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李覯《袁州州學記》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

袁州州學記

李覯《袁州州學記》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

〔宋〕李覯①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②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絃聲。倡而不和,教尼③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爲,乃營治之東北隅。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瓦壁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並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④且有日,旴江李覯諗於衆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後,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於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羣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逢聖君,爾曹得賢官,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誕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爲臣死忠,爲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爲國者之憂。

(有改動)

【註釋】①李覯(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江西南城縣)人。②祗:恭敬。③通“泥”,停止,阻止。④舍菜:開學典禮。古代初入學時,用芹藻之類的植物禮敬先師,稱爲舍菜。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相舊夫子廟 相:視,察看

B.庖廩有次 廩:糧倉

C.旴江李覯諗於衆曰 諗:熟悉

D.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 徼:通“邀”,要求

6.下列都屬於袁州學館很快建成原因的一組是( )(3分)

①制詔州縣立學 ②聞而是之,議以克合

③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 ④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⑤《詩》《書》之道廢 ⑥抑亦爲國者之憂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敘述袁州學館建造經過,並闡述了作者對立學興教重要作用的看法。針對皇帝下令州縣立學,有的地方官員積極響應,把設立學館、興辦教育當做一件大事來抓;也有的地方官陽奉陰違,阻礙重重教化無法推行。

B.陳侁通判覺得舊有的夫子廟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爲學館,於是決定在東北角上建造新的學館。作者記敘營治學舍的過程,並無稱道之語,但對陳通判辦學雷厲風行的讚賞之意已在不言之中。

C.作者分析認爲,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衆人見利忘義,從而加速了秦的滅亡;而漢武帝、漢光武帝努力發揚儒家學說,醇厚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結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大臣也不敢膽大妄爲,可見聖賢的教化很深入。

D.本文風格莊重高古,凝厚質實;議論切中時弊,邏輯性強;結構上前後對比,形成映襯,頗見作者哲學家深邃、嚴謹的思想風貌。

8.把上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3分)

(2)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3分)

(3)今代逢聖君,爾曹得賢官,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4分)

【參考答案】

5.C。“諗”,規誡,勸告。

6.A。⑤ 說的是秦時,⑥是說統治者憂慮有人進州學是爲求名利。

7.B 袁州太守祖無澤和陳侁一起爲營治學舍相地選材,從下文“爾曹得賢官”(你們袁州人又有一位賢明的太守),可見作者主要讚賞祖無澤太守辦學給人以雷厲風行之感,“無稱道之語”、“不言之中”不準確。

8.(1)(祖無澤)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2)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激戰,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3)如今躬逢聖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透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聖賢的遺蹟。

【參考譯文】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澤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瞭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爲然,意見與祖無澤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爲學館,於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乾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築材料非常優良。學館的陶瓦、牆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硃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衆人勉勵說:“那虞、夏、商、週四代*學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衆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於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於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繫人心。如今躬逢聖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透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聖賢的遺蹟。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操,做臣子的爲國盡忠,當人子的爲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裏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