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400字彙編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400字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的端午節的作文400字彙編7篇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1

我國有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但最令我難忘的是端午節。

據說,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被害投河後,百姓馬上相救,可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人們就划着船在河裏找屈原。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米團,投入河裏。紀念屈原的這些活動,就變成了我所知道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起了牀,準備吃糉子了。糉子的餡有肉、蛋黃、豆沙、棗子等多種。剝開綠油油的糉葉,裏面就是香噴噴的糉子了!真像一個糉子精靈披着一件綠色的棉襖呢!我要開始吃糉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糉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使人陶醉了。我真喜歡糉子呀!

吃完糉子,媽媽還會給我掛上香囊,香囊裏有許多中藥,聞起來清香撲鼻,可是,蚊子卻很怕這種味道,掛了香囊之後,蚊子就不會咬我了。香囊的用處可真好啊!

端午節我們還要吃五黃:鹹鴨蛋、黃鱔、黃酒、黃瓜和黃魚。據說,吃了五黃就會平安如意。

端午節最熱鬧的要數賽龍舟了。我雖然只在電視上看過賽龍舟,但是,那熱鬧的場面已經牢牢地吸引我了。我想下次一定要去看看賽龍舟,爲我增加端午節的知識。

端午節雖然沒有春節、中秋節那麼熱鬧,但是,端午節有很多民俗,讓我能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端午節讓我難忘!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2

在端午節的前夕,我們的母親河韓江上舉行了一場潮汕四市的龍舟比賽。雖然那天天公不作美,下着濛濛細雨,但這絲毫不影響參賽隊員的發揮。

在有節奏的鼓聲中,在響亮的吶喊聲中,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乘風破浪,向着終點不斷衝刺,場面十分激烈。觀衆臺上也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觀衆們熱情高漲,不停地爲參賽隊員們吶喊助威,現場是一片歡樂的海洋。經過了幾個回合的比賽,冠軍終於產生了,但比賽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比賽賽出了潮汕四市的友誼,也爲節日增添了歡樂的色彩。

端午節也是糉子飄香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端午節裏包糉子,這是一個傳統的習俗,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端午節早上,奶奶把包糉子所需的箬葉和餡料準備好,便開始包糉子了。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塊,只見大人們拿起兩片箬葉,把餡料往上一放,接着三折兩疊,再拿起草條一綁,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便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這羣小孩看了讚歎不已,躍躍欲試,紛紛纏着大人們教我們包糉子。

我們包出的糉子不是露餡了就是太小了,簡直就是隻醜小鴨。不一會兒,我們包了幾十個糉子。奶奶把糉子拿到廚房去蒸,才一會兒工夫,糉子蒸好了,屋子裏瀰漫着糉子的香氣,真誘人呀!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3

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晉人周處[風土記]之中,在這一天中,人們要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 但就是這麼一個有着濃重傳統氣息的中國節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爲了犧牲品。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日本、韓國等,就開始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國,進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國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們的動畫與連續劇,透過電視來腐化新一代的國人的心身與精神,在這種情況小小的韓國已不滿足這種侵略的效果與速度了,於是在巴黎時間20xx年11月24日韓國與中國就誰是所有端午節的資格發生了爭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端午節的原產地中國竟沒有拿到是本國的非物質遺產的資格。

在這次事情的背後反映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人不注重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重視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反而感覺外國的東西好,這種崇洋媚外的風氣在青少年中十分的重,平時一說話就是國外的.什麼動畫上地什麼人物的什麼事蹟,這讓人心裏十分不是滋味,難道中國的就不好麼?我不反對國外的東西,國外的東西是十分的吸引人,有些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但是我們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糠的去看,有選擇的去看。我認爲像什麼日本的[蠟筆小新]與[死亡筆記]這些就不是我們該看的,再像韓國的什麼愛情肥皂劇,這種我們青少年就應該少看,而像[冰河世紀]、[怪物史萊克]、[哈利波特]、[魔戒]等這些看看就無所謂了,因爲這不是文化的入侵,而像我所認爲的不能看的,我就認爲他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文化入侵的因素。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4

不知不覺中,又到傳統端午佳節了。你們知道傳統端午佳節的來歷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請看下面的作文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非常有學問,一直在楚王身邊做官,在屈原盡心盡力的扶持下,楚國日益強大、富裕起來。可是,好景不長,昏庸無能的國君聽信子蘭等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邊疆去做苦力。

在流放期間,屈原聽到國土和國都都被敵軍佔領了,到處都是戰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悲痛之極他寫下了《離騷》這一首詩,便獨自一人來到汨羅江,懷抱一塊大石頭縱身跳入江中。百姓聽到這一消息之後,含着淚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便包起了糉子投入江中,希望魚兒吃得飽飽的,不去傷害屈原的屍體。這個不幸的日子便是五月初五。

聽了糉子的來歷,該聽賽龍舟的來歷了。

當時百姓們捨不得屈原,便四下尋找。順着河流一直來到洞庭湖也不見蹤跡。後來人們把竹筏改造成了龍的摸樣,因爲魚蝦怕龍,便會四處散開,不去碰屈原的屍體。

傳統端午佳節兒童還要佩戴香囊。香囊不但可以驅邪,而且做工精美。裏面有:香藥、雄黃、硃砂等配料。先把這些配料用絲巾包起來,然後再用五色線縫製,真是芳香四溢。

以上便是關於傳統端午佳節的一些資料,最後祝大家傳統端午佳節快樂!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5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 每年的農曆五月處五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件事發生離現在已經XX多年的歷史了,那時侯秦國和楚國打仗,秦國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愛國詩人屈原爲了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便提出建議,讓我國也就是楚國和齊國一起打仗這個建議;很多人不同意,屈原辭職,楚懷王把愛國詩人屈原流放了,帶到很遠的地方,屈原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跳江自盡;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在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年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蠹蟲或防止蠹蟲孳生。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就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6

在我非常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糉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裏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着,可愛極了。包糉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糉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時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動步子於牀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是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即使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是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猶如天花亂墜。小姨看着我,笑我臭美。我纔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糉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裏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端午節的作文400字 篇7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可是它的由來你知道多少呢?無非只有屈原投江的故事,其實並不是這樣。

端午節的由來,常見的有2種說法,可各有自己的依據。1是爲了泡蘭草,掛艾草。據說蘭草有特殊的功效,可以在5月5日這天驅走病,而艾草的氣味大可以用來驅蚊,所以就有了端午節。2是爲了紀念屈原和伍子胥,屈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接下來我就來講講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了楚國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出了他的墓,鞭了屍體三百下,以報了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過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久。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又受了越國的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死前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東門上,以看越國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知道了,讓人將子胥的屍體裝在袋子裏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所以爲了紀念伍子胥,就有了端午節。

現在大家一定對端午節的由來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感受了吧!

標籤:彙編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