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二年級描寫包糉子的作文

二年級描寫包糉子的作文1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它是爲保護投江的屈原發明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忠君愛國,卻因遭受奸臣陷害而被流放。後來秦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抱着石頭跳進汨羅江,與楚國共亡。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去汨羅江邊憑弔屈原。因爲打撈不到屈原的身體,大家就紛紛把飯糰投到江中,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了。人們怕引來貪吃的蛟龍,就用蛟龍害怕的楝樹葉包飯,彩色絲線捆紮,這樣逐漸演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糉子了。

二年級描寫包糉子的作文

今天是端午節,在一片熱鬧和陣陣糉香中,我們全家聚在一起談笑風生。外婆和媽媽包起了糉子,我好奇地湊過去看看,只見外婆麻利地拿起幾張墨綠的蘆葉疊起來,捏住蘆葉的一頭往裏一卷,形成一個圓錐體。外婆緊接着將事先準備好的糯米與肉調和的餡添進圓錐體中,牢固的錐體將餡封得滴水不漏,她再利落地封上口,接着拿起根線把糉子綁了起來,放到鍋裏煮。就這樣,一個個玲瓏小巧的糉子出鍋了。

吃着口味濃郁的糉子,聞着糉子的陣陣飄香,眼前似乎浮現千年之前,一位滿懷愛國情,憂愁的詩人站在寬闊的大江前,向着天地傾訴着苦悶,大浪不斷拍擊着礁石,彷彿震天的鑼鼓作響着,伴隨着他跳入江中,爲他譜寫着一曲壯烈的愛國樂曲。

小小的糉子中,蘊含着深厚的文化,也包含着一位偉大詩人的愛國情,讓我們記住每一個端午節吧!

二年級描寫包糉子的作文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們高興地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這不,家家戶戶都忙着包糉子呢!我們家也不甘示弱,包了好多糉子,我也不願落隊,就跟奶奶學包糉子了。

別看這糉子小,包起來可麻煩了。如果粗心,說不定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造成重包的後果呢!先要準備糉葉,糯米,紅棗。準備完畢後,先拿起糉葉,拿起一個角,裹一個像漏斗的形狀,然後把糯米放進去,不要放的太滿了,也不要放的太少了,在糯米中間放入我最愛吃的紅棗,再把糉葉一卷一裹,最後用線繞幾個圈再打個結,就ok了,可沒想到,由於線扎的太鬆,一下就散了,唉,沒辦法,只好重新開始了。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弄好了。我一共包了3個糉子,而且,其中一個糉子裏,我放了一根紅通通的辣椒,看看誰是那個中彩的人。左等等,右等等,糉子好像和我作對似的,一直不肯熟呢。我真覺得度秒如年呢。3小時過去終於過去了,看着芳香四溢的糉子,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準備嘗一嘗。撥開糉葉,只見白花花的糯米像一粒粒糖果,散發出它那誘人的氣味,我不顧一切使勁咬上一口解饞,“哎喲”,我被辣到了,是我包的那個放了辣椒的糉子,“水,水……”我輕微的喊道。幸好有水的解救,要不我那粉嘟嘟的小巧嘴早被辣冒煙了,這可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呀!

這個端午節,真令我難忘!

二年級描寫包糉子的作文3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懷;一條江河,流淌千年。一個節日,一種紀念的文化;一腔眷戀,流傳人間。 6月11日下午,我和爸爸在家開始包糉子,沒想到爸爸可是包糉子高手。只見爸爸把浸泡好的蘆葦葉一片搭在一片上,然後一折,再一擰,就把葦葉變成了漏斗形,再倒上米,把一塊肉填在米里,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小勺子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再撒上一層米,把它蓋上,三纏兩繞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弄得我眼花繚亂,驚慕不已。

我不甘心,於是決定自己也包一個大糉子。我也在糉子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課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弄壞了,就是糯米包不緊。爸爸說:“搖動筷子時輕一點,把糉葉捏緊些你看……”爸爸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呵呵,我包得糉子有點樣子了,這回我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終於把葦葉做成了一個讓人滿意的漏斗形了,接下來往漏斗裏填米,再把肉填進去,又撒上一層米,該蓋上了,我把蓋子向前一推,這次挺順利的,可蓋上後發現米少了,想加米,可沒加好,又多出來了這時我小心翼翼地把多出來的米倒了,然後取出一根棉線,一圈一圈地繞上最後打個結。我學會了包糉子,看着自己的勞動成果,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我也能包自己喜歡的糉子,吃着自己包地糉子,真比喝了蜜還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