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5篇

在日常的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爲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5篇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題。

王瑜,其先范陽人也.父欽祚,仕至殿中監,出爲義州刺史。瑜性兇狡,然雋辯驍果,騎射刀筆之長,亦稱於當代.起豪累爲從事,天福中,授左贊善大夫.會濮郡秋稼豐衍,稅籍不均,命乘使車,按察定計,既至郡,謂枝簿吏胡蘊、惠鶚曰:“餘食貧久矣,室無增資,爲我致意縣宰,且求假貸。”由是濮之部內五邑令長共斂錢五十萬,私獻於瑜。瑜即以書上奏,高祖覽章嘆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誠良臣也。”於是二吏五宰即時停黜,擢瑜爲太府少卿。

杜重威之鎮東平也,瑜父欽祚爲節度副使,及重威移鎮常山,瑜乃詭計於重威,使奏己爲恆州節度副使,竟代其父位.歲餘,入爲刑部郎中.丙午歲,父欽祚刺舉義州,瑜歸寧至郡.會契丹據有中夏,何建以秦州歸蜀,瑜說欽祚曰:“若不西走,當屬契丹矣!”厲色數諫,其父怒而不從。因其臥疾涉旬,瑜仗劍而脅之曰:“老懦無謀,欲趨砲烙。不即爲計,則死於刃下。”父不得已而聽之。時隴東屯兵扼其川路,將北趣蕃部,假途而因與郡盜酋長趙微歃血爲約,以兄事之.謂微曰:“西至成都,餘身爲相,餘父爲將,爾當領一大郡,能遂行乎?”微曰:“諾。”瑜慮爲所賣,先致其妻孥,館於郡中。行有期矣,微潛召其黨,伺於郊外。子夜,瑜舉族行,而輜重絡繹十有餘裏。徽之所親,循溝澮而遁,至馬峽路隅,舉燧相應,其黨起於伏莽,斷欽祚之首,貫諸長矛.平生聚蓄金幣萬計,皆爲賊所掠,少長百口,殺之殆盡.瑜尚獨戰千人,矢不虛發,手無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竄山谷,落髮爲僧.月餘,爲樵人所獲,縶送岐州,爲侯益所殺,時年三十九。

(節選自《舊五代史·列傳十一》,略有刪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爲我致意縣宰,且求假貸 假:借

B.於是二吏五宰即時停黜 黜:罷免

C.瑜歸寧至郡 寧:平息

D.爲樵人所獲,縶送岐州 縶:捆綁

5.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詐的一組是(3分)( )

①瑜即以書上奏 ②使奏己爲恆州節度副使,竟代其父位 ③不即爲計,則死於刃下

④假途而因與郡盜酋長趙徽歃血爲約,以兄事之 ⑤先致其妻孥,館於郡中 ⑥至馬峽路隅,舉燧相應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王瑜工於心計,但最終卻被人算計,他設計使自己成爲一個清官的形象而獲得高祖的稱讚;爲借路,他用官帽引誘利用趙徽,卻反遭趙徽算計,損失慘重。

B.王瑜一生短暫卻仕途順利。他離家爲官先從從事做起,天福年間獲左贊善大夫一職,後受朝廷提拔爲太府少卿,接着任恆州節度副使,還入朝做過刑部郎中。

C.王瑜對待父親的態度暴露出他的無禮及兇狠的性格。他在勸說父親西逃時,臉色嚴厲,父親不悅,不願聽從,王瑜不顧父親已臥病在牀十多天,竟然拔劍相威脅。

D.王瑜驍勇果敢,擅長騎射。他在舉家撤離途中遭到盜賊首領趙徽的暗算,最後隻身一人與趙徽屬下一千多人激戰,箭無虛發,但終因寡不敵衆,被盜賊所殺。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2

①大致天之生才,雖不能衆,亦不獨絕,至爲文詞,有成有不成者三:兒時多慧,裁識書名,父師迷之以傳注括帖,不得見古人縱橫浩渺之書,A ,一也。乃幸爲諸生,困未敏達,蹭蹬出沒於較試之場,久這氣色漸落,B何暇議尺幅之外哉?二也。人雖,亦視其所生,生於隱屏,山川人物,居室遊御,鴻顯高壯,幽奇怪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無所練濯,胸腹無所厭餘,耳目既吝,手足必蹇, C三也。凡此三者,皆能使人才力不已焉,D ,才力頓盡,而可爲悲傷者,往往如是也。

②若季重者,五歲遍受《五經》,十歲恣爲文章二十而成進士,蓋一代之才也。而天亦若有以異之者。大越之墟,古今冠帶之國也,固已受靈氣於斯。而世籍都下,往來燕越間,起禹穴吳山,江海淮沂,東上貸宗,西迤太行,歸乎神都,所遊目,天下之股脊喉思頁 處也,英雄之所?廛,美好之所輔;鹹在矣。於以豁心神,紆眺聽者,必將鬱結乎文章。而又少無專門,承學之間,靈心洞脫,孤遊皓杳,早爲貴公鉅人所賞,聞所未聞,出見少年,裘馬弓劍,旗亭陌道之間,顧而樂之,此亦文心之所貽佇也。身復早達,曾無諸生一日之憂,名字所至,讚歎盈矚,故其爲文字也,高廣其心神,亮瀏其音節,精華甚充,顏色甚悅,緲焉者如嶺雲之媚天霄,絢焉者如江霞之蕩林樾;乍翕乍闢,如崩如興;不可迫視,莫或殫形;大有傳疏之所曾遺,著錄之所未經者矣。嗟夫,以一代之才,而絕三者之累若此,不亦宜乎。

【注】①王季重:即王思任,明末作家 ②括帖:科舉範文 ③諸生:透過縣試或府試、院試的生員 ④貽佇:停靠,駐留。

21.將下面這句話填入①段的畫線處,語意連貫的一處的是( )(2分)

一食其塵,不復可鮮

22.第①段中的“不成者三”可概括爲 ,科場之累和 。(2分)

23.下列對“身復早達,曾無諸生一日之憂”分析正確的一項使( )(2分)

A.與作者“困未敏達”受累“較試之場”對比

B.說明“身復早達”沒有諸生困頓科場的憂愁。

C.王季重因“早達”而無“諸生”的生計之憂。

D.因爲“身復早達”,王季重成爲“一代之才”。

24.從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畫線句。(3分)

25.作者在序中闡釋了生活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對作者的觀點作評價。(4分)

參考答案:

21(2分)A

22(2分)答案示例:讀書不廣 遊歷不廣 ,見聞太少

23(2分)B

24(3分)答案示例:先以短句讚美王季重作品見解之獨到音韻之華美,後用整句長句形容其文思的精妙和文采的絢爛,參差句式的音律與王季重的文學美相得益彰。

評分說明:短句分析2分 長句分析2分

25(4分)答案示例:作者以王季重的經歷及其文字爲例闡釋了讀書多、遊歷廣、見聞感受豐富,才能見識獨到,文辭暢達,這一觀點揭示了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的規律,但王季重的天才和“早達”只是例外,不少愚鈍或困頓科場但勤奮的人也能寫出經典作品。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3

熊廷弼

【甲】

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曆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四十七年,楊鎬既喪師,廷議以廷弼熟邊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鎬經略。未出京,開原失,甫出關,鐵嶺復失,瀋陽及諸城堡軍民一時盡竄,遼陽洶洶。廷弼兼程進,遇逃者,諭令歸。斬逃將劉遇節、王捷,以祭死節士。誅貪將陳倫,劾罷總兵官李如楨,以李懷信代。督軍士造戰車,治火器,浚濠繕城,爲守禦計。令嚴法行,數月守備大固。乃上方略,請集兵十八萬分佈清河,撫順諸要口,首尾相應,小警自爲堵御,大敵互爲應援。

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爲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當是時,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議起。御史馮三元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謂不罷,遼必不保。詔下廷議。廷弼憤,抗疏極辨,且求罷。而御史張修德復劾其破壞遼陽。廷弼益憤,再疏自明,雲“遼已轉危爲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繳還尚方劍,力求罷斥。及遼陽破,河西軍民盡奔,自塔山至閭陽二百餘裏,煙火斷絕,京師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復詔起廷弼於家,而擢王化貞爲巡撫。

化貞素不習兵,輕視大敵。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廷弼尤牴牾。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陽橋。鋒始交,大潰,大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還。報至,京師大震。大理寺卿周應秋等奏上獄詞,廷弼、化貞並論死。

(節選自《明史》,有刪改)

【乙】

明啓、禎間,東事之壞中破竹之不可遏,一時大臣才氣魄力足以搘拄①之者,熊司馬一人耳。用人者貴展其才,原不當使一二腐儒操白簡以議其旁也。

關門再出,廟堂諸公忌其有所建白,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貞漫誇六萬兵平遼,爲之掣肘。時江侍郎秉謙力陳:經臣②不得展布尺寸,反使撫臣③得操節制之柄,必誤國事。不幸言而中矣。當國者苟有人心,即寸斬撫臣以謝經臣,猶且不足。反以不能死綏罪之,是猶束烏獲④之手足,使力不勝匹雛者代之任重,及蹶而僨,則曰“是亦獲有同咎”,可乎?

(節選自全祖望《書明遼東經略熊公傳後》)

[注]①搘(zhī)拄:支撐,抵抗。②經臣:經略一方軍事的大臣。③撫臣:安撫地方的大臣,指巡撫。④烏獲:戰國時秦國大力士,據說他能舉千鈞之重。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授保定推官,擢御史 擢:提拔

B.甫出關,鐵嶺復失 甫:剛剛

C.當國者苟有人心 當:處在

D.是亦獲有同咎 咎:罪責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廷議以廷弼熟邊事 即寸斬撫臣以謝經臣

B.復劾其破壞遼陽 忌其有所建白

C.臣且之生致死 猶且不足

D.不得食,乃還 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貞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鎬戰敗以後,朝廷起用熊廷弼代楊鎬爲遼東經略,熊廷弼到達遼陽後,開原、鐵嶺相繼失守,他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

B.熊廷弼有膽略,曉軍是。任經略後更加堅決主張拒敵守城。但是他稟性剛直,喜歡罵人,不甘謙恭下人,因而輿論對他不太支援。

C.王化貞不通軍事,輕視大敵;不聽文武將吏的規勸,與熊廷弼尤其牴觸。戰敗後大理寺周應秋等報上判決書,熊廷弼、王化貞都被判了死刑。

D.全祖望認爲熊廷弼是可以挽救危亡的唯一人才,而朝廷缺是非不分,歸罪功臣,揭示出明末君主昏聵,朝綱敗壞的歷史悲劇。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小警自爲堵御,大敵互爲應援。(3分)

(2)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復詔起廷弼於家。(3分)

(3)用人者貴展其才,原不當使一二腐儒操白簡以議其旁也。(4分)

4.(3分)C (當:掌管,主持。)

5.(3分)B (兩個“其”均爲第三人稱代詞“他”。)

6.(3分)A (“熊廷弼到達遼陽後,開原和鐵嶺相繼失守”有誤,原文“未出京,開原失,甫出關,鐵嶺復失”。)

7(10分)(1)小的戰事各自拒敵防守,大敵來時則互相接應、援助。(3分)

(2)熹宗於是對過去彈劾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又下達詔書從家中起用延弼(3分)

(3)用人者可貴之處在於能讓人的才能得到施展,原本就不應當讓一兩個迂腐的書生拿着彈劾的奏章在他的一旁議論。(4分)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將領,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今武漢市江夏區人)萬曆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

熹宗即位,天啓元年(1621年),建州叛軍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因當時王化貞是東林黨人葉向高(當時首輔)的弟子,所以熊廷弼被東林黨人背黑鍋。五年(162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4

范仲淹二歲而孤(喪父),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練習初二語文文言文閱讀理解,從中找到解題方法,詳情請看

文言文閱讀理解

范仲淹二歲而孤(喪父),母貧無依,再適①長山朱氏,既(已經)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②。往往?((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日偏西)始食 初中語文,遂大通六經③之旨(要義),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育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④。

[註釋]①再適:再,二次;適,出嫁,即改嫁。

②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有時夜裏昏沉疲倦,就用冷水洗臉。

③六經:指《詩》《書》《樂》《易》《春秋》。

④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享樂。

1、范仲淹靠什麼成才?

2、我們在范仲淹身上能學到什麼?

答案

1、吃苦勤奮

2、吃苦奮發立志等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5

(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燭:點燭。②盲臣:師曠爲盲人,故自稱爲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下面句子中的“以”和“蒙辭以軍中多務”的“以”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

A.葬以大夫禮

B.以錢覆其口

C.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D.請以軍禮見

2.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劃線詞:

①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 )

②及魯肅過尋陽。( )

③欲學,恐已暮矣( )

④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段文字敘述的內容都可以用“____________”二字概括。晉平公擔心學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呂蒙不願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①研究,專攻

②到訪或到

③遲,晚

④向或對

3.①你如今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

②怎麼(或哪裏)會有作爲下臣的卻戲弄他的君主呢?

4.勸學;年紀大;事務多。(意思答對即可)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6

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豎:童僕)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衆?”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說符》)

1、解釋下面畫線字。

(1)楊子之鄰人亡羊 ( )

(2)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 )

(3)歧路亡羊 ( )

(4)既反 ( )

2、補出省略成分。

既反,( )問:“獲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譯。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參考答案:

1、結構助詞,的;代詞,羊;丟失;已經

2、楊子 鄰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4、事物(事理)是複雜多變的,只有明確方向,才能找到正確的道路(纔不致於誤人歧途)。或:做事不專一,就會一無所獲。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7

閱讀課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爲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1.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1)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

A.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耽誤)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土地方圓)

C.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

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年成)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②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

B.①夫誰與王敵?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D.①王如施仁政於民 ②師不必賢於弟子

4.下列句子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B.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C.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D.魏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5.下列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文章由小及大,從舉例入手,運用了對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議論風發,氣勢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孟子認爲,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無道,則無敵於天下。

C.孟子首先批評了樑王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然後講到行仁政能使國富民強,天下無敵。

D.孟子重點批評了梁惠王因喪師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殺人,不顧人民死活的做法。

參考答案:

1.(1)用棍棒和刀子殺死人,有什麼區別嗎?”(2)可以讓手裏拿着棍棒的人跟擁有堅實盔甲和鋒利武器的秦、楚軍隊相對抗了。

2.C

3.A

4.C

5.D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8

景公出遊,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地名),遵①海而南,至於琅琊。寡人何爲能效先王之遊?”

“善哉,君之問也!”晏子再拜,曰,“聞天子之諸侯爲巡狩②,諸侯之天子爲述職。故春省③耕而補不足者謂之遊,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④。夏(朝)諺日:‘吾君不遊,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遊一豫,爲諸侯度⑤。今君之遊不然,師行而籌於民,貧苦不補,勞者不息。夫從山而不反謂之流,從水而不反謂之連,從獸而不歸謂之荒⑥,縱樂而不歸謂之亡。古者聖王無流連之遊,荒亡之行。”

公日:“善。”命吏計糧倉之粟,計長幼貧民之數。吏依數出粟,已與貧民者三百鍾,公身見老、病者七十人,賑贍之,然後歸也。

【註釋】①遵:循。②巡狩:視察。③省:考察。④豫:指帝王秋天出遊。⑤度:法度、準則。⑥荒:與下句的“亡”都指沉迷逸樂。

1.對下列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遵海而南(南:南面)

B.從水而不反謂之連(反:通“返”,返回)

C.公身見老、病者七十人(身:親自)

D.賑贍之,然後歸也(贍:供給、供養)

2.下列四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1)諸侯之天子爲述職 (2)小大之獄

B.(1)已與貧民者三百鍾 (2)吾與徐公孰美

C.(1)景公出遊,問於晏子 (2)欲報之於陛下也

D.(1)吾君不遊,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善哉,君之問也!”晏子再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貧苦不補,勞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

人物(作者)篇目人文思想核心

晏子《景公出遊》

歐陽修《醉翁亭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憂國憂民

參考答案:

1.A

2.C

3.(1)“您問得真好啊!”晏子拜了兩拜。

(2)貧苦的人得不到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4.體恤民情;與民同樂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9

《五柳先生傳》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五柳先生傳》閱讀題目:

1、結合語境,解釋下面加點字的意思。

(1)造飲輒盡(造)-----

(2)銜觴賦詩(觴)-----

2、用現代文解釋下面的句子。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

3、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個( )的形象,讚美了他( )精神。

4、“不求甚解”一詞按現在的理解帶有些貶義,爲什麼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傳》閱讀答案

1.造飲輒盡(造)-----往,到

銜觴賦詩(觴)-----古代酒器,酒杯

2 、不爲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爲富貴而匆忙追求。

3、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詞原意爲不過分地在字句上下工夫,追求心領神會,是褒義詞,現在的理解是發生了轉變。並且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是在讀書時只體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深究.

關於《五柳先生傳》閱讀答案,以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對於同學們學習和理解《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有所幫助,祝同學們學習進步,文言文成績越來越優秀!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0

鵝籠①夫人傳

(清)周容

鵝籠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時,父知女必貴,慎卜婿,得鵝籠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爲家也。家果貧,數年猶不能展一禮。妹許某,家故豪,遽行聘。僮僕高帽束絛者將百人,筐篚亙裏許。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錦繡、縠珠釧,金碧光照屋樑。門外雕鞍駿騎,起驕嘶聲。宗戚壓肩視,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媼婢共圍其妹,歡笑吃吃。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幣,裁爲妹服,忽慍曰:爾姊勿復望此也!身屬布矣!夫人聞之,即屏去絲帛,內外惟布。再數年,鵝籠益落魄。夫人妹已結鴛鴦枕,大鼓吹,簇鳳輿出閣去。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

壬子秋,鵝籠歲二十四,舉於鄉。夫人母謂已出意外,即鵝籠亦急告娶,夫人謂母曰:總遲矣。於是鵝籠愧而赴京。中兩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聞狀元貧,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執事,宗戚媼婢間,視妹時加甚。夫人仍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

已而鵝籠奉特恩賜歸,以命服娶。撫、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驛庭候,鵝籠親迎。自毗陵抵鵝籠家,絳紗並兩岸數十里,縣令角帶③出郊,伏道左。女子顯榮,聞見未之有也。

十年爲相,夫人常以禮規放佚,故鵝籠當時猶用寡過聞。壬申,夫人卒於京邸,朝廷賜祭者七,遣官護喪歸,敕有司營葬。紼引④日,公卿勳貴,尊幄鱗次,東郊如雲。水陸南經二十餘里,几筵相接。卒時語鵝籠曰:地高墜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爲幸。閱歲,鵝籠予告回裏。久之,復夤緣再相,縱淫恣亂政,賜死。

贊曰:予至燕,聞鵝籠小帽青衫死古廟中,刑部錦衣諸官鑰門覆命去。屍掛三日,旨下始殮,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鵝籠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時所言固已窺其微也。嗚呼!夫夫之得罪於國也,固先得罪於婦矣。

【注】①鵝籠:據《續齊諧》記載,宜興人許彥遇一書生腳痛,書生要求坐進許彥的鵝籠裏,許彥讓書生入籠,負之不覺重。周延儒,字玉繩,江蘇宜興人,崇禎時先後兩次任首輔,後削職安置正陽門外古廟,賜自盡。這裏鵝籠喻宜興書生,借指周延儒。②戺:臺階兩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帶:髮飾爲角,衣飾爲帶,此指盛裝。④紼引:牽引靈車的繩索,此指靈柩啓程。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得鵝籠文,即婿之 婿:女婿

B.妹許某,家故豪,遽行聘 遽:立刻

C.敕有司營葬 敕:命令

D.復夤緣再相 夤緣:攀附權貴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部能夠說明鵝籠夫人品德高尚的一組是()

①吾恃其文爲家也 ②夫人謂母曰:總遲矣。

③夫人常以禮規放佚 ④絳紗並兩岸數十里

⑤朝廷賜祭者七,遣官護喪歸 ⑥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爲幸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況,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鵝籠本是窮書生,後來在鄉試中中了舉人,又在會試、殿試中考取了第一名,名聞天下。爲官最初十年少有過失,但夫人死後沒有了夫人的規勸,因縱慾專權而被皇帝賜死。

B.文章中,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一句多處出現,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既對全文的素材起了連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C.文章多處運用了對比,如鵝籠夫人不慕榮華富貴和其妹貪慕榮華富貴的對比,熱鬧非凡的場面和鵝籠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的對比等等

D.這篇文章故事性強、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中,揭示了自我放縱、淫逸必敗的道理,這對後人有強烈的警示意義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鵝籠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時所言,固已窺其微也。(5分)

譯文:

(2)夫夫之得罪於國也,固先得罪於婦矣。(5分)

譯文:

參考答案:

4、【答案】A(婿名詞活用爲動詞,應解釋爲把定爲女婿。)

5、【答案】D(①寫鵝籠夫人的父親,④寫鵝籠娶妻時的排場,⑥寫鵝籠夫人對事物的預見。注意:⑤從側面寫出了鵝籠夫人品德高尚。)

6、【答案】C(其妹貪慕榮華富貴無中生有。)

7、(1)譯文:鵝籠第二次任宰相時到了如此地步,就可以明瞭夫人死的時候說的話,她本來已看出了鵝籠的細微變化。(關健點:再譯爲第二次,固譯爲本來。)

(2)譯文:一個人有罪於他的國家,肯定先前就對不起他的夫人了。(關健點:兩個夫的含義。)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1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小題1】解釋劃線詞的意思:(4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彰其咎C.爾來二十有一年矣D.庶竭駑鈍【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小題3】選擇下面劃線詞用法相同的一項:(3分)A.先帝不以臣卑鄙諮臣以當世之事B.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C.受任於敗軍之際還於舊都D.以諮諏善道諮臣以當世之事【小題4】請你歸納選段的具體內容,並說說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3分)

答案

【小題1】A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B 過失 C 通“又” D比喻才能平庸

【小題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難的時候接受使命

【小題3】D

【小題4】諸葛亮自敘身世並表達對先帝的知遇之恩和報忠陛下的決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知恩圖報、赤膽忠心、鞠躬盡瘁的人。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要注意卑鄙是古今異義詞,在本文中是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是品行惡劣的意思。“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的有是通假字,通“又”,連接整數和零數。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

點評:理解並翻譯文言句子時,既要注意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還注意落實一些重點詞語。特別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小題2】試題分析:“於”是在的意思,敗軍之際是兵敗的時候,奉是接受的意思。

考點: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解釋。

點評:要確定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不僅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 A、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是因爲、認爲的意思,諮臣以當世之事的“以”是把、拿的意思。B、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的“效”這裏是責任的意思;不效則治臣之罪“效”是完成的意思C、受任於敗軍之際的“於”是在的意思,還於舊都的“於”是到的意思。D、以諮諏善道/ 諮臣以當世之事的“諮”都是詢問的意思。

考點: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的辨析。

點評:近年來,一詞多義仍是文言文閱讀的主要考點之一。考查方式爲解釋或辨析,題型以填空和選擇爲主。對於這類題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時的積累,將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進行歸納,並理解記憶。二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判斷。

【小題4】試題分析:選文第一段是諸葛亮自敘身世,第二段是如何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第三段講自己先帝忠陛下之的決心。把三段的內容歸納在一起就可以得到選段的內容。從選文第二三段可知道諸葛亮的爲人。他能報先帝而忠陛下說明他知恩圖報,他一生做了這麼多事,說明他赤膽忠心,鞠躬盡瘁。

考點: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歸納和對人物形象的概括。

點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對選文各段內容進行概括,再採取合併的方式進行歸納。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觀,要結合人物所做的事來分析。結合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來分析。要關注作者對人物的評價,褒貶應與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詞語或四字詞語(儘量用到三個以上)。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2

文言文

王文正局量寬厚

王文正①太尉局量寬厚,未嘗見其怒。飲食有不精潔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慾試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飯而已。問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飯,公視之曰:“吾今日不喜飯,可具粥。”其子弟愬②於公曰:“庖肉爲饔人③所私,食肉不飽,乞治之。”公曰:“汝輩人料肉④幾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爲饔人所廋⑤。”公曰:“盡一斤可得飽乎?”曰:“盡一斤固當飽。”曰:“此後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發人過皆類此。

嘗宅門壞,主者徹屋新之,暫於廊廡下啓一門以出入。公至側門,門低,據鞍俯伏而過,都不問。門畢,復行正門,亦不問。有控馬卒,歲滿辭公,公問:“汝控馬幾時?”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復呼回曰:“汝乃某人乎?”於是厚贈之。乃是逐日控馬,但見背,未嘗視其面;因去見其背,方省也。 (選自《夢溪筆談》)

【注】①王文正:王旦。宋真宗時,曾任宰相。②愬:同“訴”,告訴,這裏有“投訴”、“告狀”的意思。③饔(yōnɡ)人:廚人。④料肉:定量供應的肉料。⑤廋(sōu):隱藏。

1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⑴但不食而已 ( ▲ ) ⑵一日又墨其飯( ▲ )

⑶庖肉爲饔人所私( ▲ ) ⑷方省也 ( ▲ )

12.下列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A.以少埃墨投羹中 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B.據鞍俯伏而過 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幼時記趣》)

C.汝乃某人乎 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D.其子弟愬於公曰 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3.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⑴其不發人過皆類此。

⑵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⑶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14.文中圍繞王文正的局量寬厚敘寫了哪幾件事?請請簡要分點概括。(3分)

答案解析:

11.(4分)⑴(1)吃(2)弄黑 弄髒(3)獨佔(4)明白

12.(2分)A。B項,表示修飾/表示順承; C項,是/竟然;D項,向/比;。

13.(6分)⑴(1)他不願揭發別人的過失都像這樣。

⑵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的環境裏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⑶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

14.(3分)(1)食被墨而不怒;(2)寬容饔人佔肉;(3)據鞍俯伏過側門而不問;(4)厚贈控馬卒。

【譯文】

王文正太尉爲人寬厚有度量,從未見他發脾氣。飲食有不太乾淨的,他也只是不吃而已。家人想試試他的度量,以少許鍋灰投到肉湯中,他就只吃米飯而已。問他何以不喝湯,他說:“我今天偶爾不喜歡肉。”有一天,家人又在他的米飯里弄了點灰,他看到後說:“我今天不想吃飯,可端上點粥來。”他的子弟們曾向他訴說:“廚房的肉叫廚子給私佔了,肉吃不飽,請懲治廚子。”王公說:“你們每人一天該給的肉是多少?”子弟們說:“一斤。現在只能吃到半斤,另外半斤讓廚子給藏起來了。”王公說:“給足你們一斤可以吃飽嗎?”子弟們說:“給足一斤當然可以吃飽。”王公曰:“今後每人一天可以給你們一斤半。”他不願揭發別人的過失的例子都類似於這些類型。他宅子的大門曾壞了,管家拆除門房新修,暫時從門廊下開了一個側門出入。王公至側門,門太低,就在馬鞍上伏下身子過去,什麼都不問。大門修好了,再從正門走,他也還是什麼都不問。有個牽馬的兵卒,服役期滿向王公辭行,王公問:“你牽馬多長時間了?”兵卒說:“五年了。”王公說:“我怎麼不記得有你?”兵卒轉身離去時,王公又把他喚了回來,說:“你是某某吧?”於是贈送他不少財物。原來是兵卒每日牽馬,王公只看見他的背,不曾看過他的臉;當兵卒離去時又看到他的背,這才省悟過來。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3

王恭①從會稽②還,王大③看之。見其坐六尺簟④,因語恭:卿東⑤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⑥及我?恭無言。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薦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⑨。

[註釋]

①王恭:東晉重臣。②會稽:古地名,今浙江紹興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竹蓆子。

⑤卿東:東:會稽在東晉國都建康(今南京市)的東面。⑥領:量詞,相當於條。⑦薦:草墊。⑧丈人:古代對長輩或老人的敬稱。⑨長物:多餘的東西。

1. 文中劃線部分沒有標點符號,請在需要加標點符號的地方用/標出來。(2分)

卿 東 來 故 應 有 此物 可 以 一 領 及 我 ?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悉 ( )

3.文中說:後大聞之,甚驚。王爲什麼甚驚?結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話來回答。(3分)

答:

4. 選文表現了王恭的什麼特點?(3分)

答:

參考答案:

1.(2分)卿 東 來/ 故 應 有 此 物/ 可 以 一 領 及 我 ?

2.(2分)瞭解

3.(3分)王大以爲王恭身爲高官,竹蓆子自然不缺,所以向他索示,卻不想到他竟如此清廉,只有那一條,所以吃驚。

4.(3分)清正廉潔,尊敬長輩。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4

蔡時鼎,字臺甫,漳浦人。萬曆二年進士。歷知桐鄉、元城,爲治清嚴。徵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時鼎言不可,並及玉不法狀。御史丁此呂以劾高啓愚被謫,時鼎論救,語侵楊巍、申時行。報聞。已,巡鹽兩淮。悉捐其羨爲開河費,置屬邑學田。

還朝,會戚畹子弟有求舉不獲者,誣順天考官張一桂私其客馮詩、童維寧及編修史鈳子記純,又濫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詩、維寧荷枷,解一桂、鈳官。時行等爲之解。帝益怒,奪鈳職,下詩、維寧吏。法司廷鞫無驗,忤旨被讓。卒枷二人一月,而調一桂南京。時鼎以事初糾發不由外廷,徑從中出,極言“宵人蜚語直達御前,其漸不可長;且盡疑大臣言官有私,則是股肱耳目舉不可信,所信者誰也?”帝怒,手札諭閣臣治罪。會時行及王錫爵在告,許國、王家屏僅擬停俸,且請稍減詩、維寧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從,責時鼎疑君訕上,降極邊雜職。又使人詗知發遣冒籍者多寬縱,責府尹沈思孝對狀。國、家屏覆上言:“人君貴明不貴察。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願停察訪以崇大體,宥言官以彰聖度。”帝不懌,手詔詰讓。是日,帝思時行,遣中使就第勞問。而國等既被責,具疏謝,執爭如初。會帝意稍解,乃報聞。時鼎竟謫馬邑典史,告歸。居二年,吏部擬序遷,不許。御史王世揚請如石星、海瑞、鄒元標例,起之廢籍,不報。已,起太平推官,進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復疏劾時行,歷數其十失,勸之省改。疏留中。尋進南京禮部郎中。卒官。貧不具含殮,士大夫賻而治其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語侵楊巍、申時行 侵:傷害

B. 時鼎以事初糾發不由外廷,徑從中出 由:透過

C. 願停察訪以崇大體,宥言官以彰聖度 宥:寬恕

D. 而國等既被責,具疏謝 謝:謝恩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見聞猜防苛密/縱聽斷精審/何補於治/且使奸人乘機得中傷善類/害胡可言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監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時任御史的蔡時鼎認爲田玉不能勝任官職,就上疏彈劾了他。

B.順天考官張一桂被誣告,申時行等人爲他做了辯解;蔡時鼎則認爲不能助長這種直接由太監告發的風氣。

C.由於直言進諫,批評皇帝懷疑大臣與諫議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貶職的蔡時鼎辭官回鄉。

D. 蔡時鼎爲官清廉嚴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時卻因貧窮而無法殮葬,士大夫捐出財物爲他辦理了喪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時行及王錫爵在告,許國、王家屏僅擬停俸,且請稍減詩、維寧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復疏劾時行,歷數其十失,勸之省改。疏留中。尋進南京禮部郎中。卒官。

4. D(3分) 5. C (3分) 6. A(3分)

7.(1) (5分)

適逢申時行和王錫爵休假,許國、王家屏只是打算停發他的俸祿,並且請求稍稍減少馮詩、章維寧上枷的期限,來保全他們的性命。(句意2分,“會”“擬”“全”各1分。)

(2) (又上奏章彈劾申時行,依次列舉他十條過失,勸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宮中。不久晉升南京禮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歷數”“進”“卒官”各1分)

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答案15

「甲」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爲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爲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爲無人!”王曰:“然則何爲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小題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長跪而謝之()⑵爲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⑶天下縞素() ⑷儐者更道()

【小題2】翻譯下列文言語句。(4分)

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⑵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小題3】晏子和唐雎同爲外交使者,同樣不辱使命,他們各靠什麼維護了國家利益?(2分)

【小題4】讀了甲、乙兩文的故事,你認爲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再列舉我國曆史上一個“不辱使命”的外交人員,並用一句話概括他們的主要事蹟。(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⑴道歉⑵請⑶穿孝服⑷改

【小題2】⑴安陵國憑藉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只是因爲有先生啊⑵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裏去,沒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沒賢能的國王那裏去。

【小題3】唐雎靠勇敢,靠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

【小題4】⑴熱愛祖國、勇敢,責任感強。⑵示例:諸葛亮,舌戰羣儒,聯吳抗曹;墨子,阻止公輸盤和楚王攻擊宋國。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注意“謝”古今異義。此處是“道歉”。“縞素”,名詞作動詞。重點識記兩個字的含義,常常考到。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1句中的兩個“以”和2句中的兩個“使”的意思。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透過閱讀可知,唐雎主要靠勇敢,拼命等精神,晏子主要靠外交辭令。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爲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士”是一種階層,共同的特點,愛國,士爲知己者死。等。荊軻刺秦王,墨子說服楚王等。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標籤:文言文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