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品】端午節的作文800字(通用1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精品】端午節的作文800字(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端午節的作文800字(通用10篇)

端午節的作文1

古往今來,關於“端午”的傳說很多。我翻了一下書,大約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屈原的,有紀念孝女曹娥的,有紀念女詩人秋瑾的,但主要還是紀念屈原的。

屈原何許人也?屈平(約前340年_約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爲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大大增強。後來,屈原因政治鬥爭,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的傳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他投江時,正是農曆5月5日,其後人們每年都在這一天煮糉子來紀念他,這就有了端午的來歷。關於這一傳說,可以用唐代文秀的《端午》詩爲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對於屈原的遭遇,歷代文人感慨萬千,寫了不少詩詞歌賦。如唐朝盧肇的《競渡詩》、宋朝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宋朝蘇軾的《浣溪沙》、宋朝歐陽修的《漁家傲》、老舍先生的《七律。端午》等等,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或寓古於今,或憑弔,或追思,或喟嘆,都是難得的作品。但我更看重一個無名氏做的《滿江紅·端陽前作》。這闋詞的原文是:“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萬戶家中纏米糉,三閭廟外吟君賦。祭聖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這闋詞既寫景,也寫人,情景交融,如訴如泣,是一闋膾炙人口的佳作。

其實,無論抱負,無論秉性,無論才華,無論修爲,屈大夫都是我們所追尋的目標。因仰慕屈原,今年4月份,我與幾個朋友遊覽三峽,到了屈原的故里秭歸,探訪了屈原的遺蹟,傾聽了屈原的傳說,加入了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感受了紀念屈原的民俗歌舞。身臨其境,才感覺“神矣絕矣,歎爲觀止矣”。

又逢端午,吃着糉子,想着屈原,寫下這些文字。

端午節的作文2

一提起端午節,人們便想起了吃糉子、劃龍船。可是“端午”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又是爲什麼,你知道嗎?

“端午”本爲“端五”。“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陰曆五月初五稱爲端五。到了唐代,因爲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爲了討好皇帝,避用“五”字以示帝尊,用同音字“午”替換了“五”字。從此端五正式改爲端午了。

端午這一天成爲節日有很多種說法,最流行的說法,是爲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夫,楚王不聽他的正確的治國主張,反而將他免職流放到沅湘一帶。他在流放中看到楚國衰亡,人民遭受苦難,自己有無力挽救,心中悲憤難忍,便於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投入汨羅江自盡。楚國百姓得知後,竟想划船來救,但已趕救不及,百姓們又恐江中魚鱉吞食屈原的遺體,便用竹殼裹米投入江中餵魚,從此划龍舟、包糉子便成了端午習俗。

除了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說法外,也有認爲是紀念曹娥的。

曹娥是漢代上虞人,相傳她14歲時父親淹死與江中,曹娥爲尋找父親屍體,沿江痛苦17天后投江而死,這天恰好爲農曆五月初五,當人們發現曹娥屍體時,卻見她抱着父親躺在水中,嘴上還掛着一絲笑意,十分感人。江浙百姓爲她這種孝心美德所感,每年五月初五都要紀念她,還將這條江命名爲曹娥江,五月初五又稱爲女兒節。

端午節的來歷,除了對紀念古人的說法外,有些學者是認爲是源於我國古代的防疫巫醫活動,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到了五月初五,表明盛夏即將來臨,百蟲已滋生,疫病將流行,我國古代的南北方廣大地區,老百姓都把五月稱爲“毒月”,所以古代有在端午這天煮蘭草湯沐浴去病的傳統,這是端午最古老的習俗,因而古代稱爲端午爲“浴蘭節”。除了用藥湯沐浴之外,流傳至今的還有將艾草、菖蒲之類的草藥掛於門口,防治瘟疫及蟲害,吃雄黃酒就是爲了解蛇毒啊!

巫醫流傳下來的習俗,便是婦女們用五色線裹三角小彩糉,用黃絨布縫製小老虎。彩糉是爲討吉利,小老虎是爲了圖健壯,在西南,婦女們端午節在手腕及腳腕纏五色絲的習俗至今還保留着,這都是爲了避邪。

儘管端午節的來由有各種說法,但是老百姓普遍相信的是爲了紀念屈原投江這一說法。這正說明屈原的死深爲後人懷念,屈原的詩文對後世影響太大,屈原的愛國精神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受到廣大人民普通的尊敬和紀念。

啊!看來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

端午節的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佳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佳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佳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糉球,制糉,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爲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擡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裏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葉門——因爲艾葉能僻邪,這一天插艾葉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爲這一天是龍擡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糉——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糉,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糉,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糉球——糉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佳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佳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佳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4

家鄉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說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消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方法表達對他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糉子表達緬懷之情,隨時間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爲“端午節”,過節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糉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糉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我們孩子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路上就迫不及待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微笑……

興奮我就是睡不,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爲姥姥說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纔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幫助下認真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手腕、腳腕花花綠綠花繩,是弄胸前各式各樣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小公主。帶無比幸福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糉子。

說起包糉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糉子。我便一個指揮官架勢喊來爸爸,指揮他與媽媽抱起糉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白糖、蜂蜜與均勻,接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餡子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竈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自己花繩與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豐盛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說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自己親手做好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被這欣欣向榮日子陶醉了……

端午節的作文5

在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而我現在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了。

端午那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我家也不例外,那天奶奶就會早早地去超市,買一大把回來插在門上。說實話,小時候我因爲不知道這一習俗,還鬧了個笑話

那是在端午節的下午,我剛放學回來。來到門前,我竟看到有幾枝草插在門上,這時我突然腦洞大開,想到:這不會是風把它吹過來的吧?於是我趕緊進門告訴爸爸:爸爸,你看,竟然一株小草被風吹到我們家門上。這時,爸爸笑眯眯地對我說:這不是小草,而是艾草。這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你聞聞看,這艾草還有香味呢。於是我湊近聞了聞,發現這是一股刺鼻的味道,我就立馬捂上了鼻子。爸爸見狀又給我解釋道:艾草之所以是這個味道,是因爲五月蚊蠅多,艾草的味道不僅能驅蟲,還能避邪呢!以後全家可以平安吉祥了。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後,又聞了聞艾草,覺的它並不刺鼻了,而是變成了沁人心脾的香味了。可能是爲人們的心願祝福吧。

在我的腦海裏,除了沁人心脾的艾草香味,就數那色味俱佳的糉子了。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早早地買來糉葉、糯米和蜜棗,然後從大清早就開始忙活包糉子。不一會兒,糯米和糉葉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出來,以至於溢滿了整個廚房。

糉子出爐了,我急忙拿出一個糉子,顧不上燙,立馬就掀開墨綠色的糉葉,一股糉香味撲鼻而來。潔白的糯米糰裏彷彿嵌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這時,爸爸又在旁邊科普了一下糉子的來源:屈原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楚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亡。因此,人們爲了紀念他,怕他的真身被魚蝦吃掉,做了糉子投入江中。說完我懷着敬佩之情咬了一口糉子,心裏有一種既美好又滿足的感覺。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博大精深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等你去繼續發掘那些傳統節日的豐富內含呢!

端午節的作文6

這個星期一,老師教我們包糉子,並講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傳說。

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汩羅江。當地居民聽說後,便把煮熟的米飯糰、鴨蛋、雞蛋都投進汩羅江中,避免魚、蝦、龍、蟹咬壞屈原的屍體。後來,每到五月初五,人們用包糉子的習俗紀念屈原,代代流傳就形成了我國曆史上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五月節。

老師還說傳說五月初五生的孩子都不能養大,因爲這一天是“惡日”。如果養大了,女孩害死母親,男孩害死父親。五月初五不能蓋房子,如果蓋了房子,一家都禿頭;還不能升官發財……

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古人認爲五月初五這天蠍子、毒蛇、蜈蚣等五毒就會出來害人。還有一些妖魔鬼怪也人間來糾纏傷害人類,而這些東西怕雄黃酒、艾草、菖蒲等。所以,那一天家家都喝雄黃酒並在門口掛艾葉、菖蒲等,用來趕走妖魔鬼怪。

另外,端午節還有二十多個名稱: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女兒節等。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知道了這些傳統習俗後,我們開始包糉子,材料有:糯米、糉葉、系糉子的線繩。

陳老師先拿了一片糉葉,然後把糉葉的圓頭往裏一卷,就變成了一個沙漏的形狀,把糯米往裏裝。裝滿後,再把米弄平,再用餘下的糉葉蓋住有米的漏斗面。最後用繩子繞緊繫一個結,一個漂亮的糉子誕生了。

老師做完示範後,我就躍躍欲試。拿起一片糉葉像老師一樣,把圓頭往裏一卷,也成了一個沙漏的形狀,只是與老師的比起來大了許多。然後,我也像老師一樣把米裝滿,弄平。再用餘下的糉葉蓋上,可就是蓋不上。於是,我仔細回想老師怎麼做的發現我的“沙漏”比老師的大了許多,我又把米倒進盆裏重新做。就這樣,我做了很多次都沒有包出來,不是系不好,就是系的時候散了。最後,快放學的時候我找陳老師幫我弄好一個糉子。我非常開心,拿着糉子在教室裏到處炫耀……

這節課,真是非同凡響!既讓我們學會了包糉子,又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知識,真是一舉兩得!

端午節的作文7

我的童年是在那一葉窄窄的龍舟上度過的。

春天剛過,端午就來了,徐徐清風漫過山林,翠綠的樹木在風的應和下翩翩起舞,家家戶戶,艾葉已掛上門頭,它們像忠實的.使者祝願一年內少生災病,風調雨順。

天剛破曉,風聲、水聲、歡笑聲在不大的村莊裏盪漾開來,端午,就這樣成了我童年生活最大的慰藉。

鑼鼓喧天龍舟競發

五彩綢緞在水面自由地漂盪。上游傳來了一陣鑼鼓聲,岸旁小憩的野鴨趕忙飛離了地面,不住地撲扇,我和那羣野孩子的雙眼直勾勾地盯着遠方,只見百餘位光着膀子大漢駕着五艘龍舟駛來,那激起的白浪,搖曳的身姿的活像五條真龍貼着水面騰飛。

我們也不曾閒着,用黝黑的報紙揉成了一個所謂的龍頭,粘在了一條小木船的前方,與周圍那些五彩斑斕。船身修長的龍舟相比,立身就顯得單薄了許多。我們自顧自地拍打着手裏的木漿,濺飛的水花浸溼了我們的衣衫,但那船卻紋絲未動。我們看着彼此,爽朗的笑聲響徹天空……

糯米飄香糉子登場

千百年來,糉子已成了端午不可獲缺的一部分。清晨,奶奶帶着幾位婦女上山摘樹葉,大山中,棕櫚葉甚是稀缺,她只得用一些寬厚的樹葉加以代替。

剛起牀,糯米的香味已佔滿了家中的所有地方,村子裏的嫺慧的女人都聚焦在家門口,準備着大量的糉子以備全村人享用,看看奶奶那嫺熟的手法,一片樹葉放在手心,用勺子舀取適量的糉米,加以鮮紅的大棗點綴其中,她翻新着手中的糉葉,最後用紅帶子紮緊收尾。

親口品嚐着糯糉,一股說不出的甜涌上心頭,那是端午的味道,愛的味道。

雄黃一口思鄉情腸

到現在我仍記得那口雄黃,酒的辣意,百草的苦澀從口中涌入鼻腔,我急忙拿起身邊的水,匆匆下肚,想立刻沖淡那獨特的味道。

現在聞聞當年那蘸過雄黃的手指,那氣味似乎仍縈繞在指尖,來到大城市以後,龍舟競發的場面只能在電視上見到,所食的糉子也早已變成了超市買回機器貨,那口醇美的雄黃也許久未再次聞過,但有一樣東西未變,端午的情懷未變。

每到端午,看到電視上的龍舟,我總會想起當年的端午,那鑼鼓喧天的家鄉,那睦鄰和善的村民和那天真爛漫的童年,在龍舟上的度過的童年。

端午節的作文8

作爲傳統節日的端午,它留給我的美好印象源自兒童時代。

那時的鄉下,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糉子好吃,可包起來並非易事,每當媽媽開始着手包糉子時,我便不由自主湊了上去,先盯着她包糉子的姿勢,隨後便比葫蘆畫瓢,模仿起她來。

我先是用左手拿起糉葉並將其彎過來,捲成一圓錐形狀,再用右手向圓錐裏放米,待米放入一定量時,將其壓緊抹平後用棕葉覆蓋嚴緊,再用細線捆紮結實,這樣,一個狀如三角形的糉子就搞定了。雖說這包糉子的工藝並不算複雜,但你可別輕視了這不起眼的手頭功夫。如果我在遭遇媽媽多次數落之後,沒有屢敗屢試的膽識和勇氣,恐怕至今還不會包糉子呢。

包糉子時,如果在糯米中摻入一些大棗、紅豆、花生之類的東西,就可包出口味不同、各具特色的糉子來。媽媽包糉子時,最愛把紅棗摻入糯米以圖大吉大利。媽媽說,吃棗糉多的小孩,聰明伶俐,能早中狀元。因此,每年過端午節,我都沒少吃棗糉,雖說學習在年級不是數一數二,但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從沒低於前十,這倒是真的。誰能說這其中沒有棗糉的功勞呢?

端午節這天,爸爸媽媽一大清早便起牀,他們除了要把房前屋後仔仔細細地打掃乾淨,還要準備上一頓與平時不同的早餐——煮糉子。

媽媽煮糉子時,還要在鍋裏放上雞蛋、鴨蛋,糉子煮好了。雞蛋、鴨蛋自然也就早熟了。大家吃過拌糖的糉子之後,還必須吃上煮熟的雞蛋、鴨蛋各一個。爸爸說,吃了端午節糉鍋裏煮的雞蛋,這個夏天就不會生瘡;而吃了糉鍋裏煮的鴨蛋,這個夏天頭就不會痛。

其實,端午節這天最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天不亮,我們就結伴先去村外的樹林裏找艾蒿,將其拔掉後,在太陽出來之前必須趕回家,然後在門楣、視窗等處,全都插掛上艾蒿。爺爺和奶奶都說這樣做可以驅魔祛鬼,保障家人平安。小孩子做這些事既要起早又要受累,但我們每個人都樂此不疲,並未感覺到累。

如今,又到端午節,坐在考場裏的我,不禁回想起童年時過端午的一幕幕情景來,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端午節的作文9

端午節是吃糉子的日子,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更是懷念屈原投江的日子。那次經歷讓我愛上了這個節日。

去年過端午恰逢週末,我百無聊奈,嘴裏唸叨的滿是諺語,當讀到“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這一句時,我停了下來,不禁思忖:爲什麼呢?這也太假了吧!百思不得其解。忽然,媽媽微笑着說:“走,逛街去!”聽到這句話,好像把我從無盡深淵中拉了出來,讓心靈的幼苗漸漸舒展。是啊,逛街總比宅在家好,說時遲那時快,我胡亂地收拾好書桌就開啓了一次快樂之旅。

老媽帶着我在人海中穿梭,好不容易擠進了一家商場。嗬,商場裏好吃的好玩的商品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媽媽告訴我,端午節臨近了,“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都是端午節的習俗。不錯,那貨架上擺放的幾乎都與端午有關:端午糉、雄黃酒、菖蒲我還真沒見過這些東西呢。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串糉子,絲絲糉香沁人心脾,早已忘記是哪家店鋪散發出來的。東邊食品西邊謎,逛完端午食品專賣區,我們又玩起了猜謎語。第一則“小米二字有變化(捲簾格?商品名)”我絞盡腦汁,自言自語“這也太太太”媽媽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提醒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哦,糉子!這也太簡單了吧!”說出答案得到獎品,我的興致不減。再接再厲,第二則“舉杯盡飲添歸心(節日?紀念日)”“這不是‘端午’嗎?”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脫口而出。結果,我又答對了,拿着兩份獎品,高興得像掉進了蜜罐子。我在心底默唸道:“端午端午,我愛你,因爲猜謎好運氣。”

走出商場,我們又來到了街上,一路望去,那條街大大小小的鋪面簡直是在開糉子盛會:北平糉子、浙江的湖州糉子、四川的椒鹽豆糉、廣州的中山蘆兜糉、閩南的糉子分礆糉、肉糉和豆糉,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看在眼裏,饞在嘴裏,另有一番滋味涌心頭。

回到家,我居然沒有一絲倦意,電視里正現場直播“賽龍舟”,每一艘船都奮勇向前,水花激盪,野鴨歡飛,那激烈歡快的場景至今清晰地出現在我眼前。

端午節,我是徹底愛上它了,那你呢?

端午節的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來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後人緬懷他逐漸形成一個節日。

在端午節當天,人們會按照習俗來包糉子、賽龍舟、貼五福、掛艾草等。說起這包糉子來,我跟它還有段不解之緣哩。

端節的前一天,媽媽把事先已經準備好的糉子葉、江米、蜜棗以及馬蓮浸泡在水裏,我對此十分不解,便問媽媽:“媽,爲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泡在水裏,現取現用不是更好嗎?”媽媽說:“如果不把這些東西泡軟,糉子葉是脆的,用的時候一包就碎了,所以要把它們全部泡軟。等這些原料都變得軟乎了,才能包糉子”。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我又去廚房看那浸泡在水裏包糉子的原料,果不其然,跟媽媽說得一個樣。經過一夜的浸泡,糉子葉都變軟了,聞着還有一股淡淡的竹葉的清香味,不像剛買來時那麼幹巴巴的了。我興高采烈,迫不及待的想要包糉子,媽媽自然是不答應,但也經不住我的死纏爛打,終於同意了。於是,我忙前忙後,幫媽媽把原料擺放到桌上。“媽,怎麼包糉子?”“先把糉子葉圍成一個V字形,放入一顆蜜棗,然後灌入江米,再放兩顆蜜棗,將糉子葉雙雙摺回再用馬蓮將其捆好,一個糉子就完成了。”媽媽邊說邊示範着,眨眼功夫已將一個糉子包好。再看我,目瞪口呆,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看啥呢?趕快包。”我這才從觀看中回過神來,手忙腳亂包起糉子來……

一小時過去了,我一個也沒包完。再看看媽媽的戰績,已有二十六個糉子了,媽媽看到了我這面的桌子一片狼藉,除了幾片破損的糉葉還有到處散落的米粒,於是我被“紅牌罰下場”。唉,我只好悻悻地離開了飯桌。但最後,我還是吃上了糉子。那糉子的香、糯、綿滑,怎是個爽字能形容的啊!嘿嘿,古有“無功不受祿”,今有我“無功也受祿”,或許也真像媽媽給我的那句名言——全天下的糉子都不夠你禍害的。我大概真的不是包糉子的料吧!以後還是幫媽媽吃吧。

這個端午節我過得真開心。因爲我包的不止是糉子,還包的是一種傳統文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