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國語》閱讀練習及答案

《國語》閱讀練習及答案1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共19分)

《國語》閱讀練習及答案

左氏《國語》,其文深閎傑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於聖。餘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於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 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 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遊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鬥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爲我設?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鬱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衝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爲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於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爲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愈甚乎哉!吾無取乎爾也。(取材於柳宗元《非國語》)

註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瀰漫無際廣闊深遠。

7.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不概於聖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堯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惡乎與我謀 惡乎:於何、怎麼會

⑤必涌溢蒸鬱以糜百物 糜:使……腐爛

⑥抑人事乎 抑:還是

⑦吾既陳於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術乎 術:途徑、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其文深閎傑異 《國語》文章深刻宏闊傑出特異

B其說多誣淫 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

D又況天地之無倪 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

9. 根據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柳宗元認爲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撥亂反正。

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繫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爲基礎的。

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

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10. 將下面語句譯爲現代漢語。(4分)

①認之者不塞則惑 ②吾無取乎爾也

11. 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批駁的。(6分)

答案:

7A 8B 9C

10.①(像伯陽父那樣)認識它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塗。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

①首先闡述山川只是物質存在,是陰陽之氣的流動造成了大地的震動,不是與人商量,由人安排的,直接點明“天人相分”的論點

②其次運用對比論證,說明老婦烹調、老圃灌園可以改變物體形態,但天地無邊、陰陽變化無窮,天理難以被人感知③最後駁斥了伯陽父將國之亡歸因於幾條河流的荒謬。

[參考譯文]

(一)

左丘明的《國語》,它裏面的文章深刻宏闊接觸特異。本來就是世人所沉溺愛好欲罷不能的.。並且它的觀點很多都是欺騙人、惑亂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當世求學的人沉溺於它的文采卻模糊了是非。這就不能夠從中庸之道來進入堯、舜的學說、主張。依照這些理由,我寫了《非國語》這本書。

(《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涇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陽父說:“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不能錯亂了位置。如果錯亂了,那是被人攪亂的。陽氣隱伏在下面不能冒出來,被陰氣壓迫得不能上升,於是就會發生地震。現今涇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地震,就是陽氣失去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鎮住了。陽氣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陰氣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會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國家一定要滅亡。如果國家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爲十是數的終極。天既然要拋棄這個國家,是不會讓它超過這個終極的。”正是這一年,涇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

柳宗元非議說:高山和大河,不過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體;陰氣和陽氣,不過是天地間的元氣。它們自己執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動,這哪裏是與人商量過的呢?它們自己衝擊,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損,這哪裏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來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陽父那樣認識它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塗。用鍋煮飯,湯水翻滾蒸氣升騰必然會煮爛各種食物;引水灌田,水勢奔騰波浪激盪必然會破壞田裏的土 石。這些老婦老農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何況天地之大無邊無際,陰陽變化無窮無盡。陰陽二氣,充滿於茫茫無際的天地之間,有時聚集,有時分散,有時互相吸引,有時互相排斥,好像車輪滾動,好像紡機運轉,它們的變化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呢?伯陽父說:“水源堵塞了,國家必然滅亡。”“人們缺乏財物,國家還不滅亡嗎?”這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了。這裏所說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還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說是天造成的,那麼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說是人造成的,那麼由於缺乏財物而導致亡國的,難道沒有其他原因嗎?何以硬要說是那幾條河的過失,還說“天既要拋棄一個國家,不會超過十年”,這就越發荒謬了!我不同意他的這些看法。

《國語》閱讀練習及答案2

中國語中“學”與“問”連在一起,意義至爲深妙。人生來有向上心、有求知慾,對於人生來有向上心,有求知慾,對於不知道的事物歡喜發疑問。對於一種事物發生疑問,就是對於它感興趣。既有疑問,就想法解決它,幾經摸索,終於得到一個答案,於是不知道的變爲知道的,所謂“一旦豁然貫通”,這便是學有心得。學原來離不掉問,不會起疑問就不會有學。許多人對於一種學問不感覺興趣,原因就在那種學問對於他們不成問題,沒有什麼逼得他們要求知道。但是學問的好處正在原來有問題的可以變成沒有問題,原來沒有問題的也可以變成有問題。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強調“學”與“問‘的密切關係,分別分析兩則材料中“問”的內涵與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點提示:①第一則材料中的“問”指的是生髮疑問,“問”能激發興趣、促進探索,從而學有心得;②第二則材料中的“問”指的是詢問請教,“問”能解決疑問、豐富知識。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點內,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結合選文分析“問”的內涵與作用。兩段文字對應兩個不同內涵,作用分析要與內涵保持一致。

(2)結合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有關“學”的觀點,簡要談談你對學習的認識,不超過140字。(6分)

【答案】答題要求:內容緊扣“學習”論題,能夠正確徵引中國古代典籍中相關論述。

【解析】本題考查對學習的認識,注意緊扣“學習”論題,正確徵引中國古代典籍〈論語〉〈大學〉中的相關論述,同時要聯繫自己的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與認識來。

標籤:閱讀 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