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端午風情》閱讀答案

探究、欣賞文字內容與藝術特色這類試題的特點往往是要求在閱讀中,對作品的內容和寫法敢於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等。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端午風情》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端午風情》閱讀答案

端午風情

①宋人楊無咎,寫有一首《齊天樂》詞,詞的上闕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詞雖短,但卻寫盡了宋人端午的風情。

②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③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④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⑤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⑥ , 。端午節貼對聯雖然不如貼春聯那麼引人注目,但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端午聯作也不在少數,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要食糉子,於是有人創作一則短聯:“九子糉; 五彩絲。”此聯雖僅有六字,但反映了端午節的兩大風俗。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幅描述節令的對聯:“端午午時人賞午;立春春日客遊春。”上聯道出了民間過端午節的氣氛,下聯則描述了民間立春以後人們紛紛外出踏青尋春遊春的情景,上聯中的“三午”對下聯中的“三春”,可謂嚴絲合縫,自然流暢,讀來的確是興趣盎然。

⑦在民間,端午之日還有在門上懸艾草、插菖蒲的習俗,以避邪禳毒。

⑧端午還可贈扇給父母 ,相傳唐太宗曾於端午日送絹扇兩把給他的“愛卿”長孫無忌和楊師道,上有他的'“飛白書”親筆題詞。宋代人把“花巧畫扇”列爲 “端午節物”。至今,甘肅等地過端午仍保留着“蒸麪扇”之俗;在福建,兒媳婦要送扇給公婆;浙江一些地區,學生給老師送糉子、饅頭,作爲還禮,老師以扇子回贈,所以那裏的端午又名“敬師節”。如果新婚夫婦在端午給老人家送扇子,不僅寓意驅趕蚊蠅,祈福、避邪賑災,還能扇涼。

⑨端午節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多的是一種深藏在心中的炎黃子孫的文化情結,一種內心深處對民族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我們不要爲了賽龍舟才過端午節,不要爲了紀念屈原纔去吃糉子,只有深入下去,才能真正領會端午節等傳承千年的民族節日,所帶給我們不可替代的真正遺產。

3.閱讀全文,說說本文介紹了有關端午節的哪些內容?(4分)

4.在文中第 ⑥ 段橫線處填寫一個過渡句,使上下文語意連貫。(2分)

5. 說說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表達作用。(3分)

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6. 文章第①段主要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你覺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3分)

參考答案

3.①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②端午節的許多別稱③端午節的習俗同多於異④端午節的重大意義。

評分意見:每答出一條得1分,如果只答出端午節賽龍舟,吃糉子,貼對聯,懸艾,送扇只得1分。

4.端午節的時令風俗中,除家喻戶曉的吃糉子、賽龍舟等外,還有端午節人們在門上貼對聯的活動。

評分意見:承上1分,啓下1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承上只寫吃糉子可得分。只寫賽龍舟不得分。

5. 主流地位的意思是主要的,突出的,主導的地位。在這裏指紀念屈原說是所有起源說中最重要的。進一步說明,因爲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他的文學成就(感人詩詞)才使得紀念屈原之說端午節的由來廣泛的深入人心,成爲影響最深最廣的說法。

評分意見:解釋詞語1分,詞語的表達效果2分。

6、引用,引用了宋人楊無咎的詞,引出說明對象端午的風情,不但介紹了端午節的多種習俗,而且使文章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評分意見:引用得1分,表達效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