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閱讀理解習題及答案

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對詩意的追求是最顯著的民族特徵之一。正是在這種文化土壤中,“詩言志”成爲中國詩歌的開山綱領。“詩言志”首見於《尚書·堯典》,雖說它不一定真是產生於堯舜時代,但它在先秦時代早已深入人心,且絕非僅爲儒家一派所獨自信奉。《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趙文子之言曰“詩以言志”,《莊子·天下》雲“詩以道志”,《荀子·儒效》雲“詩言是其志也”,皆爲明證。後人或以爲“詩言志”與“詩緣情”是不同的詩學觀念,其實在最初,“志”與“情”的內涵是基本一致的。正如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所說:“在己爲情,情動爲志,情、志一也。”到了屈原,便徑以“抒情”爲作詩旨趣。《九章·惜誦》雲:“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他用“情”字來概括自己的全部精神活動和心理狀態,正與前文所說的“志”可以互訓。由此可見,中華先民對詩歌的性質有着非常一致、非常明確的認識:詩歌是抒寫人類的內心世界的一種文字,與人生無關的內容在詩國中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在中華先民的生活中閱讀理解習題及答案

從表面上看,古人極其重視詩的實用價值,聞一多指出:“詩似乎也沒有在第二個國度裏,像它在這裏發揮過的那樣大的社會功能。在我們這裏,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神話與詩》)正因詩歌具有如此巨大的實用價值,孔子纔會愷切地以學《詩經》來教育弟子。也正是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詩經》才得以躋身於儒學經典之列。然而只要我們把關注的重點回歸到作品本身,只要我們仔細考察那些作品的發生背景,那麼只能得出如下結論:一部《詩經》,除了少數祈福禳災的祭歌與歌功頌德的頌詞之外,其餘的都是“詩言志”的產品,而《詩經》的這種性質也就奠定了整個中國詩歌史的發展方向,正如清人袁枚所說:“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隨園詩話》)由《詩經》開創的這種傳統深刻地影響着整個中國詩歌史,雖然後代的詩歌九流百派,千匯萬狀,但抒情總是其主流。抒情的性質必然包含超越實用功能的意義,南朝鐘嶸在《詩品序》中說得好:“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祇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此語雖然本於《詩大序》,但顯然更增強了超越的意味。正因如此,詩歌不但是先民們如實反映人生的工具,而且是實現人生超越的利器。

在中華先民看來,詩歌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中華先民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路,擅長於藉助具體的形象來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周易》的卦象、漢字的象形都是這種思維方式的體現。與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具有偏重於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特徵。先民們在追求真理時,往往不重視局部的細緻分析,而重視綜合的整體把握;往往不是站在所究事物之外作理智的研究,而是投身於事物之中進行感性體驗。如果說古希臘的智者追求的是邏輯分析的'嚴密性,中華的聖賢卻是以主客體當下冥合的直覺感悟爲智慧的極致。

 9.下列關於“詩言志”的影響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言志”是中國詩歌的開山綱領,最早出現在《尚書·堯典》,在先秦時代早已深入人心,且爲儒家、道家等諸多流派所信奉。

B.屈原在《九章·惜誦》裏以“抒情”爲作詩旨趣,他用“情”字來概括自己的全部精神活動和心理狀態,這裏的“情”其實就是“志”。

C.聞一多在《神話與詩》裏說“詩”在中國曾經是“宗教”“政治”“教育”“社交”,是“全面的生活”,由此可見“詩言志”的影響。

D.清人袁枚說:“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正說明了“詩言志”傳統深刻地影響着整個中國詩歌史。

答案 C

解析 “由此可見‘詩言志’的影響”錯誤,原文引用聞一多的話是爲了證明“古人極其重視詩的實用價值”。

 10.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古人十分重視詩的實用價值,《詩經》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祈福禳災的祭歌與歌功頌德的頌詞之中。

B.《詩經》之所以能夠躋身於儒學經典之列,孔子之所以用學《詩經》來教育弟子,是因爲詩歌具有巨大的實用價值。

C.中國詩歌種類繁多,但抒情一直是其主流,其不但能如實反映人生,而且是實現人生超越的利器。

D.中華文化具有偏重於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特徵,這與追求邏輯分析的嚴密性的古希臘不同。

答案 A

解析 “《詩經》的實用價值主要體現在祈福禳災的祭歌與歌功頌德的頌詞之中”錯誤,文中並沒有說“言志”的詩不具有實用價值。

 11.在中華先民看來,詩歌具有什麼價值?

答案 ①“詩言志”,詩歌可以抒寫人類的內心世界,與人生有關。②詩歌具有巨大的實用價值,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功能。③詩歌不但是先民們如實反映人生的工具,而且是實現人生超越的利器。④詩歌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效方式。

解析 作答本題,要着眼於全文,抓住每段的重要語句(開頭句或結尾句)。從文章第一段的結尾處可得出第①點,從文章第二段的開頭處和結尾處可分別得出第②③點,從第三段開頭處可得出第④點。注意語言要概括、簡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