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節日作文 > 冬至作文

【精品】冬至的作文900字(精選10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品】冬至的作文900字(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冬至的作文900字(精選10篇)

冬至的作文1

在江南,在我老家,有冬至祭祖的習俗。與清明掃墓有所不同,冬至祭祖主要是以修葺墓地,立碑等方式進行祭奠活動。修葺主要是指整理墓冢,除去墓冢上的雜草雜物,並在墓冢上添加適量的新土,使墓冢始終保持原有的形狀。倘若墓主人沒有後人的話,墓地就會雜草叢生,墓冢也會慢慢的與周邊的地形成爲一體,久而久之墓冢也就不復存在了。從中也可以看出墓主人家是否人丁興旺,後繼有人。立碑是指下葬時沒來得及立碑的墳墓,可在冬至這天爲之立碑,其他時間都不便進行此項活動。由此可見,冬至祭祖也是很有講究的,馬虎不得。

又逢冬至,我們兄弟四人帶上子侄輩去老家祭祖。像往常一樣,爲祖先的墓除草,培土,燒香,祭拜。特別是站在父親的墓前,心中感慨無限。想想父親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靠着自己的一雙手,起早歇晚,辛勤勞作,把我兄妹五人養大成人。並先後爲我大哥,二哥娶妻,爲我姐出嫁。一大家子人,全靠父親的肩膀,父親的付出,纔有了後來的我們以及今天的生活。是何等的不易啊。我甚至覺得與父親相比,自己真的是很無能。在科學沒有今天這樣發達,物質生活沒有今天豐富的年代,他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怎麼就能養活我們這麼一大家子人呢。而今天的我們養一個孩子都是那麼辛苦,那麼艱難,那麼犯愁。我真的好想知道父親那一代人,心裏是怎麼想的,有沒有感到愁苦甚至是絕望的時候。我依然還清楚的記得,在我五歲時的一個農忙季節的傍晚,月亮已經升了起來,我站在村口,等收工回家的父親,我看到父親見到我時臉上浮現出的慈愛和笑容,全然沒有一點疲勞的感覺。我還得父親用他那沾滿泥土的雙手,把我從地上抱了起來,並用他那沾滿灰塵和汗水的臉,貼到我的臉上。那時的我還不知道什麼叫幸福和感動。只知道好開心,好踏實。既不用自己走路卻又可以藉助父親的高度看到遠處。彷彿自己一下子變得也像父親一樣的高大起來。心裏除了開心還是開心。這樣的開心就像種子,灑在我的心裏,一直到今天,沉澱爲一種感動和感恩。每次站在父親的墳前,我都會默默地對父親說些感激和感恩的話。

我沒有理由不感激我的父親。他雖沒能活着爲我娶妻成家。但他把我這樣一個農村的孩子送進了大學。爲我鋪起一條有別於他自己的生活道路。他不僅教會我很多生活技能,還使我懂得要想有所收穫就得有所付出這樣一個道理。是的,我感謝我的父親。不僅要感謝他給了我生命,還要感謝他給了我健全和健康。我感謝我的父親,因爲他愛我們,他爲我們付出很多很多。懂得感恩這也是我父親教會我的一個最基本的道理。

謝謝您,我親愛的父親。

冬至的作文2

過冬至,吃餃子,這個是個大學問呢!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當時的“捏凍耳朵”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餃子啦!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你說我能不照辦嗎?爲了不凍耳朵,我也要下廚房包餃子嘍!

至於剁肉、拌餡兒等麻煩的工序就只好麻煩老媽來幫忙了。只見媽媽快刀斬亂麻,不一會就把一大塊羊肉剁成了富有粘性的肉餡兒了,我用手摸了摸,嘿!光溜溜的,捏起一點兒,還真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呢!接着還要進行第二道工序——拌餡兒。

媽媽把剛剛剁好的肉餡兒倒進一個盆子裏,依次放入了鹽、醬油、白糖(白糖提鮮的),十三香等調料,拿根筷子朝一個方向絞,不大一會兒,剛剛還是粉白色的肉餡兒已經是完全大變樣了,而是呈茶褐色的樣子,黏糊糊的,也沒有剛纔那麼好看了,不過你若低頭仔細地聞一聞,一陣誘人的香味便撲鼻而來。

馬上要進行第三道工序了,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和媽媽分了工,我來擀麪皮,媽媽則負責包餃子。大廚出場了,我捋捋袖子,穿上圍裙,還真有一副大廚的味道呢!

我拿過一個小麪糰,在案板上使勁兒壓了壓,壓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再拿擀麪杖在麪皮上滾動,有好幾次都粘到了擀麪杖上,媽媽告訴我說:“這是因爲你放的麪粉太少了,所以導致黏在一起。”只見媽媽很快的在麪皮上撒了一點麪粉,帶我再次去擀的時候,果然不是很粘了,就這樣,我擀的第一個麪皮就這樣橫空出世了,雖然它並不完美,缺胳膊少腿的,但這畢竟是第一次嘛,有情可原……

擀了幾個麪皮後,媽媽嫌我速度太慢,於是我又改行啦!搖身一變,變成了包餃子的主。我拿過一個麪皮,小心翼翼的從盆子裏挑了一點肉餡兒放進麪皮的中央,接着是合口,不幸的是,我放餡過多,所以餃子先生的大肚皮上便多了幾個小補丁,嚴重破相。

費時費力半個鐘頭,總算是包好了餃子,就剩下鍋啦!水燒開後,我小心翼翼的把水餃倒進鍋,只見餃子一個個如快活的小天鵝似的在鍋裏快活的游泳,不大一會兒,鍋裏泛起了白沫,餃子出鍋嘍!迫不及待的我不等火熄滅就迫不及待的撈了一大碗,再沾點準備好的調料,咬下一口,滿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不然怎麼說還是自己做的好吃呢?這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啊!

冬至的作文3

今天是冬至,要吃餃子。傳說,冬至不吃餃子,就會凍掉耳朵的。這是中國民間老百姓流傳至今的習俗。這種習俗,傳說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有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據說有一年冬季。他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搭起棚子,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餃子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餃子,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餃子,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就都治好了。爲了不要忘記張仲景的救命之恩,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由此流傳至今。今天,我們用不着用餃子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爲我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了。

吃完早飯,我就和外公去買豬肉。到了農貿市場,第一眼看見的是,人真多啊!外公帶我來到賣豬肉的地方,賣肉的叔叔很熱情地打招呼:“老大爺,您好!您買肥的還是瘦的?”關於外公作文問:“瘦豬肉多少錢一公斤?”賣肉的叔叔回答:“24元一公斤。”外公又說:“能不能便宜一點兒。”賣肉的叔叔一臉爲難地說:“老大爺,不瞞您說,今年的肉提價就高,我又是小本生意,這已經是最低價了,實在是不能再降了。”於是,外公只好買了一斤,一共12元。

回到家,我發現媽媽和外婆已經把其它做餃子的材料準備好了,就差豬肉餡了。外婆接過肉,不大一會兒,就剁好了餃子餡,並拌上調料,攪拌均勻,餃子餡就和好了。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開始包了。說時遲,那時快,媽媽一隻手迅速拿起一張餃子皮,另一隻手又拿起一把勺子,挖了一勺餃子餡,用雙手託着,再把兩邊的皮往中間一合,然後用拇指和食指使勁一捏,就做成了一個耳朵狀的餃子。旁邊的外婆也毫不示弱,只見她沉穩老練,不慌不忙,動作麻利地也很快包好了一個漂亮的小巧玲瓏的餃子。她們倆你追我趕,好像在進行一場無聲的比賽呢!我在一旁也不禁看得眼花繚亂,心裏卻直佩服她們的手藝真是太高超了!不大一會兒,一鍋拍餃子就包滿了,外公樂呵呵地把一個個餃子放入開水鍋中。沒多大一會兒,一盤盤熱騰騰的餃子端上了八仙桌。我在一旁高興地說:“吃餃子了!吃餃子了!”我們全家圍坐在桌子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吃第一個餃子的時候就覺得非常好吃,就連外公也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連聲直誇:“嗯,香,好吃!”外婆笑眯眯地說:“彤彤,吃了外婆的餃子,今年冬天就不會凍耳朵了。”我也一本正經地說:“那外婆也不會凍耳朵了!”我們全家都開心地笑了。

我覺得冬至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冬至的作文4

當香味嫋嫋升起,竈火漸息,用那雪白的糯頭粉包裹的湯圓甜滋滋地鑽進我的鼻裏。又是一年冬至到來。

南方的冬至沒有雪花伴舞,但也異常溫馨。我早早被廚房瓢盆輕撞的'樂聲吸收起來。媽媽正在廚房裏煮着湯圓。我湊近看,手也癢癢起來。“媽,讓我來,你先去休息吧。”我輕輕地接過媽媽手裏的勺子。“你會嗎?”媽媽有些遲疑,“相信我吧。嘗試才能熟練啊。”媽媽點點頭。

我皺着眉,盯着眼前一攤東西。我從冰箱裏剛拿出來的湯圓,包裝還帶着一滴滴水珠。“是先燒水吧。”我往鍋裏倒水。不一會兒。那水咕嚕咕嚕地響起來,把我嚇了一跳。我急急忙忙拆開湯圓的包裝,那一絲絲涼意瞬間鑽了出來。我抓起一顆湯書圓,卻被上面小小的冰晶凍到手指一放。“呼。”我倒吸一口氣,彎腰拾起它。媽媽聽到了聲響,問:“怎麼了,用我來嗎?”“別,我可以。“我連忙制止。

撿起那顆頑皮的小湯圓,我也適應這絲冰涼。那水還在冒着泡,我把湯圓一個個放進去。它們接連跳入水中,濺起一朵朵小水花。本在寒冷中沉睡的他們,一下子都泡起了溫泉。我滿意地蓋上鍋蓋,靜靜等待它們。

不一會兒,鍋裏的湯圓像充了氣一樣,慢慢上浮,在水中翻遊滾動。它們的外皮不再是冰渣,那細膩的表皮在霧氣中顯得光滑柔軟,泛着閃閃的光,讓人心生憐惜。我急不可待地開啟鍋蓋,一股白氣猛得涌出來。等它散去,我又湊近它們。每一顆湯圓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地躺在水面上。他們的表面變得半透明,餡料的顏色也隱隱約約地顯露出來,勾起我的食慾。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暗暗歡喜。

可這樣還不夠。爲了讓它更加完美。我又往裏面加了幾塊切好的姜薯。姜薯和湯圓在水裏暢快地遊着,散發出香氣,洋溢着整個廚房。我用勺子翻動着,期待快點煮好。最後我撒了些白糖,等待湯圓的最終成果。

那一鍋的湯圓咕嘟咕嘟,完成了它們的使命。我拿出幾個碗,用勺子分別舀出。那湯圓滑溜溜地滑進碗裏,富有彈性。我早已等不及,用勺子舀了一勺湯嚐鮮。那湯暖乎乎的,直通我的胃裏,咬下一口湯圓,餡料流出來,表皮富有嚼勁,雜着湯,在口中滿是香甜。我招呼媽媽來嘗。“呀,真棒!”媽媽一臉微笑地看着我,我的心比湯圓還甜。

湯圓固然香甜,而冬至就是這香甜最真摯的表達方式。一碗熱湯圓,足以道盡千情萬感。

冬至的作文5

回首這一整年來自己做過什麼傻事,卻好像在懸崖邊兒上,掉不下去,也退不了,記不起來,也忘不掉。學生對於年份大多數沒有什麼概念的,我們都只關注什麼時候是週末,又可以賴牀,什麼時候是小長假,學校又給印了一大堆字跡模糊卻號稱“考試寶典”的試卷,什麼時候期末考試,考完又能放假,一個學期在每年的開頭和結尾開始,然後再結束。

翻看上個學期的月考卷子,原來是三月份時才經歷的,上個學期記憶猶深的春遊,原以爲過去了好久,原來是四月份的客車載着我們前行。我盯着外面灰沉沉的雲朵看,我的房間的視窗特別特別小,稍微一晃神,一陣風吹過,樹枝遮擋了我的視線,再看時,雲朵不知道飄去哪了。

這個學期學校舉辦的名著競賽,是從初一的時候考過的書和現在的結合起來,比月考時的題型要豐富得多,我不得不一本一本地複習。翻開資料和試卷,我愣了愣,很熟悉的感覺,熟悉的紙張的味道,彷彿看見了一年多前,那個稚嫩而青澀的小女孩兒,踏進學校的大門,踏進考場,在筆尖下旋轉出一個個問題的答案,那時候自己還無法這麼輕鬆地用文字一掃而光當時的緊張和期待,現在的我卻可以輕描淡寫地一笑帶過,神奇。

繼名著競賽結束後,區裏面舉辦了知識競賽,相對於名著競賽來說,出題範圍更加廣。星期五那天得上學,第二天早上就考試,而語文最重要的就是讀讀背背,面對那麼多的複習資料,誰會不焦慮?但是星期五那天晚上,我有數學培訓班的課要上,一直到晚上九點下課,回到家收拾好東西大概是九點半,雖然第二天有考試,但是我還是去了。九點多到家,急急忙忙地攤開書,然後使勁安慰自己沒事,便就那樣複習下去了。

我們的教室要給初三的學生競賽用,老師沒有提前跟我們說,所以當初三的學生涌進我們班時,我和朋友微怔,然後很默契地拎起書包去對面那棟樓的考場,途中進過田徑場,一致同意去觀衆席上覆習,反正還有一個小時纔開考。在觀衆席上時靠着足球網有一個男生坐在那兒看書,七點多的校園有淡淡的陽光,給書上的文字鑲了金邊,格外好看,我們的笑聲和翻動書頁的聲音混在一起,和早晨的陽光一樣清新干淨。結果是什麼好像不是很重要,過程才能讓人記憶深刻,就像很多天前的那個早晨,微涼,陽光,我們,操場。

我裹緊衣裳,往被窩裏縮了縮腦袋。

冬至的作文6

聽老人們常說,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最難熬的日子就到了,數九寒天的日子就開始了。可今天並不算冷,但真的是冬至節.古老的節氣,遙遠的由來,卻是今天的好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天文學角度看晝夜長短變化的依據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陽幾乎直射在南迴歸線上。過了冬至後,隨着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時間漸漸長起來,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人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冬至吃餃子,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作文7

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了,冬至必不可少的就是做餃子了,而奶奶就是一高手,她拌的餃子餡可真的是天下一絕啊。她先把肉剁成肉餡,拿作料醃好;接着又把白菜、蘿蔔剁碎,擠水後放入肉餡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餃子餡就拌好了。

落日的餘暉慢慢褪去了,夜色如一塊黑幕籠罩大地。電視開啟了,裏面傳出了歡歌笑語。奶奶把已經和好的面拿出來,在案板上揉勻,然後揉成細細的長條,切出了一個個的小劑子。這時,爸爸媽媽和我“上場”了。我把一個個的小劑子用手掌壓成扁扁的圓片,太簡單了,一會兒,我就完成了任務。

接下來我該幹什麼呢?我四處看看,該做下一道工序了———擀餃子皮,我從爸爸的手裏奪過擀麪杖,開始“教訓”一個個小圓片,受過我“教訓”的餃子皮不是這兒“缺了一塊肉”,就是那兒“鼓起了一個大包”,簡直就是“四不像”。大家看着我的“傑作”都捧腹大笑,我“敗下陣”來,灰溜溜地去嘗試下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先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小勺餡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的正中央,然後將餃子皮對摺後,很細心地把邊捏好,最後學着大人的樣子用兩手的虎口一擠,一個餃子包好了。正當我興高采烈之時,這個剛誕生的“小生命”似乎很不聽話,裏面的餡兒漏了出來,我又趕忙拿了一個餃子皮“補洞”。這時,再看我包的餃子:又白又胖、油光滿面,身上還裹着一件厚厚的棉衣,結果又引來全家人的笑聲一片。

餃子做熟了,要去送餃子了!我們每人都拿了四盒餃子開車送往分配好的殘疾人家裏。爸爸帶着我火速趕到一戶殘疾人家中,已經是中午時12點了,這戶人家接到餃子後一直在說:“謝謝!謝謝!”在這個家裏,我看到有一個半米高鐵籠子裏靜靜地坐着一位老人,大概有70多歲吧。他似乎想要說什麼,但又合攏了嘴。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老爺爺頭腦有問題,如果不放在籠子裏,就會跑出去,而且還經常打人摔壞東西。我問這家的一位阿姨:“阿姨,晚上這個爺爺就在這裏過夜的嗎?他不冷嗎?”阿姨想躲避我的目光,但我一直看着她,阿姨無奈地搖了搖頭,說:“是的,可是也沒辦法呀!”從這位爺爺家裏走出來後,我心裏一直很難受。

也許正是因爲這次與衆不同的冬至,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更加懂事,更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哦,這年的冬至,真是令我難忘!

冬至到了,家家都充滿了歡聲笑語,我相信我明年我一定可以把餃子皮擀得很好。

冬至的作文8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逢年過節就吃湯圓,但卻從未嘗試過自己做湯圓。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所以我們班在星期二舉行了我們盼望已久的活動——做湯圓,吃湯圓。

在活動開始之前,家委會的家長們就把教室打掃了一下,每個課桌桌面都鋪上了保鮮膜,膜上放着一碗豆沙餡糰子。我們在“鈴鈴”地上課鈴聲中,開始了做湯圓活動。家長們一個挨着一個的發糯米糰。一開始我學着家長教的方法包了起來,先拿了一些已經和好的湯圓團,放在手心中間,兩隻手不停地使勁搓,搓成了一個像鵪鶉大小的“小皮球”接着湯圓團就變成了像小飯碗似的“小酒窩”,之後我把麪粉撒在保鮮膜上,向“小酒窩”灑了一些麪粉,把之前準備好的餡糰子也搓成圓形,放進“小酒窩”中,再把“小飯碗”的窩口封死,這樣一個湯圓就成形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這不才開始,我不小心餡放多了,捏來捏去,總不能合攏,湯圓簡直就是一個調皮搗蛋鬼,一點也不聽話,等我捏完這一頭,它立馬又從另一個頭鑽出來了,我只好無可奈何地試着把另一個頭捏攏,可是它又從這邊露出來了,沒有辦法,只能加點糯米粉,繼續搓起來,湯圓上立馬出現了一條條小裂縫,豆沙餡就溢出來。我氣急敗壞,在裂縫處使勁一捏,捏是捏攏了,可是湯圓卻變成了一個棕白相間的“大花臉”,我環顧四周,同學們做得得心應手,好不快活,我默默地給自己打氣,吸取上次失敗的“大花臉”教訓,少放了一些豆沙餡進去,小心翼翼地,一指一指地捏攏,接着在手掌心,輕輕揉搓起來,最後,一個圓嘟嘟的大圓球就誕生了。我心裏想:“太好了,我這一次終於大功告成了!”接下來,一個,兩個,三個……看着這些白白胖胖,潔白無瑕的湯圓,心裏有着說不出的幸福和開心。

這時,家委會的家長們收走我們的湯圓,放進沸騰的鍋裏煮,過了一會兒,湯圓就從鍋底慢悠悠地浮出了水面,好似泡澡的胖子,悠閒自得,遠看,一個個小球挨在一起聊天;近看,小球黏呼呼的,好像連體嬰兒,讓人忍不住垂涎三尺,聞一聞還有一股清香撲面而來……,吃起來湯圓,裏面的餡和湯圓汁流淌進我的嗓子眼裏,頓時,有一股香甜甜的暖暖的味道直流進我的心裏,勞動的果實“真香”那!

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嚐到了成功的滋味,更讓我悟到“失敗乃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只有不斷從失敗中積累經驗,才能令自己不斷提高,加油!

冬至的作文9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這在當時有着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爲天下之中,然後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透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爲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河南大學附屬南石醫院癲癇科怎麼樣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爲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爲正月,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煙臺羊羔瘋醫院怎麼樣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爲節日來過源於周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作文10

今天是冬至,也是星期天。無霾晴冷,做完作業後,我無趣的不時來回在房間裏跺着雙腳取暖。外婆說我們今天吃餃子,因爲是星期天不用上學,我可以嘗試下自己包餃子,我聽了可興奮了。

媽咪買菜回來,邊擇菜邊對我說:“張一,你有沒有聽說這樣一句俗語呀?”我急忙湊上前問道:“是什麼俗語呀?”媽咪笑着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看來冬至這天吃餃子是一個老傳統了。

呵,這不,我要和外婆一起去和麪了。外婆教我在面盆裏放上面粉,倒上水把面和成團。可能是我力氣小的原因老是揉不到一起,外婆看着我急得手忙腳亂的狼狽樣兒,笑着拉過面盆幫我收拾殘局,麪糰在外婆的手中三下五除二就光溜溜的成團了。外婆說:“好了,讓它醒一會。”該拌餃子餡了,只見媽咪先把韭菜、大蔥、生薑等洗淨一起切碎,再拌上絞好的肉餡,最後放上些調料、鹽和麻油。我趕忙跑過去放到鼻子邊嗅了嗅:啊,真香呀!接下來就是擀麪皮了,由外婆負責麪皮的工作,媽咪和我負責包餃子。我用小勺挖上餡放到麪皮上,在媽咪的指導下,沿邊一點一點的把餃子捏在一起,一個餃子就包好了,樣子雖然不好看,但我想,只要多包幾個就會熟能生巧的。我和外婆媽咪三個人分工合作,很快餃子就包完了。

該下餃子了,外婆在鍋裏添上了水,等着水燒開。外婆說;“餃子下鍋的時候,一定要慢哦,要不然一不留神就會被開水燙傷的,下到鍋裏的餃子,要用勺子輕輕的從鍋底托起,以免粘到鍋底,等開鍋後倒上三次涼水,再開鍋後,餃子就可以出鍋了。”我一邊答應着一邊端起包好的餃子,掀開鍋蓋,小心翼翼的把一個個小餃子放進鍋裏,水開了小餃子們像小精靈一樣,一個個調皮的浮出水面,我照着外婆的方法向鍋裏依次放了三次水後,餃子煮熟終於可以出鍋了。盛在盤子裏的餃子,個個晶瑩剔透、香氣撲鼻。光是看看就非常誘人,吃到嘴裏一定更香吧?我迫不及待的夾起一個咬了一口,啊,太好吃了。媽咪端着一個調料小碗走過來說:“小饞貓,別急嘛,還可以加上這個哦,是蒜泥和醋、醬油混合成的作料,蘸着吃味道會更好呢!”。我夾起一個餃子放到調料碗裏蘸了蘸,放到嘴裏嚼了一下,果然是美味呀!

外婆還說:冬至天裏吃了餃子,這個冬天就不會被凍掉耳朵了。我聽了開心的笑了。這話媽咪說過是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的。其實我心裏更在意的是這次包餃子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了許多快樂,也感受到了大人們做飯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