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論貴粟疏(節選)閱讀答案附翻譯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 )衆貴之者,( )上用之故也。其爲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爲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論貴粟疏(節選)閱讀答案附翻譯

今農夫五口之家 …… 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爲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爲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錯《論貴粟疏》節選)

5、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貴五穀而賤金玉       貴:以……爲貴

B. 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鬻:同“育”,養育

C.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卑:鄙視

D. 粟有所渫          渫:流通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

( )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 )衆貴之者,( )上用之故也。

A、且  然而  以     B、夫  於是  其

C、夫  然而  以     D、且  而  乃

7、下列用"/"給文中畫 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A.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B.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C.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D.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8、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 本文告誡統治者要做到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玉,提醒國家要重視積蓄糧食,否則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國家也將充滿各種社會矛盾和危機。

B. 作者指出,要鼓勵種糧的積極性,必須提高糧價,讓老百姓豐收後透過買糧得到封官或贖罪的好處。尖銳地批評了當時重商抑農的錯誤政策。

C. 作者尖銳地指出,當下的社會實際情況是農民生活極度艱辛困苦,而商人們則牟取大量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讓國家富強穩定,是不可能的。

D. 文中提出如果能從富有的人那裏得到貨物來供政府使用,那麼百姓擔負的賦稅就可減輕 ,這是順乎民心的好事。

9、 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2)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3分)

(3)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參考答案

5.B 鬻:賣

6.C  第一個用發語詞,中間有文意的轉折,最後表因果,解題時注意句間關係的確認。

7.D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8.B,第二段末“今法律賤商人……”說明當時執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

9、⑴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3分)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裏,在一定的季節裏成長,收穫也需要人力,並非短時間內可以成事。(記分點:四個分句,錯一個扣1分,扣完3分止)

⑵。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3分)

依仗他們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交,勢力超過官吏。(因;交通;力過)

(3)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4分)

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於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麼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使;入粟於邊;受爵免罪;不過)

參考譯文:

百姓,在於君主用什麼辦法來管理他們,他們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管東南西北。珠玉金銀這些東西,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穿;然而人們還是看重它,這是因爲君主需要它的緣故。珠玉金銀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裏,可以周遊全國而無飢寒的威脅。這就會使臣子輕易地背棄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隨便地離開家鄉,盜賊受到了鼓勵,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於攜帶的財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裏,在一定的季節裏成長,收穫也需要人力,並非短時間內可以成事。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拿不動它,也不爲奸邪的人所貪圖;可是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餓受凍。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玉。

現在農夫中的五口之家……農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徵暴斂,隨時攤派,早晨發命令,晚上就要交納。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後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於是就出現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而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店鋪,販賣貨物,用特殊手段獲取利益。他們每日都去集市遊逛,趁政府急需貨物的機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擡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夫的勞苦,卻佔有非常豐厚的利潤。依仗自己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交,勢力超過官吏,憑藉資產相互傾軋;他們遨遊各地,車輛絡繹不絕,乘着堅固的車,趕着壯實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衣。這就是商人兼併農民土地,農民流亡在外的原因。當今雖然法律輕視商人,而商人實際上已經富貴了;法律尊重農民,而農民事實上卻已貧賤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一般官吏所鄙視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惡顛倒,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國家富裕,法令實施,那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迫切任務,沒有比使人民務農更爲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業,關鍵在於擡高糧價;擡高糧價的辦法,在於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現在應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不會囤積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的人。從富有的人那裏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麼貧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佈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心願,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業生產。按現行法令,民間能輸送一匹戰馬的,就可以免去三個人的兵役。戰馬是國家戰備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農氏曾教導說:“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牆,有百步之寬貯滿沸水的護城河,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那是守不住的。”這樣看來,糧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現在讓百姓交糧買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一匹戰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遠了。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嚮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於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麼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