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熱門】端午節的作文700字彙編五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700字5篇,歡迎大家分享。

【熱門】端午節的作文700字彙編五篇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1

今天,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具有偉大紀念意義的懷念故人屈原的日子——端午節。

一大早,爸爸就帶我們回奶奶家了,還沒進門就聞着奶奶家不時傳出的清香,我趕忙三步並作兩步邁進屋,我的口水差點就“飛落三千尺”了,一會奶奶端來了清香四溢,熱氣騰騰的糉子,只間有菱形的,橢圓形的,三角形的,爲了好區分糉子餡,有的用桑皮纏的,有的用玉米繩纏的,還有的用線繩纏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個大大糉子,三下五除二就剝開棕皮,看着鮮紅的大棗,粘滑的糯米,飛揚的熱氣,我迫不及待地狠狠咬了一大口,又香又甜,奶奶的手藝可真算得上精益求精,絕妙無雙,我狼吞虎嚥的吃完一個,又順手拿起一個。

“加油!加油!”聽見門外的叫喊,我詫異的探出頭,原來是小孩子們在小河邊賽“龍舟”啊!我也和姑家弟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只見一個個紙做的精巧別緻的小船漂在水中,每個小船都被畫得五顏六色,還起上了好聽的名字,看着一個個名字浮在水上,“神龍號”,“白虎號”……,甚至還有一些時髦的名字,如“潮人號”,“神馬浮雲號”……一個個小船順着水而下,又接連着被浪給打翻,激起了一陣陣水花,嘩嘩聲,嘻嘻聲,吆喝聲接連不斷,此起彼伏,熱鬧極了。

一些老人將棕皮放在水中,看着它順江而下,聽奶奶說,這叫“避水”,讓水裏的妖魔鬼怪吃飽,以後就不會纏着我們,不傷害人們了。

不一會,奶奶有約我回家吃荷包蛋,只見奶奶用艾蒿、麥穗、豬埡槽等五種珍奇異草熬成的湯,再放上紅糖,吃完蛋,再喝湯,喝了能治頭暈,我其實肚子早已撐得鼓鼓的,沒胃口再吃了,可迫於奶奶熱情和諄諄教誨,還是勉強喝了點。不一會,鄰居傢伙伴都來找我玩,奶奶讓他們吃糉子,荷包蛋,他們都說自己家有,吃過了。

以前我記得每年端午節,農村很少有包糉子的,奶奶每次煮一大鍋糉子,光送親朋好友和鄰居就送去一大半,現在新農村變化可大了,不光是體現在街道、樓房,家電、生活物質上,農村的鄉村文化大院也體現着農村的精神文明,也體現着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也體現着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

端午節,是古代人民勤勞與智慧,勞動與品質的象徵,是中國的自豪凝成的寶貴鑽石,看着農村人家也如此重視這個紀念故人的節日,由此可見,屈原可真是一位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必定會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的。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年的端午節又過去了,心裏不禁有些惋惜,但更多的是懷念,懷念端午節和媽媽一起包糉子的情形。

端午節那天,我看見媽媽買了一些糉子回來,也買了一些糉葉和糯米來包糉子。看着媽媽包糉子的樣子,我頓時起了“惻隱之心”,如果跟媽媽學包糉子,肯定很好玩。

於是,我洗了洗手準備蓄勢待發開始包糉子,誰知我拿起一個糉葉,卻不知道該怎麼樣包了,便不自覺的向老媽請教,媽媽看我一副謙虛的樣子,就把手中的糉子放下,開始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包,而我呢,則是笨手笨腳的,包了半天也沒有包好一個糉子,實在是慚愧。

包不好糉子的我,漸漸的變的氣餒,媽媽便對我說:“看花容易繡花難”。

我就接了一句:“吃糉子香,包糉子可真難啊!”說完之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征服我手中的這個糉子。

說罷,便又開始動工了。於是我又拿起兩片糉葉,把它們倆兄弟疊交在一起,然後用手抓起糯米,往裏面隨便一“扔”,然後在裏面再加一些蜜棗,用細線一綁,就感覺大功告成了。誰知,當我把這個糉子給媽媽的時候,媽媽卻捧懷大笑起來,我疑惑的問媽媽笑什麼。媽媽給我來了一句:“你是在裹糉子、還是在包糉子呢?”聽了這話,心想:這次臉可丟大了,沒想到誕生在我手中的第一個糉子,竟然包的這麼糟,還被媽媽說成是在裹糉子。

隨後,媽媽看我笨手笨腳的,就讓我到一邊歇着去,我偏要堅持的要包一個好看的糉子。媽媽看我如此的倔強,就讓我繼續在那搞破壞了(在媽媽眼中我學包糉子的行爲就像在搞破壞)。就在那持續了一會,我也能包好一個糉子了,雖然說那糉子是奇形怪狀的,但也是我的勞動品。

後來我是越包越成功,於是我就高興的索性把手插到糯米里頭練起了“鐵砂掌”。這下我雖然興奮了起來,但把媽媽給惹惱了,把她的米弄的桌子上都是,於是再也不容許我在這兒“胡鬧”了。但是在心裏我還在偷笑呢!

但是現在高興的太早了,等我看到糉子出鍋的樣子,真想說一句:我的眼睛呢?實在不想看到這麼悲慘的一面,看到媽媽的糉子整齊的躺在裏面,而我的糉子呢?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慘不忍睹。裏面的糯米好像很渴望自由,竟然跑出來和糉葉黏在一起做起了兄弟,這下可把我給整的頭頂都在冒氣呢!

這個端午節給了我很多的快樂,你們也是一樣吧。把你們的端午趣事也說說吧!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3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裏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裏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裏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爲,我是女孩子。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4

“糉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着這首民謠,端午節如期而至。

端午節是爲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日,當然,也是一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但是,各地的節日習俗卻不大一樣。“曾經滄海難爲水”,我唯獨對家鄉的端午情有獨鍾。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們就準備好糯米,糉子葉以及其他材料,並早早地把糉子葉包好。

包糉子這一環節,好玩,有趣,是小孩們最喜歡的。

首先,把糉子葉拿在手中,慢慢地圍呀,圍呀,繞成一個長柄勺似的形狀。這下,小孩子們可有玩的了。他門用長柄勺似的糉子葉從水盆裏舀一勺水,然後提在空中。葉子裏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銀線一般,飛流直下,“嘩嘩――”地響。待到水快“乾涸”時,飛流直下的銀線就搖身一變,成了顆顆璀璨的珍珠,滑落在水盆裏,叮咚作響。讓人不由自主地爲此景此聲所陶醉。

然後,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將糯米裝在糉子葉裏。小孩兒們的腦袋總是那麼奇特。他們將糉子葉裏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一般,那麼可愛,那麼聖潔。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山上栽花種草――將小片的樹葉或花瓣貼在上面,讓小山充滿勃勃生機。

最後就該系線了,就是把包好的糉子捆起來。小孩們捆好後,可不會乖乖地讓糉子得到一份安寧。他們會把糉子系在手腕上,當作溜溜球來玩――丟出去,收回來。可是,他們只能丟出去,卻很難收回來。

端午節的早上,小孩們幾乎都是被四溢的糉香所喚醒。來到餐桌邊,他們就會看到碗裏坐着一個糉子,白白的,嫩嫩的,上面還點綴着一些砂糖。早晨的陽光射進來,照在上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讓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於是,他們立刻揮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飯碗,輕輕地咬一口,細細地嚼一嚼,慢慢地嚥下去,那滋味,比美味佳餚還美味佳餚。

“糉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這首民謠的餘音,端午節如期而去。但端午的歡樂卻永遠迴盪在我們的心間,永遠,永遠......

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篇5

每一條彩繩背後都有一個不爲人知的故事

――題記

前兩天大連一直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天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天,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着頭,漫不經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判斷,這裏前一陣子應該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後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裏。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學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起度過的。那時的自己那麼無邪,那時的日子那麼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着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起,編成好看的結。然後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小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麼溫暖,卻那麼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爲什麼不好好保護自己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現在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繫好後,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傑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裏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彷彿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

只是後來,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爲我係彩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