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青玉案元夕閱讀答案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賞析,這是一首以描寫一位女子與衆不同的形象來着重表現作者高潔品質的詩作。本文由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青玉案元夕閱讀答案

導讀:

這是辛棄疾著名的詞作之一,力在表達作者的志向。其原文如下: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閱讀答案

1,這首詞的“青玉案”是詞牌名;“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這首詞的題目。

2,“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3,翻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忽然回頭一看,竟在那燈花稀落的僻靜去處發現了她。

4,這首詞的中心思想:透過描繪元宵佳節滿城燈火,遊人如雲,徹夜歌舞的場面,記敘了一對意中人在長街偶然相遇的情景 。

5,寫下這首詞的韻腳:雨、路、舞、去、度、處。

6,用“/”來劃分下面詞句的節奏。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主旨: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青玉案元夕藝術手法:

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着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一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緻,含蓄婉轉,餘味無窮。

青玉案元夕翻譯: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着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羣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羣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青玉案元夕字詞解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案”讀wan,第三聲,與“碗”同音。

⑵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⑶“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

⑸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⑹“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

⑺玉壺:比喻明月。亦可解釋爲指燈。

⑻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⑼“蛾兒”句:寫元夕的婦女裝飾。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裏指盛裝的婦女。

⑽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⑾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驀然:突然,猛然。

⒀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青玉案元夕背景:

這首詞作於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青玉案元夕賞析:

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一首,卻誰也不能視爲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傑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一片熱鬧景況,並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綵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衝上雲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給。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爲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爲助意而已。總之,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後半始見。

後片之筆,專門寫人。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金縷纏就的春幡春勝。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麼些麗者,都非主人公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羣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她,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羣女,原來都只是爲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都沒有意義與趣味。

上片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爲“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纔前早呼而後遙應,可見詞人筆墨之細,文心之苦。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爲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爲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藉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一首(《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此義正可參看。

後世評價:

1,清彭孫遹《金粟詞話》:稼軒:“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秦、周之佳境也。

2,梁啓超《藝蘅館詞選》丙卷: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3,王國維《人間詞話》雲: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詞牌名瞭解:

青玉案(qīng yù wǎn ),詞牌名,取於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前後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辛棄疾、賀鑄、黃公紹、李清照等人都寫過青玉案。出處董橋先生新書名爲《青玉案》,書中《〈青玉案〉散記》解釋書名取自宋人賀鑄《青玉案》詞牌名。

作者資料: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爲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