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化作文 > 習俗作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00字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00字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相信這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個節日吧?可對於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呢?估計大多數人都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不同的說法,第一個是爲了紀念屈原,第二個是紀念孝女曹娥,第三個是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說是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爲救父投江。事情是這樣的,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伍子胥,關於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那麼,人們在過端午時又有什麼風俗習慣呢?第一個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第二個就是端午節吃糉子;第三個是佩香囊,據說可以避邪驅瘟;第四個是懸艾葉菖蒲;第五個是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第六個是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小時候記事起端午節好像就只有吃糉子這一風俗,感覺家裏人也不是很重視這個節日,不過我倒是挺喜歡的,因爲我超喜歡吃糉子的。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

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爲“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爲“角黍”的糉子,因爲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爲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糉子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糉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糉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到晉代,端午食糉子成爲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糉”。

到了唐代,糉子已經成爲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糉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糉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糉子”。元代的糉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侷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糉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糉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糉、肉糉、水晶糉、蓮蓉糉、蜜餞糉、板栗糉、辣糉、酸菜糉、火腿糉、鹹蛋糉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面板病。

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牀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

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兩千三百年前,一個清瘦老人,仰望蒼天,他在憂慮他那民生多堅的的國家,當傳來國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後,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後,他吟誦着"世人皆醉我獨醒",帶着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們怕江中的魚兒吃他們敬愛的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糉葉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讓魚兒吃,這樣就不會傷害他們敬愛的屈原了。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糉子一樣寓意豐富,糉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徵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糉子的裏面包一顆紅棗,象徵着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糉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絕沒有想到,生前他忍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後,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仆後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蘇軾,辛棄疾,譚嗣同……數不勝數的熱血男兒傳承着屈原的精神。可以這樣說,是他讓端午節熠熠閃光;是他讓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矇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唱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去找尋真理;又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愛戀。

但是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屈原的精神從未像今天離我們這麼近,這麼親切。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這場震驚海內外的災難,讓中國13億人民聯繫的更加緊密,讓中國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處在人生的逆境中,卻時刻懷着對祖國燦若日月的情懷,隨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身雖死,情不改的愛國情結,不正是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嗎那江上競飛的龍舟,不正是13億人民同心協力划動的嗎衆人划槳開大船,在大自然的強悍面前,人類團結一致,血脈相連。

在這個糉葉飄香的季節裏,我們走的更穩,更堅定,無往而不勝。只因爲我們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愛中國!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我國曆代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最初爲全民健身、祛病防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後又因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總是伴着炙熱毒辣的烈日悄然而至。清早醒來,家家戶戶都熱火朝天地忙着包糉子。我也總是躍躍欲試,跟着媽媽依葫蘆畫瓢。我拿起糉葉,把它編成一個漏斗狀的樣式,然後把我最愛吃的鹹肉、鹹蛋黃等凡能作餡的美味一起塞進去,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主料——糯米。

緊接着,我把糉葉對摺包好之後,一個矮小但肥胖的三角糉子就呈現在我眼前,和同伴相比,它的體重嚴重超標。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蒸籠,生怕它爆裂開來。正午,糉子已經蒸得熟透了,值得慶幸的是,我的那個糉子並沒有爆裂,但由於餡放得過多,導致其它糉子成熟時它的餡還沒有完全熟透。

哎!看來包糉子也不能太過於“貪”啊!吃着鮮美可口的糉子,聞着糉葉的陣陣清香,心中不覺多了幾分對端午的留戀,又深深被端午的韻味給迷住了。望着擺在桌上的糉子,不禁遙想兩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那一幕,百姓們爲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陸續趕往屈原沉江的那一塊江面扔糉子。慢慢的,端午包糉子、吃糉子已然成爲廣大民衆的一種風俗。

而午飯後的賽龍舟更爲精彩。你看,信江河岸邊人頭攢動,大家翹首東望,只見一艘艘龍舟飛一般地衝過來,頓時,江面上鑼鼓喧天。划槳的運動員們使出全身力氣拼命地劃。的幾條龍船上,隊員們配合默契,就連龍舟也特別聽從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歡樂的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霎時佈滿硝煙一般。

尾隨在後面的龍舟,吃力地跟着,我看着都替它們着急,真想衝上去幫那些龍舟上的隊員們一把。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使勁地敲鼓,這鼓聲一下一下,鏗鏘有力,也敲在了一旁觀看的人們的心坎上。

彷彿每多敲一下,運動員們就多一份力氣,隊員們也不甘示弱,一邊划船,一邊和着鼓聲,“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那口令裏充滿了運動員們對勝利的渴望,也表明了運動員有使不完的勁兒。江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敲鑼聲、打鼓聲,包括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裏有着濃重的端午節日氣氛。

看着這激烈的划龍舟比賽,我心裏暗想:端午節要搞這麼隆重的活動還是源於戰國時一些朝中大臣不忍心失去屈原這樣一位國家棟梁,才架舟你追我趕地向屈原投江的地方四處巡看,希望能救回屈原。屈原本是貴族出生,後來被奸臣陷害,被放逐到邊疆,看到自己的國家快要被別的國家佔領,屈原悲憤交加,跳江自殺了。

想到這裏,我深深被屈原這種愛國情深所打動。是啊,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裏,怎麼能忘記這些愛國之士爲我們做出的貢獻?我們不僅要在心裏埋下愛國的種子,更應該努力學習,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把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愛國情懷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我覺得這樣的民俗必將播撒到每一位中國人心田!

標籤:習俗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