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需要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知識點。那麼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現代文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現代文閱讀及答案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現代文閱讀答案 篇1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朱光潛

藝術一方面要使人從實際生活牽絆中解放出來,一方面也要使人能瞭解,能欣賞;距離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實用世界,距離太遠,又容易使人無法瞭解欣賞。

許多人歡喜從道德的觀點來談文藝,從韓昌黎的“文以載道”說起,一直到現代“革命文學”以文學爲宣傳的工具止,都是把藝術硬拉回到實用的世界裏去。一個鄉下人看戲,看見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樣子惟妙惟肖,不覺義憤填膺,提刀跳上舞臺,把他殺了。從道德的觀點評藝術的人們都有些類似這位殺曹操的鄉下佬,義氣雖然是義氣,無奈是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他們不知道道德是實際人生的規範,而藝術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

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所以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寫實主義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藝術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總不免把觀者引回到實際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遷於種種無關美感的問題,不能專心致志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

藝術上有許多地方,乍看起來,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臘和中國舊戲的角色往往帶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時用歌唱的聲調,不像平常說話。埃及雕刻對於人體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圖案畫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紀“哥特式”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延長。中國和西方古代的畫都不用遠近陰影。這種藝術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淺人唾罵,它固然時有流弊,其實也含有至理。這些風格的創始者都未嘗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們的目的正在使藝術和自然之中有一種距離。說話不押韻,不論平仄,做詩卻要押韻,要論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藝術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藝術呢?

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藝術都要有情感,但是隻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藝術。許多人本來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詩人或藝術家。他們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個文學家,否則我的生平可以寫成一部很好的小說。”富於藝術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產生藝術呢?藝術所用的情感並不是生糙的而是經過反省的。蔡琰在丟開親子回國時絕寫不出《悲憤詩》,這首詩是痛定思痛的結果。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須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5.下列關於“藝術和實際人生”關係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是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當人們用體現實際人生規範的道德來談藝術,就把藝術拉到實用的世界裏去了。

B.寫實主義旨在表現人生和自然,而藝術是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的,所以藝術與實際人生有距離。

C.藝術與實際人生要有距離,沒有距離,就會讓人回到實用世界;距離遠了,才能使人欣賞。

D.藝術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藝術和實際人生產生距離,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藝術如果達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藝術和實際人生沒有距離,便走向了寫實主義。

B.在古代中國與西方的藝術實踐中,許多藝術形式表明人們總能在適當的距離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寫成小說,實際是他們不懂得自己只是嘗受者,而沒有換位爲觀賞者。

D.說話不押韻,做詩卻要押韻,這表明人生與藝術是有距離的,詩歌能彌補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7.從文章看,富於藝術材料的生活怎樣才能產生藝術?(5分)

參考答案:

5. A (B項因果倒置,“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所以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C項過於絕對,“距離太遠,又容易使人無法瞭解欣賞”。D項無中生有,“要不近情理”錯誤。)

6. B (“人們總能在適當的距離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們總”以全概偏,文中有“往往遭人唾棄”等表述。)

7. (1)現實生活中的情感要經過反省;

(2)把情感客觀化處理,由嘗受者退位至觀賞者;

(3)在一定的距離之外看切身經驗。(3點答對5分)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現代文閱讀答案 篇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朱光潛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審美力薄弱的村夫,也驚訝它們的奇景;但是生長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勝自豪以外,心裏往往覺得西湖和峨嵋實在也不過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東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東方,都往往覺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爲不合時尚的服裝和舉動,在外方人看,卻往往有一種美的意味。

這些經驗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們是什麼緣故呢?

這全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閒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緻。看正身,看現在,看自己的境遇,看習見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霧,只知它妨礙呼吸,只嫌它耽誤程期,預兆危險,沒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爲而爲”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藝術須與實際人生有距離,所以藝術與極端的寫實主義不相容。寫實主義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藝術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總不免把觀者引回到實際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遷於種種無關美感的問題,不能專心致志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

藝術上有許多地方,乍看起來,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臘和中國舊戲的角色往往帶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時用歌唱的聲調,不像平常說話。埃及雕刻對於人體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圖案畫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紀“哥特式”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延長。中國和西方古代的畫都不用遠近陰影。這種藝術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們唾罵,它固然時有流弊,其實也含有至理。這些風格的創始者都末嘗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們的目的正在使藝術和自然之中有一種距離。說話不押韻,不論平仄,做詩卻要押韻,要論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藝術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藝術呢?

藝術都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藝術都要有情感,但是隻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藝術,許多人本來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詩人或藝術家。他們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個文學家,否則我的生平可以寫成一部很好的小說。”富於藝術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產生藝術呢?藝術所用的情感並不是生糙的而是經過反省的。蔡琰在丟開親生子回國時決寫不出《悲憤詩》,杜甫在“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時決寫不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兩首詩都是“痛定思痛”的結果。藝術家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不能同時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爲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12—13題爲選擇題,請在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大凡藝術創作中的寫實主義作品,因爲妙肖人生和自然,而使觀者回到實際人生,從而不能專心致志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

B、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扭曲的波斯圖案畫、把人物的肢體加以不自然的延長的中世紀“哥特式”諸大教寺的雕像,都是與自然有一種距離的藝術作品。

C、人生和自然總有一定的缺陷,藝術的最高目的正是妙肖人生和自然並彌補這些缺陷。

D、一般人雖有富於藝術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還是沒有創作出藝術作品,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在一定距離以外將其客觀化。

E、蔡琰和杜甫寫的詩都是“痛定思痛”的結果,他們在寫切身的情感時,都站在客位的觀賞者將這種情感客觀化。

13、根據文意,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種田人常羨慕讀書人,讀書人也常羨慕種田人;本來很辛酸的遭遇到後來往往變成很甜美的回憶。這是因爲人們持有實用的態度。

B、樹的倒影是隔着一個世界,與實際人生無直接關聯,而正身是實用世界的一片段;所以倒影比正身總讓人感到美。

C、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在當時人看,是失節,是穢行醜跡,但我們在時過境遷之後,不再受現實問題的牽絆,所以能把它當作有趣的故事來談。

D、人們寧願要一個不易打爛的鐵鍋或瓷罐,也不要那些不能煮飯藏菜的周鼎漢瓶,是因爲不能在藝術品和實際人生中維持一種適當的距離。

14、劃線句子中“緣故”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請聯繫上下文加以說明。(4分)

15、概述作者認爲的藝術要與實際人生有距離的理由。(4分)

答案:

12、A、C(A項應是“極端的寫實主義”,而不是“大凡藝術創作中的寫實主義”,兩者的內涵是不一致的;C項“最高目的”誇大了藝術的作用,“妙肖人生和自然”也不對。)

13、A(“持有實用的態度”錯,是“人們從實際世界跳開”。)

14、(1)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2)從實用世界跳開,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就能見出事物本身的美。(1點2分,共4分)

15、(1)有了距離,才能使觀者專心致志地欣賞形象本身的美;(2)有了距離,藝術才能彌補人生和自然的缺陷;(3)有了距離,作家才能將切身的經驗和情感客觀化從而創造出藝術作品。(答對1點1分,3點答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