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頭條

孩子犯錯後,家長給出的這3個反應,會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很直接,犯錯了就打,其實這是不對的。

孩子犯錯後,家長給出的這3個反應,會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連我們受過這麼多教育的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未經教化的孩子呢?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好好把握這次機會,給他們灌輸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因爲在這時,他們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銘心。

  1

  發生了什麼事

不管多大的孩子犯了錯,家長們一定要先要問爲什麼。

要先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差,有時候是不能約束自己的。

我們自己都有好心辦壞事的時候,孩子當然也有。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不問原由地對孩子發脾氣,更應該靜下心來聽孩子解釋。

從孩子的解釋中,分析過失的性質。

看看是由於孩子無心所犯的偶然性過失,還是由於故意或判斷過失造成的主觀性過失。

如果是偶然性過失,父母要原諒孩子,並幫着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

而主觀性過失,父母就一定要嚴肅認真,給孩子講清楚過失所在以及危害,並要督促孩子改正。

之後再發生同類事件,他就會盡量小心謹慎,不讓自己犯錯,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2

  準備怎麼辦呢

既然錯誤已經發生,除了給孩子反應的時間以外,還得讓他們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

一位在醫學領域有過十分重要發現和突破的科學家,記者採訪他:究竟是什麼妙法能使你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意外:這和我幼兒時期母親的教育方式有關。

記得又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裏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我沒抓牢,掉地上了,牛奶濺的滿地都是。

母親問詢趕來,本來我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母親走到我跟前並沒有批評我。

她說:哇!你製造了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汪牛奶呢!

哎!反正牛奶都已經灑完了,那麼在我們打掃乾淨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我聽到母親這樣說,高興極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了起來。

幾分鐘後,母親對我說:今後無論什麼時候,遇到這種事情,你都必須把它打掃乾淨,並把每件東西放到原位。

好了,我們開始打掃把,你打算怎麼打掃呢?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拖把,你想用哪一種呢?

我選擇了海綿,我和媽媽一起把滿地的牛奶打掃乾淨了。

上面我們看到了,母親問了一句“你打算怎麼打掃?”這一句話有太多的內容了。

首先是“你”,就確定了這個錯誤是你犯下的。

其次是“打掃”也就是再告訴孩子犯下的錯誤要承擔後果。

最後還有“打算怎麼”,這個語氣跟“你去打掃乾淨”完全不一樣。

對於小孩子來講打掃衛生這件事情可能還不會,所以要有父母帶領着學習。

其次是給孩子一種暗示:你可以跟父母商量,雖然你不會,記住以後犯了錯誤,如果自己處理不了還有父母在你身後。

透過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讓孩子學會了面對錯誤,以及如何處理錯誤。

  3

  別輕易罵孩子

隨便打罵、訓斥孩子的現象在中國很普遍。

不小心把玻璃被打碎了,在家裏面上竄下跳,鄰居上門告狀說你家孩子又把他家孩子給揍了……

總之一被惹毛,家長立刻大聲呵斥,甚至動手就要打孩子。

受訓斥被打罵大的孩子,心智跟普通孩子差別極大。

在高壓之下,他們做事更多是爲了不犯錯或者迎合大人,所以他們看待世界的出發點總是基於需求或者仇恨。

不容易對事物形成清晰的判斷,看到客觀實在的東西,而且記憶力也較弱,所以大腦相對而言會比較糊塗。

打罵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外界刺激,一些受打罵不厲害但是受過其他刺激的孩子也會時常糊塗,不當的刺激會讓孩子思維混亂。

被打罵慣了的孩子要麼會軟弱無能,唯唯諾諾,失去自己的意志力。

要麼越來越皮,成爲“兩面派”,當着家長的面一套,背地裏一套。

無論孩子做錯什麼事情,家長先不要忙着打罵,大喊教育甚至動手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錯誤,父母一定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走進孩子的心靈,引導孩子將關注點集中到問題的解決上。

因爲懲罰絕非目的,而是一種手段,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勇敢擔當纔是最重要的。

總之,教育孩子不是用成年人的思維來控制,學會走進孩子內心,與孩子內心交流。

標籤:給出 犯錯 家長