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實用】端午糉子作文八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糉子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端午糉子作文八篇

端午糉子作文 篇1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糉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把糉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糉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

人們是怎樣包糉子的呢?我開啟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

人們是把竹葉切成兩半,把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糉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把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把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糉子,我拿五彩線把糉子捆結實。

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把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開啟鍋一看,糉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把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

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纔只顧着包糉子了,把餐桌上的兩個糉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糉子,還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糉子作文 篇2

今天爲了準備端午節,要包糉子了。

早上媽媽一大早就把我叫醒起來幫他做包糉子的調料,這我可拿手了偏立即起了牀。

我先把已經放在缸裏泡了好幾天的糉皮又換了一次水,把糉條放在陽光下曬。我把山菜拿出來小炒了一翻。我又把豬肉拿出來切了80多小塊,然後放入易,黃酒和醬油,攪拌在一起,幾分鐘後用舌頭 舔了舔嚐了一下味道,恩酸死了,味道一點也不香。萬事俱備,就等着下午開始包糉子了。

終於,我千等萬等,終於等到了下午。開始包糉子了。我先拿了兩片糉皮,疊在了一起,然後我先弄了點米鋪在上面,又拿了點山菜撒在了糉子的中間,把手用力往下面一按。然後又使出了自己的龍 爪手抓了一塊肥肉放在了中間後,我又抓了點山菜撒在了豬肉上面,最後,再撒點米在上面。終於進入了最後一步了——把糉子用糉皮和糉條包起來。往這包,不對呀,這樣糉子就包歪了,往這包,也 不對呀,這樣太難看了。我左想右想,上想下想,怎麼也想不到包糉子的方法。無可奈何的我只好象媽媽發出求救。“你這個糉子呀,用大一點的糉皮纔好。”經過媽媽幾句“英明”指導,我終於完成 了自己的大作。

糉子熟了,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一下子變的垂涎三尺,立刻拿了幾個糉子爲我肚子開刀,一口吃進去,那香味真是叫絕呀,你也過來嚐嚐吧!

端午糉子作文 篇3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一大早就開始包糉子。我最喜歡吃糯米紅棗的糉子了。媽媽早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了,我心想:今天又有美味可吃了。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把米泡好,又把泡米的水倒掉,又往米中加了大紅棗。我跟着媽媽學習包糉子,我先弄好了竹葉,把糯米放入竹葉中,又放上大紅棗,然後把它包起來用線捆好。等我包好一個的時候,媽媽已經包好了好幾個。當我們包完糉子,媽媽煮糉子的時候,我坐在一旁沉思起來。糉子是用來紀念屈原的,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令萬民敬仰!這時我想起了主席的詩句:“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這時媽媽喊我,糉子已經出鍋,我聞到那香噴噴的氣味,真有點垂涎三尺啊!

我不會忘記這個難忘的節日。

端午糉子作文 篇4

如今,有關端午點點滴滴的記憶,時常涌現在我的腦海,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那時,鄉下特別重視端午節,當時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裏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兒時腦海中雖然有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傳說,而所謂的伍子胥的忌辰、孝女曹娥等傳說,我卻一無所知。

小時候過端午,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農曆五月初一早上,趁着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 一進五月,家裏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簍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乾的蘆葦葉放在水裏浸透做棕葉, 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一直是這樣做。

端午前一天,媽媽和姐姐就一起動手把糉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們的樣子,左手拿着糉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糉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手頭功夫,因爲我多次失誤過,也曾被媽媽數落了多次。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糉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後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端午節的早晨,大人除了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還要準備早餐,而我們小孩子算是最忙的了。我們凌晨兩三點就起來,一羣夥伴先去遠處的樹林找拔艾蒿,然後抱着艾蒿要到麥田裏洗臉,沾沾麥葉上的露珠圖吉利。順路還要折一枝帶着桃子的桃枝,放在大門口,老人說那樣可以逃避災禍。而且還要在太陽出來之前趕回家,把艾蒿掛在門楣、插於視窗,並用艾葉泡在水盆內裏洗臉,據說有驅魔祛鬼之神效。我們高興地做着,感覺不到一點點累,算是應對盛大的節日吧。

家裏人在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小時候家裏雞少,爲了過節讓全家人都能吃上雞蛋,媽媽要攢上很久的時間,那時很少會用錢買雞蛋的。我和姐姐一樣都會把自己分的雞蛋放在衣袋裏不捨得吃,還真不忍心把帶着糉香的雞蛋吃了,只好等和小朋友頂過之後再慢慢消滅掉。

有關端午節的記憶,充滿了我的童年,雖然清貧卻讓我回味。

童年的端午節是快樂的,那種幸福開心的感覺好像離我很遠很遠,也許是好多年沒有那麼開心隨意地在家過節的緣故吧!

而現在遠離家鄉的我,每逢端午會依然早起,雖然尋不到艾蒿的蹤影,卻只能觸摸一下桃枝,行走在街道上,用心感覺一下端午的氛圍。

端午糉子作文 篇5

端午節,我家包糉子,我也想跟着湊湊熱鬧!

我首先拿起一片糉葉,捲成一個漏斗形狀,把糯米倒進去,用線封好。好了,現在可以煮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糉子放進開水裏,不一會兒,糉子出鍋了!我看着那熱騰騰的糉子,口水直流三千尺,馬上拿起一個,剝開糉葉,一口就吞下去了,真好吃啊!哈哈!因爲是自己包的。

這樣的端午節真有意義!

端午糉子作文 篇6

那天,我早早地起牀了,因爲當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我家也不例外。洗涑完畢,我就跟媽媽一起去買包棕子的材料了。

買回了材料,我們又做準備工作。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就開始包糉子。我先把糉葉彎折成一個尖頭朝下的圓椎體,接着用勺子舀了一些糯米倒進去,再把中部掏空,並放進兩塊肉和紅豆餡,上邊埋上糯米,然後把它糉葉包成個金字塔形,最後用買回來的棉繩捆紮好。這時,一個色澤碧綠,形態美觀的糉子就做好了。我不停地包糉子,沒多久,就包好了六個,我連忙叫媽媽拿到廚房裏蒸煮。半小時過去了,香氣誘人的糉子蒸熟了。

我趕緊叫爸爸和媽媽一起來嚐嚐我的手藝。媽媽拿起一個糉子剝開,咬了一口,說:“太好吃了!寶貝兒快做多幾個,蒸熟就趁熱拿去給爺爺奶奶一起嚐嚐吧!”我說:“好的!”爸爸吃到後,說“小趙,你可以在路邊擺攤買糉子賺錢了,三輪車爸爸給你準備。”我說“爸爸,我還要上學呢!”大家邊說邊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開心極了!

這個端午節,我親自動手包糉子,透過勞動給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送上了節日的祝福和誠摯的孝心。這是多麼令人難忘!

端午糉子作文 篇7

端午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

端午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

端午糉子作文 篇8

今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糉子,我家也不例外。栗子糉、豆沙糉、蜜棗糉、香腸糉。各式各樣的糉子,看着就讓人嘴饞。可是,今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我問媽媽,媽媽說:“端午節是人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我一邊吃着香糯的糉子,一邊聽媽媽講着屈原投江,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而向江中投飯糰的故事。

今天,我瞭解了端午節的來歷,知道了吃糉子、雄黃酒,賽龍舟的歷史故事。最讓我感動的是人們對屈原的一片深情。小小的一個糉子卻包含了這麼多的深意啊!名師點評:小作者在端午節吃糉子的同時,瞭解到了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是人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能知道這點,也算是過了一個完滿的節日。端午節最大的特點是吃糉子,“栗子糉、豆沙糉、蜜棗糉、香腸糉。各式各樣的糉子,看着就讓人嘴饞”,小作者家的糉子外形有什麼特點?吃進行味道如何?這些都可以再詳細地講述一下。總體來說,作爲二年級的小朋友,文章還是寫得不錯的。

週末傍晚去稻香村買糉子,結果碩大的塑料箱子裏只剩下2個蛋黃餡的糉子,想着自己家的老人都是北方人,他們還是喜歡吃小棗糉子,於是悻悻回家。 70年代我們小時候到了端午節家家都要包糉子。孩子們會帶着副食本和糧本去商店採購江米和小棗,那時每人半斤江米,一家一斤小棗,包出來的糉子縱然有一桶也不夠缺嘴的孩子吃。

四年級端午節的前兩天,我正趴在課桌上寫作業,同桌老二悄悄湊過來告訴我:他父親原來部隊的老部下給他們家送來一口袋江米、一包小棗,可惜他爸爸出差去了南方,母親去基層慰問演出。問我能不能把他們家的原料帶到我家做成糉子,半劈一份給我和弟弟吃。想想老二平時助人爲樂,在同學欺負我的時候能夠“兩肋插刀”,包個把糉子那還不是小菜一碟。接着,我就犯起愁來,江米和小棗有了,哪裏有葦葉和馬蘭條子啊?老二一拍胸脯:你說得那兩樣東西我們可以去蓮花池去找啊?我這纔想起來,蓮花池有大片的蘆葦;蓮花池北側的農場裏小路邊種植着一簇簇的馬蘭花。放了學以後,我們三個女生和老二、大亮一起過了馬路朝蓮花池跑去。

到了長滿蘆葦的西岸,我們一下子傻眼了,以前在岸邊玩的時候,感覺那些蘆葦是緊緊靠岸邊生長的。到了採摘的時候,才發覺蘆葦和岸邊還有大約兩米的距離,而且水面上凝集着綠色的浮萍。老二當時穿着短褲,大亮穿着老爸的軍裝褲子,看着老二哐哐下水,在一邊挽起褲腿。不料老二一聲尖叫,下面的蘆葦跟扎破了少爺的腳,葦子還沒有采摘先光榮負傷了。大亮吸取了老二的教訓穿着膠鞋下了水,結果池岸是斜坡的,越往裏走越深,捲起的褲腿上都是浮萍沫子。老二上岸以後看着沾滿黑色滋泥巴的腳,在一邊大喊着:繼續走,我非要吃上糉子不可!大亮用力劈着葦葉在胳肢窩下夾着,隔一會兒送上岸一抱,終於我肯定了他們的成績,看着放在地上的一堆葦子葉,讓大亮上岸。

大亮上岸以後,邁着噗唧、噗唧步子跟着我們,鞋子和褲子泛着污水的臭氣。老二一瘸一拐地走在前面帶路,我和笛子抱着蘆葦葉子,我們這一隊人馬好比是戰場下來的傷兵。我們可不能走下戰場,還有馬蘭花條子沒有偷回家那!爲什麼是偷呢?因爲馬蘭花長在農場鐵絲網裏面,那是公有財產,我們要採摘回家不是偷難道是順嗎?

標籤:糉子 端午 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