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劉滄《江樓月夜聞笛》閱讀答案

南浦蒹葭疏雨後,寂寥橫笛怨江樓。

劉滄《江樓月夜聞笛》閱讀答案

思飄明月浪花白,聲入碧雲楓葉秋。

河漢夜闌孤雁度,瀟湘水闊二妃①愁。

發寒衣溼曲初罷,露色河光生釣舟。

【注】①二妃:指傳說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爲湘水之神。

(1) 詩的首聯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2) 詩的頸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如何抒發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

(1)詩的首聯先點明瞭時間、地點、景物,渲染了悽清寥落的氣氛,奠定了全詩哀怨悽愁的感情基調;其次緊扣詩題抒寫自己江樓獨處,忽聞笛聲的寂寥;“怨”字,還是全詩的詩眼,點明全詩的主旨。

(2)頸聯抒發了詩人思鄉思親而不得歸的愁苦之情。透過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虛實結合等)來抒發情感的,詩人借“河漢”“孤雁”“瀟湘”之景象寫羈旅孤單、思念親人、離家遙遠、歸途漫漫之情。“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從妻子的`角度寫妻子盼歸人之苦。

作者

劉滄(約公元八六七年前後在世),字蘊靈,汶陽(今山東寧陽)人。生卒年均不詳,比杜牧、許渾年輩略晚,約唐懿宗鹹通中前後在世。體貌魁梧,尚氣節,善飲酒,好談古今,令人終日傾聽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劉滄與李頻同榜登進士第。調華原尉,遷龍門令。滄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劉滄爲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進士。據 《唐才子傳》,劉滄屢舉進士不第,得第時已白髮蒼蒼。

賞析:

“江樓”,交代詩人所在地點,正是獨處在江濱之樓上;“月夜”,交代此時此地的時間與情境,月夜之中,詩人獨處,一定是有所思有所想,故而難眠;“聞笛”,交代事件,即詩人獨處月夜之下,正有所思所想之時,聽到遠處傳來笛聲。那麼,笛聲如何呢?對詩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詩人又有何感慨呢?不得而知,讓我們帶着這些疑問,一同走近詩作去揣摩與體會一下吧。

我們來看詩歌的首聯:南浦蒹葭疏雨後,寂寥橫笛怨江樓。

第一句,交代地點與情境。“南浦”,即南邊的水濱,也就是江樓所處的地理位置;“蒹葭”,描寫景物,一陣淅淅瀝瀝的陣雨過後,雨霽天晴,明月相映,可以想見,那經雨後的“蒹葭”之上還綴滿了清冷的雨珠,意境悽清而幽冷。這一環境描寫,烘托了一種淒涼的氛圍,爲全詩感情的抒發奠定了低沉的格調。“南浦”,在中國古文化意象中,已經同“長亭”“勞勞亭”一類事物相同,代表一種離愁別恨的情緒。

第二句,很是扣題,照應題目“聞笛”事件。那麼詩人到底聽到了什麼笛曲呢?一句“寂寥橫笛怨江樓”,就讓我們看到,詩人所聽之笛曲表達的思想內容透過一個“怨”字就可以體現出來。那麼,你一定會想,這個“怨”情是誰發出的呢?應該是笛曲本身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吹笛人爲什麼要吹這支“怨”曲呢?可見吹笛人與曲子是“心有慼慼焉”。這時你會想到唐詩人有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感覺兩個“怨”字用得同樣精妙,讓詩歌的思想內容變得豐富而厚重。那麼,本來獨處夜月悽清情境中的詩人,因渺渺幽思而難以入夢,卻又聽到了這樣幽幽怨怨的笛曲,內心裏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呢?就讓我們與詩人一同聆聽那幽怨的笛曲表現的內容吧。

第三句到第六句,詩人整整用了四句詩來描寫笛曲再現出來的情境。

首先,詩人聽到笛曲,感覺到那樂曲真是“思飄明月浪花白,聲入碧雲楓葉秋”,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笛聲的悠揚,飄然而飛,飛向了明月,灑落到月色與水光相映的翻卷着浪花的江面之上,一片清白,創造了一種空曠了遠而又寧靜的境界;笛音不斷地婉轉變化,一會又高亢嘹亮,直穿九霄,響遏白雲,又恰如西風漫卷,掠過楓林,發出瑟瑟的秋音,令人倍感淒寒與幽怨。其中“浪花白”,“楓葉秋”,形象地表明瞭一種怨情。

笛曲迴環,詩人彷彿仰望夜空,望見燦爛的星河已經沉寂寥落,一隻離羣的孤雁正長鳴着哀聲,急急地從頭頂掠過,詩人不禁一陣孤寂;又彷彿望見瀟湘流水湯湯,遼闊無際,蛾皇、女英正爲思念丈夫不得見而發愁。這裏,“河漢夜闌”與“瀟湘水闊”,喻指路途遙遠,難以逾越。“二妃愁”,運用典故,借指家中的妻子因思念歸人而不得見的憂愁。詩人明明是客居異地而思鄉思親,卻偏不說自己思念,而轉換角度,說妻子對自己如何思念,更能襯托出詩人的思鄉思親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