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彙編八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彙編八篇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1

母親節快到了,總想寫點什麼,多少文人墨客對偉大母親的讚美詞,總讓我感到寫這話題太沉重,那我就從生活的一個側面談談我的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

去年春天,朋友送來幾斤糯米,放了很長時間愁得不知該怎麼吃,端午節前到超市購物,看到大量賣糉子的促銷廣告及各種包糉子的竹葉、糯米等,忽然想起家中的糯米爲何不包成糉子吃。因此,順便從超市購買了幾包鮮綠色的真空包裝的“鮮糉葉”。回去後把糯米就泡上了。第二天就開始包,憑着記憶先把兩張糉葉圍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及紅棗,再折回來,捆上線,可手中的糉子怎麼包都不像樣,就是不聽話,怎麼扎捆也不像記憶中母親教我包的糉子,煮出來的糉子破的破、漏的漏,鍋裏都是米。這時纔想起原來學藝拜師不到位,只是看到母親包糉子時的模樣,沒有親手包,只可惜當時母親外出旅遊不在家,現學都找不到老師,沒辦法,只好湊和地包了一部分,剩下的米用了偷懶的辦法,把糉葉鋪在蒸鍋屜子上,把米放上,再蓋一層糉葉蒸出來得了。

透過這次包糉子,才感覺到母親平常爲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我們都認爲是應該的,也從沒有注意到一點小事其中蘊含着大量的知識資訊在裏面,也蘊含着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在裏面。母親是江淅人,心靈手巧,記得幼年時每過“端午節”,我們都能吃上母親親手包的好看又好吃的糉子,那是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福建的山區永泰縣,那是山清水秀的美麗的南方小縣城,附近有條河,不遠處就是山巒,到處都長有一簇簇的竹子,葉片大大的,每當要包糉子,我就會拎上竹籃子,帶上弟妹去採摘,包出的糉子竹香味特別的濃,所以在超市買糉葉我還是喜歡買鮮的,總想找到記憶中過去糉葉的影子,可是現在真空包裝的“鮮糉葉”,令人大跌眼鏡。

今年清明過後,春暖花開,母親又要回故鄉去遠遊,我想今年端午節又吃不上母親包的好吃的糉子了,決定一定要把包糉子的手藝學會。於是跑了幾家商鋪去購買糉葉及包糉子的原料,因爲不到季節都沒有賣的,無奈就找出去年剩下的一包真空“鮮糉葉”,買了兩斤糯米,積極主動地找到母親拜師學藝,母親一看非常高興,終於有人看到她的手藝的重要性了,非常認真地手把手地教,一點不合格都要重來,並說“東西可以亂吃,活不能亂幹,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是我常聽母親掛在嘴邊的,老人家的話與當今我們學的《細節決定成敗》,真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她們用淺顯的語言講出來,而沒有那麼多高深的理論。道理都是相同的。在母親的指導下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包出的糉子有棱有角既好看還好吃,這次煮出來的糉子還是有漏米現象,問題就出在那“鮮糉葉”上,母親說在北方只能買那種幹糉葉,這不又學了一手。我想我國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在這種手手相教,口口相傳中才保留下來的吧。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帶給我們商品極大的豐富,超市裏各種口味的糉子都有,但我總覺的沒有母親包的糉子好吃,口感不一樣。母親年紀漸漸大了,每年我們都勸她別包了,她總要多包一些,送給幫助過她的左鄰右舍,她說年齡大了,受別人的恩惠無以報答,只能拿出點自己的手藝回贈一下朋友。母親每次包糉子都會準備多種原料、多種顏色的線,好區分不同口味的糉子,邊包嘴裏會邊叨叨,大女婿愛吃紅棗餡的,大女兒愛吃花生的,外孫愛吃純糯米的,兒子愛吃肉餡的等等。母親是把她的愛包進了糉子裏,我也要將這份愛代代傳遞下去。母親節即將到來僅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並說一句從不當母親面說的話“媽媽,我愛您!”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2

這鬥蟋大會的開幕戰,自然是由東道主聽風樓的劉海開打,迎來的對手是暖春巷回雁閣的金牌蟲師胡黑。劉海一臉不屑地看着擂臺另一頭的胡黑,心中滿是譏諷。這胡黑和他是老冤家了,因爲同在富貴坊,聽風樓和回雁閣自然有着不小的競爭與仇怨。胡黑和劉海約鬥過多場,卻從未勝過。

鳴鑼三響之後,一位鬚髮花白的老人走到二人中間。這老人是本場的評判,他雙手接過劉海的鬥蟋盒,仔細觀賞了一番纔對臺下衆人唱道:“聽風樓劉海,所持鬥蟋‘西府霸王’,至今連勝九十一場!”

唱罷,臺下響起一陣歡呼之聲。老人捻着鬍鬚點着頭,懶洋洋地接過胡黑的鬥蟋盒,同時唱道:“回雁閣胡黑,所持鬥蟋……天啊,這是……青頭寡!”

劉海心中一震,忙把視線落在鬥盆之中,待看清胡黑的鬥蟋之後,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胡黑這隻鬥蟋長得極其古怪,個頭要比尋常鬥蟋大上一倍,通體烏黑鋥亮,而頭部和牙齒卻是一片青綠,兩眼通紅,那蟲兒一入鬥盆,就發出尖利的鳴叫,聲如半夜鬼哭。

“果然是青頭寡。”劉海眼角微顫,腦海中浮現出祖傳古書中對於這種兇蟲的描述——青頭寡,性兇而力大,生於百年古墓之中,長年吸收屍氣鬼氣,雙瞳泛血,齒含屍毒,非異蟲不能鬥之。

好傢伙,這黑蠻子哪裏得來這種品級的異蟲?劉海心中感嘆,擡頭看向胡黑,而後者一臉得意,指了指鬥盆中的蟲兒譏笑道:“怎樣,劉大師對我這隻青頭寡還看得上眼吧?看樣子你這‘西府霸王’今天要成無頭王八了。”

過了初時的震驚之後,作爲評判的老人已經壓住了激動心情,抽出了鬥盆中隔着兩隻蟲兒的柵欄,宣佈比賽開始。

柵欄剛一抽開,兩隻極品異蟲終於第一次見面,或許都知道對方是難纏的對手,這最開始的對峙鳴叫,便一浪高過一浪,誰也不讓誰,誓要第一時間壓過對手的氣焰。

劉海側耳傾聽鬥盆中蟲兒的鳴叫,越聽心中越喜,看來“西府霸王”的鬥志被青頭寡完全激發出來了,氣勢一路飆升,這是個好現象。

劉海負手而立,整個人完全沉浸在一種氣定神凝的狀態之中,倒有幾分沙場秋點兵的意味。而實際上,他是在感受着蟲兒身上的戰意,他在等,只等戰意攀升到最高時,便是他出手的時刻。

“來了!”當蟲兒的氣勢達到頂峯的時候,劉海兩眼一睜,眼中閃出亮光,手捻簧草飛快地在蟲兒的觸角上來回撥動起來。而這時,胡黑才作勢出手,卻慢上了半拍,“西府霸王”已經迅速地朝還未準備完全的青頭寡衝了過去,兩隻蟲兒當下就咬在了一起。

“黑蠻子,你的蟲雖好,但你本人的技巧比我卻輸了不止一籌啊。”劉海頭也不擡地譏笑着,他心裏明白,這場比鬥將會異常艱苦,必須把握住每一個細節。而他說這句話的`目的,便是在心理上先給胡黑一記猛擊。

果然,話音剛落,他就瞟到胡黑的右手輕微地一抖,劉海嘴角一揚,簧草在“西府霸王”的背脊上連點兩下,得到主人號令,這蟲兒兩隻後腿一蹬,上半身微微揚起,向左側一傾,就要把青頭寡摔出去。

這奮力一擊如果成功的話,便能極大地打消青頭寡的氣焰,後面的比鬥就好辦了。可惜的是,極品就是極品,青頭寡的身體也往左側一橫,堪堪抵擋住了這一波攻勢。

劉海心中嘆息,這當頭一棒不能敲掉青頭寡的氣焰,後面的比鬥就艱難了……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3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糉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初一糕、初二糉、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糕是爲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麪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初二,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着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糉子。洗好的糉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糉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纔能有糉子吃。看着一片片糉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糉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糉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沉甸甸的。就那樣提着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糉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初三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初四一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初五是過端午節的高潮。家鄉民俗認爲,五月爲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裏打一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裏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污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節前,村裏的小孩都會纏着母親或祖母給打個“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絲線結成一個精緻的網絡子。用“五味草”煮鴨蛋,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裝進網絡子裏,掛在胸前衣襟的鈕釦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黃漬。出門一碰上小夥伴,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剝了殼吃掉,有一種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對於雞蛋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爲他們特別的喜歡吃,而是因爲他們特別的喜歡“鬥蛋”。帶上幾隻蛋,早早的來到教室,幾個一羣在課桌上拿蛋對撞,誰的蛋被撞破誰就輸了,好勝的小孩們玩得可開心啦。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羣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爲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4

端午節到了,家家都飄出糉子香味。節日味道隨着糉子清香沁入肺腑。試想,在當今快節奏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糉子,還真很難找到其他屬於這個古老傳統節日特徵。沈從文《端午日》裏那樣豐富多彩民風民俗隨着生活節奏加快,也一點點消失在時代步伐中。可那些多姿多彩節日習俗,總是讓人懷念。我也總會在這個傳統佳節之際不由夢迴童年,一遍遍在心裏回味兒時過端午情景。

老家在蘇北一個偏僻鄉村。每年端午,都已是農村“大忙”季節。家裏人多勞少,農忙時候,我都是算是主勞力之一,也就只有在端午這一天,我可以不下田,專門在家裏忙家務。記得那時爸爸會一大清早就到鎮上稱點肉,買點魚放在家裏。平時吃不上這些,也只有過節這天才奢侈一次,打打牙祭。我則早早起牀,忙活好其他家務,就提着籃子,去田間地頭採集各種野草回來留着下午燒水洗澡,說用端午這天百草燒水洗澡可以保整個夏天身體健康,不生面板病。那時在農村老家這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習俗之一。百草當中最重要是艾草和菖蒲,當然還有河邊金銀花,田頭薄荷草等,我把各種野草採回來,放在我家那口八張鍋裏,把鍋裏放滿了水,再在鍋裏放些雞蛋和蒜頭(有時蒜頭是放在竈膛裏烤),這些都是必須得有,也是端午習俗之一,然後就開始燒,一直把水燒開。燒開水,是青綠色,水燒開了,雞蛋也煮熟了,蒜頭也煮爛了。蒜頭我們不稀罕,我們稀罕是煮雞蛋。我們姐弟幾個最起碼可以一個人分到一個雞蛋,因爲平時雞蛋都要省下來賣錢補貼家用,只有端午這天才能吃到煮雞蛋。那時我們總是把圓滾滾熱乎乎雞蛋捧在手裏把玩,捨不得吃。雞蛋殼也沾染上了青綠色,看起來更加誘人,聞起來除了蛋香還有清香。那時我們經常是把雞蛋把玩到晚上,才小心剖開雞蛋殼,慢慢把雞蛋吃掉。水燒開以後,撈出裏面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木桶裏,待溫了後洗澡。把弟妹們洗好澡以後,還得給他們繫上絲絨線。那時端午時候,鎮上到處都是賣絲絨線,五顏六色,煞是好看。因爲在老家端午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洗完澡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要繫上這些絨線,一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讓喜鵲銜去爲牛郎織女晚上相會搭建七彩橋。

說實在,我一直都不知道這些習俗是怎麼由來,也沒有聽村上老人講過。只知道那時家家都這麼做。而且我一直奇怪是那時每年端午我們村上竟沒有人包糉子,但家家卻都熱熱鬧鬧。即使是農村最忙時候,也沖淡不了節日氣氛。下傍晚總是看到幾乎所有孩子都洗乾乾淨淨,手裏都拿着煮雞蛋,脖頸上繫着五顏六色絲絨線,在小夥伴面前炫耀。我是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端午是紀念屈原節日。以前我對這方面知識瞭解完全是空白。因爲家鄉河流少,所以所謂賽龍船等這些與水有關傳統習俗我們那裏都是沒有。

時隔十幾年,那些兒時節日習俗,也在老家逐漸消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如過節,節日氣氛也淡了。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也找不到那些曾經用來燒水野草蹤跡了。只是不知道,孩子們現在不繫絲線,牛郎織女沒有喜鵲搭建七彩橋,他們怎麼相會呢?哦,忘了,現在老家,連喜鵲也很難見到了。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5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節是有很多講究的。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小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小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假如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小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小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6

糉子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爲“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爲“角黍”的糉子,因爲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爲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糉子是以黍爲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糉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糉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糉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爲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糉。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爲幹竹葉綁出來的糉子,熟了以後還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糉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糉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

就口味而言,糉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糉子以甜味爲主,南方的糉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糉子大約可分爲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糉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糉,餡心以小棗、果脯爲主;第三種是豆沙糉,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糉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爲“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糉子,米質香軟,分爲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糉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糉以棗泥或豆沙爲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糉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糉、雞肉糉、豆沙糉、鮮肉糉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糉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麪、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糉。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裏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麪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爲饋贈的禮品。

廣東的中山蘆兜糉,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糉子分礆糉、肉糉和豆糉。礆糉是在糯米中加入礆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爲可口。肉糉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漳州石碼的肉糉最爲出名。豆糉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安徽的龍舟糉: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選火腿臘肉摻江米,外裹糉葉,安徽江米又軟又糯,火腿臘肉肥而不膩,肥油帶着濃濃的香味滲入江米,加上糉葉的清香,煞是誘人。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7

一個人孤身在外飄泊了好多年,始終不能忘記家鄉的味道,雖然不知道家鄉現在是什麼樣子,但那裏的山山水水時常在夢裏跳躍着出來,讓一個又一個孤寂的夜晚伴着家鄉的溫馨再次睡去。夢裏一片藍天,還有家鄉清清的河,河邊那些茂密的蘆葦,那些和蘆葦葉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端午,來自於對母親的思念,來自於對家鄉難以忘懷的情結,異鄉人在失意的時候總是懷念他的故鄉,其實還是有太多人在得意的時候依然深深的愛着他的故鄉,一切的一切,也許源自內心處深深的某種眷戀。

我的故鄉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飛舞着漫天的風沙,最美麗的時節莫過於端午前後,一羣一羣的燕子呢喃着從遙遠的天際像夢一樣飛來,落在那些或高或低的樹林子裏,歡快的尋找往日的舊巢,燕子是很戀舊的,每一年的這個時候總是會翩翩的赴了來年的舊約,嫋嫋而來,尋找那些往日的相思和纏綿。就像某些事物總是在某一個時刻悄悄地來臨,襲擊你柔軟而又溫軟的心,讓你幸福的疼痛,這是異鄉人的話,啊,異鄉人……我也只是一個飄泊異鄉的人,總是在某一些時刻懷念我的故鄉。

時間就在我打盹的一瞬間悄悄地過去了好多年,闊別了家鄉好多年,始終不敢憶起,害怕觸及了心扉最深處的疼。但是,有些疼痛你怎能躲避,它也許就在那一霎席捲你脆弱的城池,令你潸然淚下。

這個季節是一個多雨的季節,雨絲纏綿着像一個又一個相思的結,把我牢牢地系在裏面,幸福而又甜蜜略帶憂傷,我總是在想着家鄉的楊梅,還有家鄉的葦葉,還有母親包的糉子。

母親包的糉子在我的記憶裏總是那麼的難看,就算在那些物質及其匱乏的年代我都不願意去咬它一口,甚至,連多看一眼我都不大願意。母親只是哄着我,多吃一口,再多吃一口,於是,我便像小鳥一樣張開大大的嘴巴,等待着母親餵食的樣子,吃完後,母親總是輕輕地拍着我的頭,一臉幸福的樣子,我就在那種貧困而又幸福的日子裏長大。

總是不知道白駒過隙是什麼概念,歲月匆匆的流走,母親便是七十多了,不是那種不經意間霜染了青絲,而是滿頭的銀髮,母親,您垂老矣,只是,爲什麼,我竟然覺得我還沒有長大。

每一個人都有着故鄉的情結,一種思鄉的病,只是現在的我不知道是思念家鄉的山水,還是家鄉的人,抑或是兒時的玩伴,這一切都已離我遠去。只是在夢裏,母親的顏容有着永遠不曾老去的青春,亦如那采薇的女子在夕陽下蘆葦蕩裏溫軟的迴音。

轉眼便是好多年沒有吃過家鄉的糉子了,也沒聞到過糉葉的那種幽香,家鄉的糉葉是有着淡淡的如竹子一樣的香味兒,很淡,很淡,只有在你凝神靜氣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它的那種回味餘長,甚至是山水之間的氤氳,還有那種愛的祥和飄渺着蕩氣迴腸。

這個季節,母親的糉子便是會如約而來,像極了樑間的燕,如期而至,那個時候,我便不知道是過節,只是知道在某一個時分有那麼些溫軟的令人膩味的糉子擺上我們的桌子。

不經意間,我已悄悄長大,也許早就忘掉糉子的模樣。思念總是在某個深處氾濫成災,當我在異鄉漂流的時候,拖着疲憊的身軀正欲躺下,快遞公司送來一個大大的包裹,我小心的撕開包裹,一大包的糉子裹着紅頭繩安靜的躺在那裏,正如幼年時的襁褓中穿着紅肚兜的我,包裹裏有一封信件,一看筆跡就知道是母親的親筆信,拆開信件,打頭兩句便是“我兒,糉子收到了嗎……”

頃刻間淚如雨下,朦朧的淚眼裏我似乎看到母親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安靜的一個一個的包着糉子,一個,又一個……

端午節的作文1100字 篇8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唐朝人們就開始慶祝端午節了。

端午節又有許多別名,如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浴蘭節、解糉節、女兒節、端禮節、菖蒲節等等。端午節的來源不確定,有很多說法。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於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家家總會飄來陣陣糉香。各種口味的糉子總會博得人們的歡心。尤其是小孩子,總是圍在大人們身邊,津津有味的學着包糉子。你知道糉子是怎麼包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糉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託着糉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後把美味的糉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嚐嚐,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裏鑽 。

看過白蛇傳的人都對雄黃酒有一定的印象吧。作爲一種中藥藥材,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代人就認爲雄黃可以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闢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國神話傳說中常出現用雄黃來剋制修煉成精的動物的情節,比如變成人形的白蛇精不慎喝下雄黃酒,失去控制現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讓自己不生病。

端午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更應該發揚廣大。

端午節的習俗可真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