉折過來,蓋住糯米,再順着三角形的形狀把糉葉纏起來。哎呀!不好!糉葉裂開了!這可怎麼辦?我連忙向媽媽求救。

媽媽說:“沒關係,再拿個糉葉把它包起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我用棉線把它纏起來,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接下來,我又包了許多迷你小糉子,我還讓媽媽給我拍了照呢!我覺得小糉子比大糉子好包多了,並且還超級可愛。

在我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下,糉子很快就包完了。我們把它們放進高壓鍋,開始煮。

我等得好着急啊!晚飯我只喝了點小米粥,媽媽問我爲什麼不吃饅頭,我說,我要留着肚子吃糉子。

終於等到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盛了我自己包的小糉子,拿剪刀把纏在上面的繩子剪掉,露出了軟軟香香的糯米,我咬了一口,米的清香、糉葉的清香,蜜棗的香甜混合在一起,那味道,是誰都抵抗不了的。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1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動手包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決定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學包糉子。剛好,學校組織了小記者學做鹹鴨蛋和包糉子的活動,我迫不及待地報名參加了。

到了那一天,老師讓我們排隊到食堂洗手,準備包糉子。當我們洗完手到食堂的時候,幾位老師和食堂的婆婆已經在包糉子了。

老師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學包三種糉子:一種是三角糉,用來包肉餡;第二種是四角糉,用來包紅豆餡;第三種是枕頭糉,用來包蛋黃餡。

開始包了,只見老師先捏起兩片糉葉輕輕一卷,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可我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老師見了,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另一角往裏卷,下面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老師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往角筒裏放入一些糯米,塞上紅燒肉,再用糯米把肉蓋得嚴嚴實實,可是糯米就像調皮的孩子似的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老師幫我解了圍——倒掉多餘的糯米,然後按實,我才舒了一口氣。

經過小挫折,我這次總算堅持到了最簡單的步驟——扎繩。喜歡吃糉子的人都知道,糉子要包嚴實紮緊纔好吃。我接過糉繩,把糉子“五花大綁”後,還別出心裁地打上一個可愛的蝴蝶結。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到旁邊的桌子上,可是不小心扯到了線頭,只聽得“嘩啦”一聲,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散落在地上。嗚嗚……我又得從頭做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終於又重新把糉子包好了。

第二天早上,老師把我們煮熟的糉子送到了我們的教室,我拿到糉子以後,迫不及待地品嚐起來。嗯,糯糯的,香香的,果然是自己做的糉子最好吃!

這次學包糉子,讓我明白要學好一種本領,誠心、細心、恆心可真是一樣也不能少啊。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2

今天是一月份的最後一天,我和家裏的大人們一起來到酒樓包糉子,迎接新年。包糉子是我們家的習俗,每年在即將到新年的那一天,帶着芭蕉葉,糯米,香料,竹繩來到酒樓、奶奶家包糉子。

包糉子的前一天,我們早早的就洗好了糉葉,第二天一大早就來到酒樓了。就在那矮矮的平桌上,我們把葉子放好,在門外淘好了米,放在一個大盆裏。那米可不是一般煮飯用的米,而是我們精挑細選出來的上等香糯。我們家包的糉子,既不用花生,也不用綠豆,但它依然散發出香味,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我們包在糉子裏的,是一種香料,這種香料,平時種在奶奶家的陽臺裏,一到包糉子的時候,我們就會把它的葉子摘下來,把它撕成一條一條的,撕的時候,可以聞到清新的香味。當我們小孩已經把葉子撕好的時候,就會把它交給大人們,放在一個小小的用磚製成的小罐子裏,大人們拿着一個小棒子,把它搗碎成粉,搗碎後,再放到鍋裏抄一抄,綠色變成了黑色時候,香料就做好了。接下來,我們還要去準備竹繩。這種竹繩,是生在在老家山上的一種竹子做成的,並不是每棵竹子都可以做成竹繩的。做成竹繩的竹子,必須是節長眼少,不嫩不老,長得勻稱。選好竹子以後還要把它撕成一條一條的。當一切的材料都準備好了以後,我們坐在沙發上,開始包糉子了。 、

姑丈、爺爺、爸爸、媽媽負責綁糉子,姑媽、奶奶、姨婆則負責包糉子。我呢,在旁邊觀察,幫幫忙什麼的……

只見奶奶拿起兩張葉子,疊在一起,用碗舀起一碗米放在葉子的中央,再拿起一塊沾了香料的肉放在米的中間,再舀起一小碗米蓋住肉,然後把葉子和起來呈長方形狀,再把多餘出來的葉子折起來,交給負責綁的人。綁的人呢,拿起一根竹繩繞在糉子頭上,繞兩圈,再在糉子的斜側面繞個小結固定,再拿起一根竹繩,接着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糉子尾,大概一個小糉子上有五根竹繩,一個大糉子上有差不多8根竹繩。

接下來,在大家的努力下,糉子已經放滿了箱子,桌子。我大概的數了一下,竟然有一百多個糉子!

今天包糉子的時候雖然我沒有幫什麼大忙,但是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包糉子的辛苦,大家的手都被竹繩嘞紅了。但是大家的心裏都是甜蜜蜜的,因爲這是我們大家一起團結合作的結果!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3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這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雖然離端午節還有近一個月,可超市裏早已賣起了各種口味的糉子。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節。

每年快到端午之前,姥姥、姥爺就忙活起來了。他們早早地去市場買回糉葉,還有白白的糯米,把花生、金絲小棗、豆沙等輔料都準備好。

端午節那天,我和媽媽來到姥姥家。聽媽媽說,從她小的時候起,一到端午,姥爺就要包糉子,已經包了幾十年了。包糉子是個技術活,家裏只有姥爺一個人會包糉子。可是今天,我們一進門就看見姥姥正在和姥爺一起包糉子。媽媽奇怪地問:“媽,您怎麼也包起糉子來了?”姥姥說:“你爸爸現在身體不好,一個人包不了那麼多糉子了,等我學會了,明年就由我來給你們包糉子。”聽了姥姥的話,我和媽媽看向姥爺,只見姥爺戴着老花鏡,背微駝,拿糉葉的手有些微抖,他把兩張長長的棕葉並排重疊在一起,圍成一個小漏斗形,用勺放入糯米,再把棕葉折上幾折,然後繫上棕繩,一個四角尖尖,小巧別緻的糉子就包好了。姥姥手腳麻利,也學會包糉子了,只是糉子的個頭兒比姥爺包的總要大一號,而且棕葉裹的有些鬆散。不過我想,味道會同樣好吃。

媽媽對姥姥說:“以後您就別包糉子了,太辛苦了,咱們還是到超市買糉子吃吧。”姥姥說:“超市裏的糉子哪有自家包的好吃。你們都愛吃糉子,現在我身體還好,還能包的動。”

糉子全都包好了,滿滿的一大鍋。姥姥放好了水,就上火煮起來,開鍋後要用文火整整煮上三個小時,滿屋子都飄散着糉子清香的味道。

糉子終於煮好了,我迫不急待地抓起一個,開啟棕葉一看,被煮得發黃的糯米泛着亮光,放入口中既柔軟又滑潤,和着甜甜的豆沙,又帶着一股糉葉的清香,那味道直沁到人的心裏。

在姥姥家吃完了端午飯,姥姥還給大姨、二姨,還有我家各拿了一大包的糉子。姥姥、姥爺可真好,這麼疼愛我們,可他們都已經是七旬的老人了。我望着他們滿頭的白髮,心裏在默默地祈禱,祝福他們永遠健康長壽。

今年的端午節,我和媽媽早已商量好,一大早就去姥姥家,我要和媽媽一起幫姥姥包糉子。

我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可我最喜歡的還是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4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的就是端午節,那個時候外公還在世,他老人家很喜歡吃糉子,外婆總是早早的就開始包起了糉子,我放學回家經過她家時,飢餓的我就開始狼吞虎嚥,很是滿足的樣子。外婆是位很勤儉的舊時婦女,她最注重過節,每逢過年也好,端午節也好,只要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該有的東西從來不會少做,她總是說忙乎了一年了,也該好好的過個節了。似乎孩提時,對端午節的記憶,就是從糉子的香味開始的。

後來,母親也沿襲了外婆的傳統,讓我們有口腹之慾的享受。記得那年剛好是非典盛行,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去藥店購買了相關藥材,爲我和弟弟製作了香囊,讓我們掛在脖子上。如今,已過去這麼多年,那幾個香囊依然還在母親家裏掛着。

同時,農村習俗裏,家家戶戶還會用雄黃和酒調和的雄黃酒揮灑屋裏屋外以及孩子身上,寓意辟邪、去晦氣。小時候的我,似乎對這些很不解。

在端午節那天,全家人早早地起來開始忙活。母親吩咐我去地頭上拔些艾草,但是我並不知道這個叫“艾草”的東西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草。母親告訴我,艾草具有濃烈的香氣,葉子類似於芹菜。在母親的帶領下,我終於認得了艾草。母親把拔來的艾草掛在大門兩側,說是能把不好的、邪惡的東西擋在門外。看着母親虔誠的樣子,我暗自好笑:一把草,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日月更迭,歲月帶走了慈祥的外公,也讓當年那個不諳世事的我漸漸長大。現如今,又是一年糉飄香,端午節到了,在氤氳的香氣中,我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又聞到了那糉香中包裹着的愛的味道……

其實,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是值得我們記憶的,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縮影。在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和食物漸漸被我們淡化。因爲對我們而言,再也找不到過去過節時的那種心情和渴望了。其實,過節過的就是一種心情,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回兒時過節的那種期盼心情了,但是看着滿桌的菜餚和各種端午必備的食品,看着圍着桌子平時忙碌很少能坐到一起的家人,歡歡喜喜地吃着喝着,所感受的是濃濃的親情和溫暖。

端午節的糉子作文15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沒錯!

端午節,這個隨着幽遠的歷史一起走來的傳統節日,現在已成爲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了,喏,從端午例行的三天國假,就能看出中國人對於端午節的青睞了。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端午之日漫步於街了,一種濃郁的節日氣息與風兒同行,吹遍了大街小巷,所到之處必定熱鬧非凡。不同於家鄉閩浙一帶,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江淮人家的家門上多是懸掛着艾葉菖蒲,據說也有祛魔驅鬼之效。但這些並非我最在意的,說到我最在意什麼,那自然是激盪人心的賽龍舟了。

出了家門右拐直往前走,不要五分鐘就是十七橋了,橋下的河流雖不著名,但每年的東圃鎮的賽龍舟都是從這兒訖始的。你看,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停放着一艘艘被紅漆漆滿船身的龍舟,碧綠的水,透紅的船乍一看活像黛綠的錦緞上鑲着盛開着紅牡丹。船裏的競賽者,以二十多歲的小年輕居多,也有少數的中年人。每船十三人,十二個槳手,一個鼓手。黝黑的肌膚是他們共同的標誌,也是力量的象徵。

鑼聲響起來,比賽開始了;鼓聲響起來,隆隆、隆隆、隆隆,冗雜卻不乏節奏,疾速而卻不乏力量。兩旁的紅槳像一條條金紅色的大鯉魚,跟着鼓聲整齊歡快地跳躍。超過了!超過了!一隻紅艇漸行漸速,如離弦的箭一般。觀衆們的心驀地緊張起來,與牛皮鼓面共同跳躍,呼喊聲、鼓聲匯成一片。另一隻船當然不甘示弱,也迅速追了上來,兩船旗鼓相當,猶如二龍水中爭霸,鼓聲立即電閃雷鳴一般,兩岸的人更歡了,吶喊聲更大了。終點快到了,只見三隻船如疾馳的戰馬齊頭並進,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遲緩!冠軍出現了,喝彩聲,鼓掌聲響成了一片,在水面上激盪!

過了一陣子,人們端來了清香四溢的糯米糉子,但這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把它扔下河裏,以祭祀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投江之日距今也有兩千多年了,但人們永遠懷念着他。是啊,那些對人民對國家對民族全心全意的人,是千百年,直至永遠也不該被忘卻的。今天,我們仍以屈原爲驕傲,我們會用我們的快樂永遠紀念着他!

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關於端午節的諺語吧?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標籤:端午節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