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

今年的端午節又過去了,心裏不禁有些惋惜,但更多的是懷念,懷念端午節和媽媽一起包糉子的情形。

端午節那天,我看見媽媽買了一些糉子回來,也買了一些糉葉和糯米來包糉子。看着媽媽包糉子的樣子,我頓時起了“惻隱之心”,如果跟媽媽學包糉子,肯定很好玩。

於是,我洗了洗手準備蓄勢待發開始包糉子,誰知我拿起一個糉葉,卻不知道該怎麼樣包了,便不自覺的向老媽請教,媽媽看我一副謙虛的樣子,就把手中的糉子放下,開始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包,而我呢,則是笨手笨腳的,包了半天也沒有包好一個糉子,實在是慚愧。

包不好糉子的我,漸漸的變的氣餒,媽媽便對我說:“看花容易繡花難”。

我就接了一句:“吃糉子香,包糉子可真難啊!”說完之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征服我手中的這個糉子。

說罷,便又開始動工了。於是我又拿起兩片糉葉,把它們倆兄弟疊交在一起,然後用手抓起糯米,往裏面隨便一“扔”,然後在裏面再加一些蜜棗,用細線一綁,就感覺大功告成了。誰知,當我把這個糉子給媽媽的時候,媽媽卻捧懷大笑起來,我疑惑的問媽媽笑什麼。媽媽給我來了一句:“你是在裹糉子、還是在包糉子呢?”聽了這話,心想:這次臉可丟大了,沒想到誕生在我手中的第一個糉子,竟然包的這麼糟,還被媽媽說成是在裹糉子。

隨後,媽媽看我笨手笨腳的,就讓我到一邊歇着去,我偏要堅持的要包一個好看的糉子。媽媽看我如此的倔強,就讓我繼續在那搞破壞了(在媽媽眼中我學包糉子的行爲就像在搞破壞)。就在那持續了一會,我也能包好一個糉子了,雖然說那糉子是奇形怪狀的,但也是我的勞動品。

後來我是越包越成功,於是我就高興的索性把手插到糯米里頭練起了“鐵砂掌”。這下我雖然興奮了起來,但把媽媽給惹惱了,把她的米弄的桌子上都是,於是再也不容許我在這兒“胡鬧”了。但是在心裏我還在偷笑呢!

但是現在高興的太早了,等我看到糉子出鍋的樣子,真想說一句:我的眼睛呢?,實在不想看到這麼悲慘的一面,看到媽媽的糉子整齊的躺在裏面,而我的糉子呢?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慘不忍睹。裏面的糯米好像很渴望自由,竟然跑出來和糉葉黏在一起做起了兄弟,這下可把我給整的頭頂都在冒氣呢!

這個端午節給了我很多的快樂,你們也是一樣吧。把你們的端午趣事也SHOW一SHOW吧!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2

“哇,好香啊·”香噴噴的糉子終於出爐了。一個個三角形的糉子進入了我的眼簾。“啊嗚!還真不錯。”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我的心像打翻了的蜜罐甜絲絲的。

那已經是去年端午節的事了。“吃糉子,賽龍舟,歡歡喜喜過端午。”我哼着小曲,一邊走在回家的路上,手裏提着幾把綠油油的竹葉。我們先把葉子放在水裏浸泡。接下來就是準備包糉子的配料了。奶奶準備了糯米,紅豆,五花肉,還有我最喜歡吃的蛋黃了。真是應有盡有,色香味俱全。let's go 我來告訴你怎麼做吧!

首先,要選出2片大小几乎相同的竹葉,把它們交叉捲成圓錐形;放進糯米,接着加入餡料,最後再蓋上一層糯米。再用凸出來的竹葉向下折蓋住糯米,用手捏住中間。然後用麻繩紮起來。我看了會奶奶包糉子,就照着她的做法試着包了一個,可是最後不是餡溜了出來就是“犯人”逃脫了麻繩的管束。三十六計走爲上策。我有點灰心喪氣,就想溜了。奶奶說:“做什麼事不都是容易的,只要你認真學習,你一定行的。”於是我就在奶奶的指導下認真地學起來了。奶奶笑眯眯地說:“餡放進去的時候,你可以用湯匙壓平,再把竹葉緊緊蓋住,扎麻繩還是要講究技巧。就像這樣。”奶奶隨手拿起竹葉包了起來。她動作是那樣的輕巧靈活。扎糉子的手蝴蝶一樣一上一下地舞動着。過了一會兒,一個“綠裏透白”的小胖子,立刻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成功了。“一個,兩個,三個......”我越包越起勁,越包越熟練......

每想到端午節,我心裏總會有一種包不住的喜悅。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3

每逢端午,大街小巷都飄溢着甜絲絲的糉子清香。我的饞蟲也被勾出來。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來到姥姥家,讓姥姥教我包糉子。姥姥首先準備好包糉子的材料。開始包了,一個個糉子在姥姥手中誕生了,碧綠玲瓏,惹人喜歡,我不禁躍躍欲試。因爲我在姥姥身旁耳染目睹,一直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纔剛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首先,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姥姥的樣子對疊在一起,然而握成漏斗形,再向裏面放入已浸泡好的糯米,在糯米的上面放幾顆又大又甜的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卻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然而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姥姥替我“解了圍”--去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下,包出了一個既不漏米又像糉子的“醜八怪”。本以爲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鍋中去煮,可是還沒等放入鍋中,只聽得“嘩啦”一聲,糉子葉散開了,然而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我不甘心,各式各樣的糉子在姥姥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不禁有些泄氣,可我怎麼可以做事半途而廢呢?我又重新包了起開,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成功地包出了幾個糉子,它們別看形狀不好看,但那也是糉子,還是親手做的,相當有成就感。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糉子,我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

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學會生活的技能,是一件多快樂的一件事。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4

端午節又到了。記得每個端午節吃的糉子都是從超市裏買來的,那一天,我心血來潮,想學包糉子。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說:“爲什麼呢?”我裝着一本正經的樣子,說:“我想吃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媽媽二話不說,拿來了好幾片箬葉,糉葉條兒,糯米和香香甜甜的紅棗,原來媽媽跟諸葛亮一樣神機妙算,早就準備好啦!

要把做糉子所需的材料準備齊全,才能包好糉子。於是,媽媽把整理好的糉葉條洗乾淨,又把又大又甜的紅棗洗得十分乾淨。而我就負責刷箬葉,媽媽還要浸糯米。

包“糉糉”啦!我的媽媽多才多藝,連包糉子都不在話下。只見媽媽熟練地挑起兩張箬葉,迅速地把箬葉捲成了一個“小喇叭”,又用一把小勺舀了一些糯米裝進那個“小喇叭”裏,然後均勻地放上一個又大又紅的紅棗,最後,媽媽拿了幾根糉葉條兒,左一包,右一包地繫緊了。“噹噹噹!”一個像模像樣的“糉糉”出世了。這讓我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向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我也想包一個像媽媽包的那樣漂亮的糉子。於是,我去請教媽媽包糉子的祕訣,可我已經很激動了,不一會兒,就心不在焉了,說:“我懂了,開始!”說着,便學着媽媽的樣子包起來,誰知我把箬葉捲成了一個“大喇叭”,然後,放了一小勺糯米,剛放進去,糯米就“唰唰”的跑了出來。我急忙放入一個紅棗,拿起糉葉條兒,胡亂地繫了起來。終於包好了。看看我包的“大肥豬”,再看看媽媽巧奪天工的糉子,媽媽笑得停不下,我心裏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什麼滋味都有。

媽媽停下來,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了一番道理,又手把手地教我包糉子,而我也認認真真地學起來,不一會兒,我掌握了訣竅,越包越好了。

晚上,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吃着香甜可口的糉子,我心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媽媽包的糉子,可不是我這種自以爲聰明的人能比的。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5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按規矩,在端午節那天,要包糉子,吃糉子。我特別喜歡吃糉子,但是我最想吃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於是,在去年端午節我便學會了包糉子。

媽媽倒是包糉子的一把好手,包出來的糉子比在小攤上買的更好吃。於是,我便想向媽媽請教包糉子的方法。首先,我先站在一旁看媽媽如何包糉子。只見,她將兩片糉葉疊在一起,折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一隻手拿着糉葉,另一隻手下料,第一層是大米,第二層是紅棗,最後一層還是大米。最後一部是:綁糉子。看着媽媽如此麻利地幹活,我手也癢癢的,很想試一試。

於是,我也拿起兩片糉葉,十分生疏地折成三角形的樣子,裝模作樣地學着媽媽。這時,問題出現了,我下的料總是從底部漏下去,試了好多次都是這樣。最後,我很不耐煩地將糉子一丟,說:“我不學了,現在這時代,什麼東西買不到?還用得着學這些東西嗎?”媽媽說:“學東西,就要學徹底,不要一遇到挫折就撒手不幹,這樣半途而廢是學不到任何知識的。”聽了媽媽的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就請教媽媽。媽媽說:“疊糉葉時,折成三角形的形狀後,還要按同樣的方向,往裏面折,雖然剩下的口更小,卻不用擔心料會從下面漏出來。”我試了試,果然如此。最後,綁糉子時,我卻不小心將糉子打散了,我還是沒有成功,心中有小小的失落,但我覺得其樂無窮。經過多遍的練習我終於學會了。

做事不但要注意結果,更要注意過程,因爲只有過程,才能帶給人們一種快樂,一種啓示。這種啓示告訴了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6

六月的天空是湛藍深遠的,六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六月是炎熱的。端五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辮子,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吃糉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糉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糉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糉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說說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糉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糉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糉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糉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糉子。

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糉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7

端午節即將來臨了,糉子也隨着端午節來臨的腳步進入各家各戶,糉子是美味的,尤其是那種清純的味道,我就非常喜歡吃,但媽媽不會包,往年都是少買幾個嚐嚐鮮,不過那根本不足於解我的饞,今年媽媽見我像個饞蟲一樣於是就提議我們自己也試着包一回。而且這要比買便宜得多,於是這個建議於是就馬上被採納了,幾天前媽媽便買來了材料。

今天下午我們便準備開工了,但畢竟是第一次包我們心裏還是直髮慌的,我們先照着買的糉子的樣子觀察了一遍,然後便開始動工了,首先我們將糉子葉一片一片的排好,還要讓它有一點重疊,這樣就可以保證不會漏米了,然後再將排好的葉子卷折一下使其底部象一個圓錐形來盛放米。

但是決不能有縫隙,否則米會露出來的,接下來將米放進去再包起來,放米雖不難,但包米就不那麼容易了,本來放好的葉子再一換手就散了,而且底部就會漏出一個大洞,於是我們就兩人一起對付一個糉子,媽媽拿着,我就慢慢的一點一點的用葉子把米包起來。

看着馬上就包好的糉子也許是因爲太高興啦,我和媽媽一不小心“嘩啦”一聲,然後低頭一看,米撒了一地……終於第一個糉子在我和媽媽的努力下“安全”的誕生了,這才發現外行的媽媽竟然忘了買系糉子的那種葉子,只得用細細的線來代替了,唉,吃個糉子真難啊!足足一下午的時間我們就包了一小盆了。

最後一項也是比較輕鬆的一項就是煮了……不一會兒香噴噴、黏糊糊、冒着熱氣的糉子就出鍋了

嘗着自己做的糉子就是不一樣,比買的好吃多了!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8

宅家期間,妹妹學習了一篇課文——《端午糉》。上完課,妹妹意猶未盡,對媽媽說:“我想吃糉子!”媽媽聽了便開始着手準備材料,我們一起來學包糉子。

包糉子的蘆葉和糯米絕不能少。媽媽在網上購買了100片蘆葉和一大袋糯米,外加兩包蜜棗和豆沙,由於我們是第一次包糉子未免有些緊張。我們觀看了許多遍包糉子的視頻,又經過多次嘗試,首先媽媽終於掌握了包糉子的訣竅。看着媽媽十分輕鬆的包着糉子,我也躍躍欲試,學着媽媽的樣子準備包糉子。媽媽拿出蘆葉給我做示範,她先把一張蘆葉捲成圓錐形。再往裏面添加糯米,放一顆紅棗,加糯米蓋住蜜棗,然後把多出來的蘆葉部分向下折,最後用長細線捆住一個挺着將軍肚的糉子,有棱有角的大糉子就出現在我眼前。

呵,原來包糉子這麼簡單呀,這可是我沒想到的。我拿起蘆葉照貓畫虎把它捲成圓錐型,然後有模有樣的往裏面放糯米和蜜棗。我心裏一陣得意呢,突然我手心一涼,低頭一看,剛纔的興奮勁蕩然無存。原來糯米從圓錐狹小的洞裏跑了出來,手裏給抓了一大把。沒法,我只好把蘆葉裏面的糯米和紅棗隨之全倒進盆裏。我又不斷嘗試努力讓圓錐形不鬆散,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成功的彎折蘆葉讓糯米不再鑽出來了,可是過了一會兒我又沮喪起來。剛剛只顧抓緊糉子,卻不知怎麼封口了。我用求助的眼神望着媽媽,媽媽心領神會,接過我的糉子做了一次示範,我很快記牢了封口和捆線的要點,包出了一個扁扁的小糉子。

我學會了包糉子,雖然有點出師不利,但是捧着這個四不像。心裏卻有說不出的甜蜜。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9

端午節到了,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利用假期時間讓家裏的人教一教自己包糉子。一開始,我對這個任務不怎麼看重,覺得很簡單,可包糉子時,我就“黔驢技窮”了。

上午,因爲沒挑到合適的糉子葉,所以奶奶只給我用沙子包了一個樣品演示給我看看,我看着奶奶包糉子,覺得包糉子沒什麼難度,十分簡單,我想當然了,就沒有自己動手試試。下午,一切準備就緒,當我真正自己動手時才發現,我無從下手,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看着面前的糉葉,我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儘管我招式百出:用壓、用擠、用纏、用卷,但仍做不出糉子的形狀,這令我暴跳如雷。我把包糉子分爲四個步驟(四道防線):做槽、裝米、成型、裹線。這不,我連第一道防線都還沒攻破呢,奶奶早已包了一個又一個,哎,這就是差距呀,令我哭笑不得,我媽媽擔心我糟蹋材料,就讓我先用沙子練練手,不過,我剛剛纔攻克第一、二道防線,可第三防線再次令我傷透腦筋,看吧,我已經失敗了好幾次了,第三道防線最可恨的就是它的套路太深,一不留神就會被它所設計的陷阱給困住了,無論我怎麼纏怎麼繞,沙子還是一會就漏了,後來我堅持不懈在奶奶的指導下攻克了它。可第四道防線簡直就是迷宮,只要走錯一步就會被失敗帶回第一道。幸好奶奶又幫助了我,用她那粗糙的手——神奇的手帶我度過這道難關。

接下來,我又自己試了幾次,最終我成功的用沙子包成了幾個糉子。後來我用米包了一個糉子,雖然形狀不是太好看,但是我還是很欣喜,我居然會自己包糉子了!

萬事開頭難,只怕有心人!所以我們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勇往直前!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0

一天清早,我聽到廚房裏有聲音,我便從暖和的被窩裏爬了起來。悄悄地走到廚房的門前,輕輕地推開了門。哦,原來是奶奶在包糉子。

我立馬跑到奶奶旁邊,看着她聚精會神的包着糉子。奶奶包糉子可真有套本領,只見——她用手把糉葉卷好;接着把糯米放進糉葉裏;再放新鮮的豬肉;然後用糯米把肉蓋住;最後將美味的糉子用線纏緊,就完成啦!

我看着奶奶熟練而輕鬆的樣子,暗暗的想:原來包糉子這麼簡單呀!奶奶竟然能那麼熟練的包糉子,我一定也能包的很好。“奶奶,我會包糉子啦!”我自告奮勇的對奶奶說道。“真的嗎?”奶奶奶半信半疑,“原來我家霏霏也會包糉子呀!”

我拿起糉葉,腦子裏還想着奶奶剛剛包糉子時的動作,有模有樣地包了起來。但是包糉子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我先把糯米放進糉葉裏,哎呀,糟糕!糯米放得太多了,我連忙幫糉葉減輕負擔。我再次拿起糉葉,準備再試一次,但是還是失敗了。這次糯米又放太少了,糉葉裏面空蕩蕩的。我火冒三丈,正當我想放棄的時候,奶奶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包糉子。

“這放糯米也是有講究的,”奶奶用手指了指,“看!大概這麼多就夠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原來是這樣呀!”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後來我包出來的“糉子寶寶”一個長得比一個好看,看着我的“大作”,我心裏美滋滋的。

夜幕初垂,到吃我們包的糉子的時候了,那一刻我覺得我包的糉子格外美味。

我每一次想到這件事,都會很開心。因爲我成功的學會了包糉子,也嚐到了我辛苦努力之後的美味。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1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不,我奶奶和我姑姑開始包糉子了。

我先跑到姑姑身旁,只見姑姑先是操起一把剪刀,再從籃子裏拿出重疊着的糉葉,然後,只聽剪刀的“咔嚓”生,糉葉的兩端被剪掉了。這時,我疑惑的問道:“姑姑,糉葉爲什麼要兩片重疊在一起呢?它的兩端又是爲什麼要被‘判死刑’呢?”“因爲包糉子的時候糉葉難免會破,包兩層,即使破了一層,還有另外一層呀!至於它的兩端要剪掉,因爲它是多餘的。”姑姑漫不經心地回答。“哦,原來是這樣。”說完,我心想:沒想到包個小小的糉子竟有這麼多學問。

“奶奶,你在幹什麼?”我撓着後腦勺,瞪着大眼睛詢問。奶奶笑呵呵地回答:“我在舀要包糉子的糯米呀!”

“那要多少呀?”我十分不解,心想:應該不用很多,2杯像刷牙時用的杯子就行了。可是,接下來奶奶的回答,是我大跌眼鏡。只聽奶奶平靜的說:“5杯。”緊接着,奶奶把糯米洗乾淨,再加入一杯水和一小包不知名的粉末與平沙。

“包糉子啦!包糉子啦!”我邊拍手,邊大聲嚷嚷。剛嚷完,便映入我眼簾的是姑姑與奶奶在熟練地拿起合二爲一的糉葉,把它的一頭捲成漏斗形,然後捏緊“漏斗”的下部分,再放入糯米。把糯米壓實後,把沒捲起來的糉葉蓋住“漏斗”的面,剛纔握“漏斗”的大拇指與小拇指放開,把蓋去後兩邊多出來的糉葉往兩邊壓,小拇指與大拇指再趕快捏住,剩下的糉葉往右邊一轉,頭往空隙一插,一個個立體三角形從姑姑與奶奶手下誕生了,繩子上也多出了一個個糉子。

看着看着,我的手癢癢了,躍躍欲試。可是,我的手太笨拙了:該放時不放,不該放時卻放。結果糉葉鬆開了,糯米也又滾回家了。於是我氣得撇了撇嘴,跺了跺腳跑到一邊玩去了。

不久,糉子包好了,貪吃的我一個勁兒地催媽媽:“媽媽,快把糉子拿下去煮,快啊!”可是,煮糉子需要好幾個小時,沒耐心的我直問:“好了嗎?好了嗎?”我就這樣一直等到晚上9點多我才吃到香噴噴的糉子。

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親眼看到到糉子的過程,並能學習包糉子。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2

端午節快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或者我告訴你!

每年都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爲中五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童謠。“5月5日是丹陽。插上艾葉,戴上香囊。吃糉子撒糖龍船下水,充滿了喜悅。”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據傳,龍州慶州是爲拯救打撈河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往河裏扔糉子是爲了不讓蝦蟹吃屈原的屍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漢、趙、魏、晉、七國爲雄,爲了在各國之間爭奪土地,中原大地戰爭連日持續。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道館。他勸楚懷王不要聽小人的誹謗,但灰王不但不聽,還以真言罷黜了屈原。傷心心痛的屈原寫了不朽的詩篇3354 《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淪陷晉國,屈原精神受到沉重打擊,國家滅亡,面對老百姓的苦難,自己卻做不到。因此,在極度的失望和痛苦中,抱着石頭投入長江以東的吉拉河。聽到消息後趕來的楚國老百姓紛紛划船,在河裏打撈屈原的屍體,糉子投入河裏養魚,喂蝦蟹,不要啃噬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詩人屈原的形象仍然留在人們的心中。今天,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要划龍舟,吃糉子。

當然各地的習俗不同,但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除了這裏詳述的以外,還有送禮物綠豆糕和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因爲可以吃糉子年糕和綠豆糕,還因爲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思念。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3

端午節到了,媽媽買了很多葡萄乾、大紅棗回來。“媽媽,今年端午節,咱們家自己包糉子啊?”我問媽媽。

“是呀,你看我這不是買了很多的葡萄乾、大紅棗回來嗎?糯米和糉子葉都泡好啦,今天咱們要自己包糉子。”媽媽高興地說完,就開始忙活起來。

哇,太好啦!我看見媽媽將洗好的葡萄乾、大紅棗、芸豆和事先泡好的糯米混在一起,順手拿起糉子葉。“媽媽,我也要學包糉子!”看着媽媽不一會兒功夫就包好了一個糉子,我的心癢癢的。

“行,你也來吧!”媽媽笑着說。

我先看媽媽包,只見媽媽取了兩片糉子葉,輕輕舒展一下,重疊放在手心,將糉子葉旋轉一下,糉子葉就成了一個圓錐形,像一個漏斗。媽媽先在漏斗的底部放上一枚洗過的大棗,然後用水盆裏的糯米、葡萄乾、芸豆將漏斗填滿,再在漏斗的兩側分別放上一枚大棗。接着將上端多餘的兩片糉子葉折回蓋住上面的糯米,用草繩環繞糉子四周,將糉子緊緊捆住。不一會兒,一個四角形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上誕生了。

看了媽媽包糉子的過程,我也拿起兩片糉子葉準備大顯身手。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先把糉子葉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依次放上了大棗、混合在一起的糯米、葡萄乾、芸豆,接着再在邊角上放上兩枚大棗,把糉葉往上一蓋,用草繩捆了起來。

看着自己的作品,抽抽巴巴的樣子,怎麼看也不好看,不過我還是很高興。我得意地瞅了媽媽一眼,“怎麼樣,包得不錯吧?”只見媽媽朝着我嘿嘿一笑,表情有些古怪。我懷疑地看了看我的糉子,哎呀,糉子的底漏了,糯米都跑出來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媽媽叫我再試一次。有了第一次經驗,第二個糉子順手多啦,而且包出來也比第一個好看多啦。

“哈,太好啦,我也學會包糉子啦!”我高興得跳了起來。“等糉子熟了,我一定要嚐嚐自己包的糉子!”看着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我心裏默唸着。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4

今天,我來到作文班,老師告訴我們今天是活動課,內容包糉子。

我懷着興奮,激動的心情來到了樓下。一進門,我就聞着了一陣誘人的香味。走近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一桌子豐富的材料,分別有:糉葉、草繩、一大盆鮮嫩的醃製肉、一顆顆滷過的鳥蛋、一片片切好的臘腸,還有主食糯米。糯米里面還有香菇、花生米、蝦米。幾樣東西混着蒜頭油翻炒一番,香味撲鼻。

同學們終於都到齊了,我們要開始動手學包糉子咯!我取一片青翠欲滴的糉葉,但不知如何是好,因爲我是第一次包糉子。然後,我看見老師取了一片糉葉,在糉葉三分之一的地方折了一下,捲成圓錐形狀。我也模仿老師的樣子,竟成功了一個飽滿的“漏斗”穩穩當當地被我握在手心,我心裏一陣竊喜。接着我拿起勺子,先舀入糯米,至“漏斗”的底部鋪平,再夾入一塊醃製肉,幾片臘腸和鳥蛋,再放一勺糯米,我迫不及待地將多餘的糉葉“封頂”,整個糉子卻鬆鬆垮垮的,就像一個漏氣的皮球。就在我一籌莫展時,我看見老師用勺子壓緊了裏面的東西。我靈機一動,拿起勺子使勁地將餡料壓實。果然!糉子“壯實”起來了。我又將多餘的糉葉翻折,覆蓋在米上,糉葉兩邊向下摺疊,接着將多餘的糉葉整理好,摺疊到一側。這時,我又遇到了難題了:老師包的糉子有棱有角,可是我的糉子卻鼓鼓囊囊的。這時,我又把目光聚集到老師的手上,只見她每翻折一下糉葉,都用手指捋捋,直到糉子的每個角都直挺挺地立着,且絲毫不露空洞,這樣糯米就不會漏出來了!按照老師的方法,我的第一個糉子終於做成了!老師還誇我做的糉子很精緻呢!我用草繩把做好的糉子捆緊,糉子像一個綠色的鈴鐺輕輕晃動,我的心裏美滋滋的,又一鼓作氣做了好幾個糉子。

夏天的雨洋洋灑灑,室內的我們興致勃勃。同學們做的糉子形態萬千。

這次活動,讓我學會了包糉子。也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我們要仔細觀察,發現規律,才能將事情做好!

初二學會包糉子作文15

端午節到來了,學校一年一期度的包糉子活動也拉開了序幕,我在包糉子的過程中,既收穫了快樂,也收穫了成功。

週四上午,學校舉行了包糉子活動,課間操時間,我們排隊來到操場,操場上一派熱鬧的景象,同學們在歡聲笑語中,開始包糉子了。

我們班被分配到了東南角,只見地上立着一個大桌子,桌子上放着我們包糉子的材料,老師讓我們分組來包糉子,只見第一組同學興奮的跑到桌子面前,都開始忙略起來了,吳陽輕輕的拿起一個糉葉,輕鬆地把糉葉折成一個精美的圓錐形,在圓錐形裏放一點糯米和棗,最後,封上口,不一會的功夫,一個個漂亮的棕子呈現在他們手中,我十分羨慕。

時間過得飛快,眨眼間,就輪到我們組了,我迫不及待的跑到桌子面前,輕輕的拿起泡在水中的糉葉,努力的把它折成圓錐形,小心翼翼的在糉葉裏放兩顆小小的紅棗,中指與食指緊緊的按着糉葉的兩旁,輕輕的把口封上,心想:“我一定能成功”我在桌子上挑選了一個又細又長的繩,最後,小心地用繩子把做成形的糉子繫好,這樣就大功告成了,我端詳着自己的糉子,雖然他的表面像一個正方形,完全失去的糉子的棱角,但我依然喜歡。

我們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鍋裏的糉子形態各異,有三角形的、圓形的。長方形的……雖然這些糉子都不夠標準,但我們依然非常快樂。鍋裏裝滿了我滿親手包的糉子,我們把它端進教室裏,在教室裏,煮上了糉子,不一會,糉子的香味瀰漫在教室裏、瀰漫在樓道里、在濃濃的糉香中,我們談論着與端午有關的話題,放學時,我們包的糉子熟了,同學們每人領到了三個糉子,我小心翼翼的撥開糉葉,放到嘴邊,輕輕的咬了一小口,又香又甜,自己包的糉子可真好吃啊!

今天,我學會了包糉子,在這個的過程中,我既收穫了快樂,也收穫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